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河的古诗四句
1、预设:绿树掩映着红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黄河的古诗四句)。
2、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3、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描写黄河的古诗四句)。
4、我们社群有家长说,让孩子读诗,孩子很不情愿,怎么也读不出诗的感觉来,扭扭捏捏的,好像是被逼着完成功课一样,真是扫兴得很,敢情孩子读的是一本假诗集?
5、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6、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又因其曾封于舒、荆,死后谥“文”,故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有着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其诗有1500余首,很有特色,自成一家。
7、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8、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9、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汪遵《西河》
10、过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让我们跟随着诗人韩愈、叶绍翁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们笔下别样的春色。
11、 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__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2、译文: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而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1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
14、A.腾越五岭 B.疾跨乌蒙 C.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喜踏岷山
15、预设:后两句诗写了湖阴先生家庭院之外的景色。“护田”“排闼”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极富情趣。“排闼”二字既暗含了院外两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了青山动感,再结合后面的“送”字,仿佛自然环境对居于此地的人都表现出了友好亲近的态度。突出表现了景色的自然幽雅。
16、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17、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18、示例: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野草
19、还有人考证,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
20、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1、其实,还有一首千古诗句,这首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22、点拨:利用注释,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结合插图,相机理解“楼台”一词指楼阁亭台。
23、本文的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
24、我们看《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作者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这与“黄河入海流”的自上而下的观察角度正好相反,造成的意境也大有不同。
25、播放《书湖阴先生壁》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26、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
27、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矣。
28、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29、说罢,他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点头称赞,满意而去。
30、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31、(赏析)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赴任蜀州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首联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四句直抒胸臆。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众多思绪的叙写,故意留白,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将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友情的诚挚,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之感,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一帜。
3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3、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34、⑤指导朗读诗歌的第二句,读出黄河的气势:前两句诗抓住关键词“九”“万”“浪淘风簸”,从画面和声音想象开去,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磅礴气势。(板书:关键词)
35、(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36、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37、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