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500首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凭轩:倚着楼栏杆。
4、《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5、(3)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6、(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7、《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 。
8、(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9、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张志烈先生在纪念杜甫诞辰129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说:“杜甫精神是指全部杜甫诗文及其立身行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感情,简略地说,就是他那以民本思想为基础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美德的仁民爱物精神。在这个精神体系中,有三个情结最为重要而突出:其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其是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其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10、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四题,每句2分,共8分)
12、明确:“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13、(注意:对“塞上风云”有这样解的: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14、所以,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15、C.霜鬓(bìng) 青冢(zhǒng) 单(chán)于 荆(jīng)门D.朔(sù)漠 省(xǐng)识 嗟(jiē)尔 暮砧(zhēn)
16、《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
17、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8、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沛公日:“執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
19、老妇诉说的痛,是唐王朝的痛,也是诗圣杜甫的痛。杜甫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用他的笔记录着人民的悲伤和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的人民,“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20、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21、潦倒:犹言困顿,衰颓。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22、(1)江间波浪兼天涌 (2)孤舟一系故园心 (3)环珮空归夜月魂 (4)分明怨恨曲中论 (5)渚清沙白鸟飞回 (6)无边落木萧萧下
23、“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24、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5、分析诗歌的意象及其特点。(提示:意象分析法)
26、⑴塞上风云接地阴 ⑵丛菊两开他日泪 ⑶白帝城高急暮砧 ⑷独留青冢向黄昏 ⑸画图省识春风面 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27、(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2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9、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30、(注) 昆吾、渼陂,皆在今陕西境内。诗人少年时曾与诗友畅游渼陂。
3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2、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33、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三首。
34、答曰: 本诗似乎只有王昭君的怨恨,没有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左右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其实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王昭君有国色之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
35、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36、《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3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8、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39、①C(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40、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1、(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42、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写昭君出生地。诗人发挥想象力,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为昭君出场营造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形势。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43、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评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44、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45、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46、《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 。
47、(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只要能从诗句中读出对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就符合诗题“咏怀”。解答此题需结合诗人杜甫的经历,从诗人与君的遭遇的类比中即可找到答案。
48、(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49、“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0、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背诵并积累名句。 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点读法教学过程与步骤:秋 兴 八 首知识积累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诗歌鉴赏指要()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研读诗歌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整体感知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咏 怀 古 迹(其三)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鉴赏要点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例子: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课后反思:《登高》教案 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渚——清 (意境凄凉)沙——白鸟——飞回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3,问:诗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方法实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51、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52、(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54、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55、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6、 昭君 诗人
57、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58、第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巍峨高大。泰山如何巍峨?作者也没有明写,而是说“山北和山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暗一明两部分”,一个“割”字便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烘托了出来。
5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可结合炼字、表现手法、意象选择、意境特点、抒发的情感特点等角度切入,也可从诗句含义和诗人情感的角度综合赏析。
60、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61、(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62、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转入直接抒写羁旅之情。“丛菊两开”,指离蜀地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的飘零。“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63、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64、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6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66、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岱,平野人青徐。
67、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6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诗句中的倒装除了押韵、节奏的需要,就是意思表达上的强调与突出。颔联倒装,强调了“香稻“和“碧梧”,突出昔日长安的美盛,与后文表达昔盛今衰形成强烈的反差。
69、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0、(4)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1、这时的唐王朝,仓廪充实,国力强盛。但也隐伏着危机。唐玄宗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杜甫对此也有一些预感。但这一时期,他过得主要是游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这一时期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可见的只有二十几首,多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 (涉世不深)
72、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73、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74、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75、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76、吴楚②东南坼,乾坤日月浮③。亲朋无一字,老病④有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