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文案精选2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11 08:48:36 浏览59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1、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2、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3、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4、马克思和燕妮本是好友,但在西方的文化观念中,好朋友并不等于是相爱的关系。尽管他俩之间的感情已经不需要任何掩饰和试探了,但马克思向燕妮求婚,在表达方式上却别具一格。这天,马克思和燕妮又一次约会,一同在树林里散步。马克思故意装作满腹心事,满面愁云的样子,使燕妮感到很奇怪。燕妮问他:“你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能不能跟我说说。”马克思说:“我确实有心事。我交了一个女朋友,我很爱她,很想和她结婚,可(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5、“是啊,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苹果一班的小朋友也给我们带来了两个礼仪故事,要讲给大家听奥。”

6、在现代商务礼仪中,坦诚守信也是握手的内涵之一

7、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无锡市梁溪区美乐宝幼儿园大四班的杨知恩。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我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喜欢画画、下棋和手工制作,也很喜欢阅读,喜欢和小朋友们分享好听的故事。今天就由我和我的妈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则故事吧!

8、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美国)戴维·德克尔

9、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0、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11、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了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12、Q:王华在池塘边发现了什么?里面有些什么东西?

13、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4、吃完饭后若要先离席,要跟长辈打招呼:“我吃好了。”

15、黄香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帮自己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亲,冬天为父亲温暖被褥,夏天为父亲驱赶蚊子。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学习要孝敬父母长辈。

16、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7、编者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挑选编辑一些具有代表性质并且仍具现实意义的小故事,以简短解读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希望闲暇时能给大家带来乐趣和启发。

18、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19、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经说六》

20、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