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
1、杨时,宋代著名的大学问家。杨时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很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以后,他就开始专心研究经史书籍。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宋熙宁九年(1076),杨时进士及第。正当此时,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二人正在讲授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要。河南洛阳等地的学者纷纷前往拜他们为师。杨时没有接受朝廷的调任做官,而是赶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杨时与程颢相处得非常好,师生情谊深厚。杨时辞别程颢回家的时候,程颢远远地目送杨时,欣慰地说:“我的学术思想要传到南方去了。”(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
2、“北宋时期,进士杨时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他的老师程颢在自己去世前将杨时推荐到程颐门下,某日杨时于游酢一同去求学时,赶上老师正在睡觉,于是两人便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当时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等程颐醒来时,两人已成雪人”(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
3、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开始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4、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成就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书圣之称。据传说,他曾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几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大有人在。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这三个画家时,认为顾恺之的画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画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兼两人的长处。
5、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6、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7、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8、的大门前了,这时,程颐正在课厅喝茶,他老远就看见了杨时,心想:这孩子果然来了,的确有点志气。于是,程颐便吩咐好下人,坐在椅子上假装睡着了。(与此慢5秒钟,)杨时已来到客厅前,看见程颐坐在里面,正准备进去,有两个下人把他拦住了,说:“老爷正在休息,谁也不许打扰!”杨时一听也不好进去,便站在门外等起来。
9、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10、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1、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他和弟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先后讲学达三十余年。宣扬"气禀"说。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极力为名教纲常辩护。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12、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经典故事:程门立雪。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
13、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14、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冻得浑身发抖,却还一声不响、恭恭敬敬地立在雪中。
15、读完《程门立雪》,我被师洋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也正是因为他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请教,才最终成为了一名知名学者。全国人民千里迢迢来拜他为师,大家都尊称他为“龟山先生”。试想:师洋苦等之后,会不会不认真记起程颐教给他的东西?如果师洋发现老师没有时间,就转身离开,这将关上成功之门。
16、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诚心讨教的行为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没有多少人会对粗俗无礼、骄傲自满者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17、等了半天程颐起身了,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早在此呼!”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程颐大受感动,将两人收为入室弟子,之后杨时和游酢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18、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9、尊师重教,就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作为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
20、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21、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22、“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23、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24、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5、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26、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27、一日,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寐。
28、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29、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醉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杨时和游醉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
30、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31、二六班董林菲说:听了李校长讲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我非常感动。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老师。我们上课抱臂坐直,眼神注视老师就是对老师的尊重。教师节快要来了,我给老师们精心准备了贺卡,祝福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32、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33、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34、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35、宋杨时,字中立,潜心经史。第进士,调官不赴。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及归,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颢卒,又从程颐于洛。年已事颐愈恭。一日,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门外雪深一尺。
36、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37、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观念,提倡将那些授予自己知识的人当做自己的长辈来看待,这不仅仅是对为师者的尊敬,更是对知识的尊敬。杨时恰恰是尊师重道、求学若渴的榜样。
38、“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