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故事
1、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QQ120156131
2、哥哥比我高三个年级,我回到城里的时候,他已经上初中。我哥哥特别爱看书,常常借书回家,其中不少是当时的禁书。如《红岩》《红旗飘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西游记》《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就可以看了。我自己喜欢买连环画,和小朋友换着看。记得《三国演义》《水浒》的连环画好像差不多买齐了。家里有些书,比如有一本旧的高中《文学》课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前面、后面好多页都掉了。
3、陈毅小时候十分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4、(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5、上学时期,陈景润酷好数学。当教员讲授数学题时,他总是齐集精力细心听讲。课后安顿的习题他也细心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历程中取得了无穷趣味。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劲。陈景润敷衍解题,历来不矜恤时刻和精神。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默然沉静沉静寡言,但向教员就教时却绝不羞怯和害怕。他的叨教步伐很希罕:看到教员外出可能教员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教员一起走一段路,而且一边走,一边问标题。
6、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拜程颐为老师。
7、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是狭义的读书方式。譬如研究一门特殊学问,或者特殊问题,凡关于那门学问或那个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把它们全都搜罗,把它们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为该门学问的权威。
8、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9、那時,我一直不明白,老校長為什麼會偏偏對我寵愛?
10、“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李四光说。
11、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12、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关于读书的故事)。
13、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14、(感悟)进修要邃密柔美要领,按部就班,穷年累月。真正会进修的人,要长于取舍,要选择准确的,能干专业的,熟习干系的,相识必需的。同时,进修必要思虑。有些人虽勤于进修,但不外只是素日的浏览,任何实践不雅观观不雅观概念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念书三到”是鲁迅在进修历程中的经验总结,咱们也要像他那样始终地总结进修要领,齐集时刻、齐集精神去攻读,只有如许能力事半功倍。
15、(感悟)贾逵的家庭贫困,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经过努力,最终学有所成。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16、 一个人除了身体还有心灵,多数情况下,心灵的问题无法用钱解决。我相信,孤独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孤独还只是精神世界最表面的问题。这位父亲爱他的孩子,可是由于他读书太少,他的内心非常贫乏,他拿不出东西给他的儿子,他真的“穷得只剩下了钱”。
17、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18、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19、李密,隋末辽东人,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20、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21、 由于《林海雪原》,我迷上了小说,我一直利用闲暇时间找小说看。单位有图书馆,到了周末我便去书店买书,我读曹雪芹、琼瑶、巴金、金庸、海明威等人的书,就这样我看了大量的小说。我一直认为读书就是读人,看书的过程就像跟人打交道一样,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但交往的人多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和你心灵相通,成为你的朋友,伴你前行。
22、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有“贤君”之称的赵光义的登基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案。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宋太祖赵匡胤应当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实在出乎意料。
23、 这些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我们对身体的关怀远超对心灵的关怀,很多人远离书籍,迷恋物质,甚至有名人公然在媒体上质疑读书有什么用。我想告诉他,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在书的世界里,有比飞翔更轻盈的东西,有比钞票更值钱的纸张,有比爱情更加真切的爱,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情。
24、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5、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26、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27、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28、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29、孔子特别喜欢读《周易》,翻开来卷回去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以至于把编连此书的熟牛皮绳子都磨断好几次。这里的“三”是虚指的数,不是实指三次,“绝”的意思就是断,所以韦编三绝也是比喻读书刻苦勤奋的意思。
30、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
31、 不停地读,总会遇到那本可称作“亲人”的书
32、妈妈知道我爱看课外书,总是给我买很多书作为运动后的奖励。那天在一堆书里,我看到了《中国航天员》,才看了一会儿,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有个场景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航天员的离心机训练,他们手里握着暂停按钮,却从没有航天员按下。从此航天梦便在我的心里扎了根。
33、刺骨的故事和悬梁也是一样,都是为了读书不打瞌睡,就用锥刺痛大腿。
34、名人谈读书的故事:名人读书的故事3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领悟十分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35、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36、 (本文编辑整理自麦家2015年4月23日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南京首场活动上的演讲,原载《中国校园文学》2015年第12期)
37、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38、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3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40、我读书因为别字而曲解词语的故事还很多,例如:龟兔赛跑,我理解为鬼和兔子赛跑,当然是鬼快!狐假虎威,我理解成:狐狸加老虎,狐狸诡计多端,老虎凶猛无比,它们俩加起来,当然威力很大。这些笑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41、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42、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43、考研。上大学时,觉得考研究生十分神圣,高不可攀,不敢考。那时候大学毕业是国家包分配,七七级分配特别不好。大学分配费了很多周折,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有出息,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我在自己的《毕业纪念册》扉页写下了六个字:“人无志,毋宁死!”毕业分配到神木教研室工作,单位环境不错,大家都很上进,学习氛围浓厚。但我不喜欢神木,太小,太封闭,太落后。我想只有离开神木,才能为它做一点事情。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每天吃过晚饭,先到云惠渠畔背英语,然后跟同事去打篮球、乒乓球,天天如此。神木找不到语言学方面的书,恰好我的同学梁建生在榆中教书,她女朋友就在榆中图书馆工作。我每个月去一趟榆林,借回好多书来。1983年报考研究生,我报的是内蒙古师大汉文系的马国凡老师。1983年4月份从神木去呼和浩特复试,坐车走了两天,一路上都在看书,生怕被老师考住。去了以后马老师告诉我,报考的36人,只有我一人通过初试参加复试。最后如愿以偿,顺利考上研究生,学习我心爱的现代汉语。我成了改革开放后神木县考上研究生的第一人!通知书寄到的那一天,母亲含着泪说了一句话:“你真能行嘞!”
44、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45、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