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文案精选7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02 09:41:35 浏览59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快乐,心若放不下,自然就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就不会快乐,那么,我们又何必自寻烦恼,伤人伤己。

2、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3、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6、小白龙知道消息后,就先去给唐太宗托梦,对唐太宗说:“你也是龙,我也是龙,故你明天应该救救我这条龙。”

7、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8、佛法不可思议,深广难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不是凡夫的思维可以想象出来的。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佛法的大门。

9、不好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好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0、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普普通通,没有光环,想要什么,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拿,遇到事情,就得靠自己生生地硬扛,大人的世界里,没有谁比谁轻松。

11、如果你也心有不忍…请记住善待动物戒杀放生!

12、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职责。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职责。

13、佛教信仰的目标是涅?,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14、阿弥陀佛威神不可思议的佛力,胜过所有众生的业力。我们若是念佛,以念佛之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15、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16、佛学最高境界通常涅槃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槃。(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7、一个人的生活的好坏,其实跟他说出的话语息息相关。祸福全在一张嘴上,如果你对生活老是埋怨抱恨的话,生活只会越过越糟糕;同理,如果你对生活经常赞叹的话,生活就会越过越有滋味。

18、心中装满着自我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9、业力之大,能障圣道,我们旷劫轮回,皆是因业力障碍,不能听闻佛法,不得出离三界。

20、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21、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22、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让哲学的最高境界落实在新时代每个公民的行为中。

23、人生如是,是苦是甜,自己知道,却也未必知道。你知道的,只是当下的感受,却未必看得见下一刻的转变。

24、禅师听完,手捻佛珠:“阿弥托佛,你与佛门真是有缘。我想告诉你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自己。”

25、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我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7、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貌日子会好过一点。

28、用心走路,常深;用脚走路,常远;脚步和心灵协调一致,常成。心,不单是器官,思索着的人心,是智慧与情感的精灵。脚,不单是肢体,它是一种高级行为的代表。善用心者,睿智而深远;勤用脚者,因践行而通极远。成大事者,善于思而勤于行,所以常铸伟业。

29、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0、看不见的人心,最危险;读不透的情义最伤情;人的心灵像玻璃,碎了就碎了,再黏也有痕迹;人的感情就像牙齿,掉了就没有了,再装也是假的;人与人,一旦失去信任,再多的弥补也找不回原来的感觉。

31、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宽容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君子之风,是睿智人持有的一种忍耐。佛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32、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水平,该沉默时沉默是一种聪明。该苦干时苦干是一种能力,该退出时退出是一种修炼。该表现时表现是一种睿智,该隐藏时隐藏是一种城府。该吼叫时吼叫是一种威仪,该圆滑时圆滑是一种谋略。屈伸有度是一种成熟,意气平和是一种性情。

3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我的缺点,那么你的性命将会不平凡。

34、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35、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36、人这一辈子,有人羡慕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没关系,他们都是外人;生活就是这样,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丢失自己的本性。

37、唯有阿弥陀佛,不舍众生,不离不弃,发超誓弘愿,用名号来救度我们。一句六字名号,不可思议,只要众生称念,当下灭除所有罪业,得以出离三界,往生净土成佛。

38、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39、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执着。什么是执着?就是你太在意你的感受,你总想抓住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总想留住跟你不同路的人,你总想别人会跟你一样的付出,结果事与愿违,该失去的终究失去了,该离开的终究离开了。一切皆空性。放下的好。

40、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41、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2、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43、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44、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5、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46、10时刻总会过去的,让时刻流走你的烦恼吧!

47、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深山的野花,没人欣赏,也在芬芳。做事不需人人都理解,只需尽心尽力,做人不需人人都喜欢,只需坦坦荡荡。凡事尽力即可,不必苛求,顺气自然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48、佛陀的几位弟子,身体现在还在地球上。比如大迦叶尊者,受佛陀付嘱,如今正在云南鸡足山,等到弥勒佛出世,将佛的袈裟传给弥勒菩萨。

49、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50、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

51、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52、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5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5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5、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6、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57、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槃”的生理-心理意义。

58、毛主席这一著名论断发表于解放战争初期,选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当时,国民党无论在统治区域,拥有兵力和武器,占有财力等资源,都是数倍于共产党,而且还有美国的支持。在这种情形下,毛主席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大无畏的勇气,透过表象看本质,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并指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有力地鼓舞和指导共产党解放军勇往直前,克敌制胜,从弱小到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后的事实充分证明,毛主席这一著名论断是无比地英明和神广。

59、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60、第二天,唐太宗就叫魏征来和他下棋,是想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去斩那小白龙了。于是,两人就一起下棋,一直下到中午的时候,魏征忽然就睡着了。唐太宗很欢喜地想:“他睡觉了,一定不能去斩小白龙,我这回不用担心了。”

61、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无非是你要什么就不给你什么。而生活的智慧是什么呢?是给你什么就用好什么。

62、我们的业力,如此不可思议,昙鸾大师所言:“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靠普通的功德之力,也难以全部消除,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才可以消除我们凡夫的轮回业力。

63、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64、龙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所谓“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天下”,这就是龙的力量不可思议。

65、1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理解它,这个叫做认命。

66、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67、“贪”会带给人一时快乐,结局却是无尽麻烦;“嗔”能让人瞬间压倒对方,却会埋下无穷祸患;这二者都来自“痴”,由于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舍。

68、10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69、一个人若可以入定,或者一百年、一千年,他的身体也照常可以维持存在,不会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