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
1、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
2、“茭茬种麦定襄人念mie子,不够糊裂子”。指出在倒茬时,要注意头年种了高粱的地,因为地力减退,第二年不要种麦子,否则会严重减产。用收下的麦子磨成白面,不够糊自己手上裂开的口子。进行夸张性比喻,既贴切又风趣。
3、栽秧,有大家一起栽的,根据秧田大小,合理安排人手,人多了窝工,人少影响进度。以每个人两腿张开,与肩略宽,左右可灵活自如,不碰触其他人为宜。在田里拉起一根绳子,两头用木棍插在田埂子上,大家以这根绳为准绳,左手握紧一把秧芽子,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快速地从左手里分出几根秧芽子,三个手指靠着绳子快速栽下,不能栽太深,免得秧芽子焐死了。一行栽完,提起绳子,继续下一行。有手脚慢者,脸上总会被绳子亲吻。有偷懒者,习惯“打打杵子”,把左道拐子,放在左客膝包儿上,左右活动受限,影响栽秧速度,耽误整体进度,当然,会有制裁办法,趁其不备,放一坨泥巴在客膝包上。栽秧,也有“栽厢”的,先在田里栽上若干行秧苗,形成“厢”,每个“厢”内可以栽四五行秧芽子,一人一厢,互不干涉。一人可栽,多人也可。
4、比喻贪得无厌的人牟取暴利,也比喻贪图眼前微小利益而损害长久利益。
5、栽完这块麦茬秧,八队的秧就全部栽完了。栽完秧,板泥巴(糊泥巴),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庆祝小麦丰收!庆祝麦季忙完!无论男女老幼,凡在这天栽秧者,你糊我,我糊你,相互板泥巴,直到鼻子眼睛,都看不见,一个个都成了泥巴人,才宣告结束。也有不是在最后一天板泥巴的,那是栽秧累了,找个地方发泄。路过的年轻女性,不管认不认得,只要栽秧的看见了,直接就板泥巴过去,长得越好看、穿得越鲜净,受攻击的可能性越大。害得好多人,有近路不敢走,要兜大个圈子。被糊的也不好发恼,知道这是习俗,这种糊法被称作“武糊法“。
6、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7、花生胡子手或脚鞋子和脚眼睛饺子大蒜耳坠鼻涕星星剪刀布秸(过去纺线时用棉花弹成的棍状的东西)蝈蝈刺猬蛇、刺猬、啄木鸟、猫猪织布机羊打纸鏊子镜子算盘辘轳厕所茶壶锅台风箱纺线毛笔、钢笔、铅笔、粉笔苹果、葡萄、石榴、桃子锁高磨座府馬六田胖姿明苍耳影子水桶吃饺子油、盐、花椒、虾门插官马镫子画葡萄豆角乌鸦伞或者蘑菇、鸡、香炉、老鼠筷子门槛儿鞋子花椒锁九告米甘蔗淡照玉米表钢笔筷子鲜豆芽。(见“阳春白雪”新浪博客)
8、这唱的哪是耕田,明明是说我吕氏子弟非帝王种啊,好大的胆子!
9、高粱作为定襄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平均亩产更像一条曲线,直接勾划出定襄经济发展的轨迹。
10、一帮人,张大嘴巴,盯着三哥,望着俩娃儿走远,把泥巴恶狠狠地砸在水田里,砰起多高的泥巴浆子。
11、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打一字)
12、“我出个对子,只要你能对上来,我就不糊泥巴。对不上来,照糊。”俩娃儿看到三哥的那个样子,亮他也出不了什么太难的。
13、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靠世世代代积累并传承下来。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里,农民们从事农业耕作,为适应气候的变化,都以农谚为依据。
14、小花狗,看门口,打一枪,就开口。(打一物)
15、父亲是农民,说道最多的当然是农谚,这里边有宝贵的农业种植经验,听着父亲的农谚,我懂了一些粗浅的农业生产知识。比如说锄地,父亲经常说“锄头自带三分水”,越是天旱他越勤着锄地,所谓“不怕天大旱,就怕锄头断”“干锄湿耧,赛如浇油”。锄地的时候“头遍浅,二遍深,三遍把土拥到根”。锄地的火候也有讲究——“旱锄地皮湿锄根,不旱不湿锄半寸”,父亲说旱锄地皮是怕水分跑了,湿锄根是让根部通风蒸发一些,避免把根沤坏了。再比如浇水讲究更多,“麦浇黄芽谷浇穗”“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麦要在刚出苗浇,谷子出穗老了一些再浇,谷子抗涝能力低,浇得早了茎叶易腐烂。“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就怕寸水”,小麦初出苗时要浇好水,快成熟时要严格控制水量,水大容易使麦茎倒伏而减产,所谓“麦壮四月雨”,刚出苗时降雨那才叫及时雨。
16、斗争和各种社会活动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