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文案精选4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30 10:15:03 浏览59

孔子的论语

1、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2、大意是:子贡问:“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何如?”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3、解读: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4、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论语)。

6、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7、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8、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都在讲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破除内心障碍的过程。年龄阶段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控制每个时期的不良欲望,少犯或不犯错误,让人生走向圆满,才是“三戒”的精髓所在。

9、解释:笑得真好看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妩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

10、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1、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12、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7、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解释: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19、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0、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23、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开始于此。

2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6、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7、(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28、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0、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31、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32、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33、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4、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35、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36、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言简意赅,就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

37、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3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39、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