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诗句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禅意诗句)。
2、✎你啊,忙忙碌碌肿此一生,为名,为哩,为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你为尘世担忧许多,却不如早早看清这个世界,及时身退,便是摆脱苦难最好的选择。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5、向前溪照碧流——唐•寒山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6、赠融上人。唐-皎然。常爱西林寺,池中月出时。芭蕉一片叶,书取寄吾师。诗人爱西林寺月华初升、池水映照的佳景,这是一般禅者追求静寂、清幽的心情;芭蕉寄诗,抒写怀师之情,这又是诗人特殊生活情趣的抒发。福在平常。宋-止庵守净。
7、 这首诗很通俗,但僧人用其来表达禅意,显示了一种“身心寂灭”的境界,即春晓是不知不觉地到来的,鸟声在不知不觉中传入,风向外的着意努力,而是在于顺其自然,回归自己的本心。或雨、落花也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的。参禅的最佳境界不是靠许孟浩然之意不在谈禅,但却达到了禅的空灵境界。
8、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山下路,却听泉声恋翠微。(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诗)
9、卢陵米价逐年新,道听虚传未必真。大意不须歧路问,高低宜见本来人。(黄龙慧面禅师诗)
10、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诗末与“林叟”的“谈笑”,又把诗的境界拓深了一层。
11、第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凭借“秋风”,如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一类外力所致,而是来自品行高洁、来自人格的力量所致。这些诗句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12、兴逸烟宵上,神闲宇宙中。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13、吾之最爱独品佳句,与朋友们一同鉴赏。“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14、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15、寒浦鸿相叫,风窗月欲沉。翻嫌坐禅石,不在此松阴。
16、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7、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8、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
19、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20、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21、七百僧中选一人,本来无物便相亲。夜传衣钵曹溪去,铁树开花二月春。
22、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23、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4、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25、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6、找了6首,虽未言佛,但空灵悠远,颇具禅意,且均为一时名家,希望楼主会喜欢。
27、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28、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29、 译文:诸佛从自性中自然而应,不动随缘,水源处不停向上打水也不会枯竭。
30、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黄庭坚《品令·茶词》
31、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32、它们流经的地方,从不区分干净污秽,再美丽的地方也不留恋,再贫苦的地方也不拒绝。
33、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鸟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孙觌枫桥三绝诗)
34、回忆就像一栋拥有很多扇窗户的楼房。有的窗户晒着冬日的被褥,一轻拍就是一片尘埃;有的窗户种满了花,一开窗就是一阵芬芳。
35、 佛陀告诉我们,命在呼吸间,一口气已经可以使天人永隔。平时我们总爱说“活在当下”,但是当我们自己闲论是非不知不觉间虚掷光阴的时候,一方面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扰乱了我们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36、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器,纵有欢肠已似冰。(曼殊诗)
37、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第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38、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栖白寄白山景禅师诗)
39、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40、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41、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42、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43、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4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5、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46、这里,有徐徐晚风拂面,丝丝秋雨沾衣,朗朗圆月照地,沉沉青松迎风,清清山泉流石;这里更有亭亭绿竹摇倩影,片片莲叶贴池水,朵朵莲花笑秋风,袅袅浣女荡扁舟。你看这幅画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人——浣女;有物——秋雨、空山、晚气、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莲叶、莲花、渔舟;有光——月光、水光;有影——树影、竹影、人影;有声——风声、雨声、水声、竹声、捣衣声、浆声、笑声……;有色——翠竹、绿叶、白花、金光……;有味——花香、竹韵;有情——素静月夜、盎然生机与恬美自然的情致。
47、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48、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
4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50、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5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2、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渔郎行人深林处,轻叩扉门问起居。(曼殊本事诗)
53、然而人生的价值,就是把这终将走向空无的生命历程赋予意义,然后去过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大抵是空无人生的精彩纷呈。
54、卓尔难将正眼窥,迥超今古类难齐。苔封古殿无人侍,月锁苍梧凤不栖。(丹霞淳禅师诗)
55、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只为天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56、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57、“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
5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59、 海门瘦月远无斜,潮退虚声吼白沙。短袖闲叉无事乎,荆山野寺看梅花。(吕留良悟空寺观梅花)
60、春行即兴——唐•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1、做人要以善为本,善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坦然,而恶将永远挣扎在自我阴影之中。
6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63、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64、作者通过“垂緌饮清露”,“居高声自远”两句描写了蝉的特点。同时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65、(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也无从生出了。
66、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67、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志芒千峰顶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