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施效颦造句子(文案精选2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04 08:58:39 浏览59

用东施效颦造句子

1、田登当官后,命州内的百姓不许说与“登”同音的字,要用某字来代替——花园里的灯心草叫做开心草,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遮光、路照,太守出门登车得说驾车,就连吹捧太守“登峰造极”也得说“爬峰造极”……

2、从大处说,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古体诗的称呼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于是,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3、这次可让出告示的小官感到为难,用“灯”字要触犯太守的忌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灵机一动,把“灯”字改成了“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4、一眼望去,高高的大楼耸立,一副谁也不甘满后的趋势。

5、“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用东施效颦造句子)。

6、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开始,诗歌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两千多年来,作诗几乎是每一个中国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就连引车卖浆者也能说几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来。

7、“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8、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你作为高教授的学生,却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你真是忝列门墙!你让我们这些同学怎么说你好呢?”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很通顺,但是这里的“忝列门墙”却是用错了。“忝列门墙”为谦语,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此处属误用。

9、鸟尽弓藏,兔死狗烹(niǎojìngōngcáng,tùsǐgǒupēng)

10、露天阳台上的一杯咖啡,浏览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

11、“读书破万卷”中的“卷”字指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如果仅仅以数量而言,这个数目的确不少,而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读万卷书。至于读书的种类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大概除了四书五经等基本的书目外,可看的书的种类得视家中藏书情况了。中国古代能读过百种书以上的读书人,就算是很博学了。

12、造句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让大家更快地造出更优质的句子。

13、幾年前,我曾試著在大一的《論語》課上,要學生對比的去看相關的「英譯論語」,並對比的校正一些差謬處。學生是用功的,有一組同學做的有板有眼,想想,若能配合「大一國文」與「大一英文」,做一些交叉對譯的工作,讓大一英文也上上《論語》、《莊子》的英譯本,讓大一國文也上上《莎士比亞》、《湖濱散記》的中文譯本,這可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是極有好處的。‍

14、在那里,依然耸立着两棵挺拔的树,树上的年轮正是我们成长的岁月。

15、《晋书·王衍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衍标榜清高,讨厌其妻“贪浊”,从来不说“钱”字。有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钱”字来。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口里仍不说“钱”字,就把婢女唤来,让她“举却阿堵物”.随着这个故事越传越广,“阿堵物”这个词也渐渐被作为钱的代称了。

16、当你的香味轻巧地飘过的时候,我再也按捺不住。

17、================================================================================

18、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就能学习好知识,而是需要以身实践,甚至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学好。

19、大家好,我是西安经开第一小学三年级三班的崔语桐。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沉鱼落雁。“沉鱼”和“落雁”原本用来形容西施和王昭君的美貌,后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20、只辽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21、先说“负”.“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就是“不辜负”之意。曹操曾有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说,曹操宁愿辜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辜负他。而“孚”字的原意为“信用”.《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一句,即是此意。后来又引申为“为人所信服”,如《曹刿论战》中就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很明显,两个字的意思根本不相同。

22、(近义词): 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23、山有耸立的高峰,树有生长的高度,唯有心灵可以无边无际,无限宽广。

24、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运篇》记载的一段故事,说的是关于西施的传说。

25、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26、當然,文有章法,語有語法,但「法無定法」,卻是「道有其道」。「法」是條例,是規律,是法則﹔但「道」卻是律動,是韻律,是生息﹗條例、規律與法則是隱含其中,自然天成的﹔若硬是要人為的去符合他,那就成為桎梏枷鎖。然而,這並不意味語文的學習不須要條例、規律與法則,而是說這條例、規律與法則,是個準,是個依循,重要的是去練習,練習得熟了,而脫卻了它、忘掉了它,並不是時時刻刻要緊黏著它。這就好像,人還不會走路前,坐著學步車學步,一旦會走路,立時得將這學步車拋之一旁﹔大人們要是坐著學步車到街上來逛,不遭路人之笑,那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