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过什么
1、(5)言辞能否传播真实?言辞与幸福是什么关系?知识与言辞是什么关系?
2、“你好像有心事啊?”我一连几个垫球都没接好,他停下来走向我。我看着他关切的眼神,这个我爱的男生,此时此刻眼中只有我,而我眼中也只有他,我下定了决心,打算永远都不提我看到了什么。
3、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体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
4、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5、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6、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苏格拉底
7、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8、总之,想要了解西方的哲学思想,《理想国》是必读的!
9、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10、发现那件事,是很偶然的,他一直不知道我知道这件事,因为我也从未说过。
11、“其实我经常经过球场,故意去看你们,他从来没有在那个时候注意过我。你们都很专注,很有默契,我喜欢看到你大笑,因为那样他也会一起笑起来,你的快乐那么坦荡,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你们周围都有光环。”她那么说的时候,语气有些苦涩。“那原本是该属于我的。”
12、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13、你们都希望在我们争吵时,凑热闹说,“打,苏格拉底!”、“做得好,克珊西帕!”
14、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5、神之所以说他最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16、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17、总之,苏格拉底将知善、知德导向主体内求,一方面,展露出西方哲学史上自我实现的萌芽;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主体自由的原则。概括地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有三个基本特点:第道德不是技能,它涉及人所以为人的原则问题,即人的意志合理不合理、应当不应当的原则问题。道德是为人所固有的,善恶的标准在人自己。第道德根源在人自己,因为善是内宿的而不是外在的,但苏格拉底同时又认为善是可知的,关于人的所向所背的知识是可教的,即启发人自觉地觉知到什么是人自己所固有的道理。既然人的善恶内在于每个人的精神本性中,那么,人就应该根据符合于人本身的东西还治于人本身。第道德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善、伦理、公正等规定是通过认识而由主体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人之所以自由,就在于人无求于外,就在于意识从自身中创造出真实的东西,而且也产生出作为目的的善。所以,道德为自得,人若能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的人,便会在知德中得人,即在对自身的反省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本质相符合,和自己的本质相符合的人就是自由。
18、苏格拉底曾说:“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19、“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
20、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21、“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22、对于究竟的觉悟来说,本公号一切资料本身并非答案,亦非真理,它们更像是抛出来的砖,或是指月亮的手——让我们有机会博采百家,打破既定的惯性,从不同的角度,对存在的实相进行观察……说不定经由这些资料的引发,谁有了那么惊鸿的一瞥,岂不善莫大焉!记着,这世上从来没有人能够告诉您关于开悟的标准答案,更没有人能够替代您修行,瞥见开悟的道途必然由您亲自走过……或许有一个刹那,您猛然醒悟:存在之终极,竟无一个词可形容您的瞥见,瞥见本身即是奇迹!Namaste!
23、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24、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25、“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26、前几天看完是枝裕和的传记,里面提到了他接触过的某个公共事件受害者家属和加害者所属教会的人成为了朋友,媒体觉得这种情况难以置信也无法理解。是枝裕和于是说“受害者并非一定要诅咒加害者,人类的情感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样。”
27、其实《忏悔录》记录的不仅是卢梭个人的过失,
28、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婚姻?
29、你会看到他如何为宣扬真理而生,又因为捍卫正义而死。
30、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31、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32、去年,我们完整阅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今年的读书会,我们将通过阅读柏拉图的《申辩篇》、《克力同篇》、《斐多篇》、《美诺篇》、《会饮篇》等多部经典著作,继续领略西方第一哲人的风采与思想。
33、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34、 把同事视为兄弟;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35、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36、“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37、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38、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39、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40、占星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过好一生。了解自己的天赋,把握生命的轨道,可以让我们不再盲目和急躁。我们不会在坏情绪里面浪费时间,不会去做无用功。
41、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原则改变了整个世界史的进程,这个转折表现在:个人精神的证明替代了神谕,主体的决定性代替了伦理的实在性和神谕的神圣性,礼俗、礼法的确定性、直接性在主体识见中发生了动摇。在这里,开始了主体意识对自身本质的反省与认识,伦理这个自在自为的善在人的反思中转化成为道德。道德哲学就是主体由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善、公正等规定,由之伦理道德被转移到自身,被置于主观意识中。苏格拉底以这样一种新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使命,将道德哲学从天上带到地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诚如黑格尔所评价的那样,“他的哲学和他的研讨哲学的方式是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这种哲学追求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成就了苏格拉底的特有个性。他如“一件完美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韧、坚持正义、不追名求利等美德,是他的生存品格与原则,塑造了一个令人钦佩的高尚的道德形象。
42、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43、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44、学习他热爱生活,省视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智慧。
45、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46、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至上主义的创始人。他把善当作至高无上的宗教,强调人只应当认识什么是善,将知识与美德相等同,把感性、偏向、欲望等自然方面的诸种规定性都排除在善之外,由此既表现出其道德哲学的主知论倾向,同时也显露出主知论倾向的片面性。人拥有善、美德需要知识,善、美德不能没有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善、美德中的唯一要素,换言之,人的善、美德并非只是一个知识或识见,要使普遍的善获得实在性,使认识到的善和真转化为现实的美德,还需要心灵中非逻辑的感性方面的东西,即欲望、情感等意愿与其合二为一。对此,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美德的定义给予了如是批评:“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话说得比普罗泰戈拉好,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把美德当成一种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全部知识都与一种理由相结合,而理由只是存在于思维之中;因此他是把一切美德都放在识见(知识)里面。因此我们看到他抛弃了心灵的非逻辑的—感性的一方面,亦即欲望和习惯,而这也是属于美德的”。黑格尔不仅称赞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是“一个很好的批评”,而且进一步补充道:苏格拉底在美德的定义中,恰恰遗漏了心情、欲望等我们称之为存在的环节,“如果善具有这种作为一般实在性的实在性,则善作为一般存在就是礼俗,或作为个别意识的实在性—就是欲望:因为欲望正是主观个别意志的一种特性”。正因为如此,“知识就是美德”的定义,指向的只是精神回到自身中去的识见、意识的主观性,这个主观性既没有礼俗的实在性,也没有对个别人来说欲望、情感的实在性。
47、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48、不,我已经习惯了,就好像习惯了绞盘断断续续的咔嗒声一样。而你也不介意鹅嘎嘎地叫。
49、既然善为人的精神本性所固有,善恶规定是内在的,人是人自己的道德标准。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善为人心所固有,是主体的品格或习性,那么,为什么人会有善恶之分?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愿意去犯错误,或者希望为恶,“任何人犯错误都不是自愿的”。因为人心有其所向,人从本性上是趋向于善的,没有人会自愿选择或追求对他而言是邪恶的东西。“没有人有意作恶或无意为善”,趋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为恶不为善,这是理智的错误而不是道德的弱点。换言之,人之所以为恶,这源自于人的识见与知识,在于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所向的善,所背的恶,即人没有把自己所向所背的道理弄清楚,所以,人往往觉得自己的行为在求善,而实际上却是在行恶。在这里,苏格拉底把人的行为善恶归结为知识问题,那么,把德性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在逻辑上必然带来的结果是,人的道德实质在于要发挥人的认知能力去认识自己的所向所背的道理,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人在知德中,自然会为善不为恶,所以,道德的实质问题是知德,知识是至善。
50、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
51、客户在咨询结束后会对我说,感觉你是心理医生,和你聊一聊,心情就好了很多。我说,如果没有星图的帮助,单纯只是心理咨询,可能我们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有了星图的帮助,我们可以很快地知道,我们的人生在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我们的人生。
52、其他如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满纸荒唐言”的曹雪芹、号称“秦淮寓客”的吴敬梓等等,哪个不是沦落坎坷,飘零辗转,凄凄惶惶地困顿一生?然而,哪个不是“需要的东西很少”,却在辛酸的歌唱中而成就辉煌——被后世奉为神灵?
53、占星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54、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他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人,爱只是人的自然倾向。
55、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56、我不是一个智慧的人,我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柏拉图选集》
57、从苏格拉底的精神实质,我们联想到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诚”意味着什么?孟子认为,人心具有把握“万物皆备于我”的道或理。这个道和理作为主观把握认知对象的规律性、普遍性,乃为人心所同然,即为人心所共有的东西。这个为人心所同然的理和道在《中庸》中叫作“诚”,“诚”意即真实无妄的实在性。人心中这个真实无妄的实在性,能表现真理的实在性。这样,“反身而诚”,就是要在认识事物、把握真理时,必须返回到自己,去考察人心的活动。因为认识对象、知识作为人心的产物,必然服从于人心的道和理,反身而诚就能把握人心的理和道。所以,孟子说如果人在行动时能按人心的道和理办事,能尽心,那么,在尽心之中就能知性,知道人心的道和理。道和理是一个主客统一性,那么知道了这个主客统一性,就可知天,知天地万物是怎么一回事。
58、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59、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60、读完整本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头脑里的巨大风暴!
61、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62、这个故事警醒着人们,如果你想活出自我,向往成功,就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
63、“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64、特别提醒: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于若道,转载请注明“转自若道”并标明作者。
65、Othermenlivetoeat,whileIeattolive.——Socrates
66、什么是善?善是一个普遍的共相,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因为普遍的善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认知。对善的这种规定,既表明善应该从世界的总的最终目的方面,从人的行为方面来理解,也表明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其世界观的统一性。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普遍的“我”,因为善安息在每个人自身之中。每个人都有所向所背,每个人在认知自己的所向所背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摆脱个人的利己心,想到他人与我同为人,有同样的所向所背。认识到这个统一性,必然能摆脱人我之私,在肯定自己所向所背的合理性时,也肯定他人的所向所背的合理性,这就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推己及人”,在推己及人中“破我执”,摆脱我与他人的对立。
67、在古希腊雅典城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68、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69、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既有的性格特点和思维行为模式出生,从星图上能看出我们的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我们的成长环境、我们的情感特质、我们和他人的互动模式、我们的事业路径、我们人生路上会遭遇的困难和挑战。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没有理由迁怒或者归罪于他人和社会。
70、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好好活着。而且好的生活意味着生活中还有更有趣的事物,要按照你的原则生活。
71、多读一点哲学,就相当于给自己立了一面镜子。
72、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73、占星学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无常。熟悉占星学以后,你会知道,同样的占星学符号可能代表着完全相反的意义。
74、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
75、大概是在这个段落附近,他提出了“缺乏想象力”。在书的接近结尾部分,是枝裕和又提到了发生在三谷幸喜导演身上的事情。三谷导演以往都是通过想象书写剧本,唯一一部收集资料的节目,导演在其中加入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故事,却收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不真实”的评价。
76、苏格拉底看着助手不辞辛劳到处寻找,领来一位又一位,他只能一一谢绝。
77、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78、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