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简介20字
1、木心和纪伯伦的差异,把中国一幅楹联拆开,就可以概括:木心,删繁就简三秋树;纪伯伦,领异标新二月花。木心晚年有成,已然归于平淡、疏朗;纪伯伦青壮年成名,个性鲜明,蓬勃,但充满忧伤。
2、《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小说作品的代表作,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我”与富家小姐萨勒玛恋爱故事为中心情节。“我”与萨勒玛一见钟情,俩人很快坠入爱河。但是大主教保罗垂涎萨勒玛的巨资家财,让自己的侄儿——一个恶棍曼功尔贝克与她成了亲。萨勒玛的父亲出于传统观念,答允了这门婚事。萨勒玛被迫嫁给了她不爱的人。婚后,她丈夫平日问柳寻花,不关心她的死活,生活十分痛苦。五年之后,萨勒玛怀孕,她把生活希望全部寄托在这还没出世的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刚生下来便死了。萨勒玛在极度悲痛中,对生活绝望了,不久,她也默默死去。而“我”失去萨勒玛之后,一直忍受着相思之苦,嗣后曾与萨勒玛相见过几次,也只能徒增心中的哀痛。
3、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4、但是如果你们出于畏惧只去寻求爱的和美与爱的快乐,那你们最好掩起自己的赤裸,离开爱的打谷场,踏入那没有季节的世界,在那里,你会开怀,但不是尽情欢笑;你会哭泣,但不是尽抛泪水。
5、纪伯伦作品题材广泛:有的篇章表现对故土的思念,有的作品表达对自然的歌颂,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有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或对宗教信仰的思考。纪伯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也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感。例如,《沙与沫》、《珍趣篇》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先知》、《人与耶稣》、《大地之神》结合历史和宗教题材,表达作者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疯人》、《暴风集》则充满哲理,寓意深远。
6、 《安静时间》栏目,是一档专注于沉淀情怀、滋养心灵的公益文化活动平台,设有诵读经典、本土作家、新书推介、专题朗读等子项目,活动时间为每周三19:30-21:00,只要你有兴趣,届时19:30前自备茶水、保持庄重,均可参加。欢迎参与,期待支持!
7、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
8、卡里·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逝世。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9、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10、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东方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但同时,纪伯伦又是一个小天主教徒。他从小便沉浸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的文化氛围内。父亲是个牧民,贪杯好酒,生活十分贫困。生活其中的小纪伯伦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以及教会利用宗教对人民的欺诈与剥削。还好,瘦小的母亲以一颗仁慈的心为孩子们在艰难与贫苦中撑起一方温暖的天空,母亲的爱护与鼓励让纪伯伦感受到圣母一般的温暖,这让他至死不忘。
11、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12、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13、纪伯伦的《先知》,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思考了一千年”才写成的,是一位严肃的作者以严肃的态度为严肃的读者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而写下的严肃的作品。
14、《先知》的主题很明确,即人的发展和提高,“向着无穷前进”,“赤裸地无牵挂地超越”。选文中寻求心灵加深的友谊,在工作中倾注仁爱之心以通彻生命的秘密,缔结独立、坦诚的相爱的婚姻,对父母之爱的建议与忠告,对时光与生命的思考等无不是这一主题的深刻体现。
15、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16、不过,木心55岁才到美国,79岁回家乡;纪伯伦12至15岁在波士顿读书,19至25岁、27至48岁在美国工作(48岁病逝于纽约)。纪伯伦用母语(阿拉伯语)和英语写作,木心用母语中文方块字写作。阿拉伯“旅美派”有几个写作团体,纪伯伦是领军人物,而木心是单枪匹马。
17、 在15个月里,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知道了这个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的文字。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18、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19、阿里·艾卜·塔里布(卒于661年),伊斯兰帝国第四位哈里发。
20、木心和纪伯伦的题材,都涉及大海、沙滩、流浪者、植物、小动物。纪伯伦文章的题目,一类涉及异域地名,如“扎德之地”、“有高柱的伊拉姆城”、“在圣殿的台阶上”、“往昔之城”,一类和历史有关,如“隐居的先知”、“世纪的灰与永恒的火”、“墓地的呼声”。有的一听名称就觉得很独特,如“草叶如是说”、“在我的孤独之外”、“雄心勃勃的紫罗兰”、“岸边一捧沙”、“国王与牧人”。木心的文章题目,涉及异域地名的,如:“波尔多的钟声”“圣彼得堡复名”、“从薄伽丘的后园望去”、“普林斯顿的夏天”、“罗马停云”、“维苏威烬馀录”。其他独特的题目,如作为书名的“西班牙的三棵树”、“温莎墓园日记”、“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中的“乙辑”,《琼美卡随想录》中的“风言”、“嗻语”,从体例和样式看,与纪伯伦的《沙与沫》相似。
21、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22、来吧!让我们从水仙的花萼中饮吮雨水残留的泪珠,让我们心田响彻鸟儿欢乐的歌唱,让我们吮吸熏风的芳香。
23、《先驱者》发挥了《疯人》的思想,指出人人都可以成为人类的先行者,只要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神性”。纪伯伦有力地批判了人类的奴性、愚昧与虚伪。
24、我猜测,木心应该熟悉纪伯伦。第一位翻译介绍纪伯伦的中国人是茅盾,木心家乡乌镇的名人。茅盾在1923年译介纪伯伦作品。木心少年时代阅读茅盾家的藏书。第二位翻译纪伯伦作品的作家是冰心。1931年年,冰心翻译的纪伯伦作品《先知》出版。据纪伯伦研究专家伊宏介绍,《世界文学》在1957-1959年发表了7篇纪伯伦作品,1960年国内出版《黎巴嫩短篇小说集》,收录纪伯伦两篇小说。1963年,冰心翻译的纪伯伦名作《沙与沫》部分译文在《世界文学》刊载。所以我估计,木心早年读过纪伯伦的作品。
25、在法国的日子,纪伯伦游览了各地名胜古迹。广泛接触了西方文明。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古代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他十分崇拜米开朗基罗。此外,纪伯伦还涉猎了欧洲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他深受19世纪初诗人兼画家的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布莱克的影响。罗丹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当然,纪伯伦的成就比布莱克高多了。这时的纪伯伦已经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于自己内心。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更高处以自己的深刻思想分析世人的思想、灵魂。“倘若你高坐于云端,你就看不见两国之间的界线,也看不见庄园之间的界石。”
26、汉尼拔(公元前247—前183/182),迦太基人,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生与罗马共和国为敌。公元前195年他离开迦太基,投奔叙利亚安条吉三世。他受命指挥一支舰队,因缺乏海战经验而被击败。有人说他假道克里特岛,逃往俾提尼亚,因惧怕被引渡而服毒自杀。
27、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
28、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29、“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笑,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1911年,纪伯伦又回到美国波士顿,完成了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之后,他迁到纽约,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30、木心和纪伯伦的相似经历,几句话可以说明白,但他俩的文学创作,相似之处需要细说。以我粗浅的看法,木心和纪伯伦在表达方式、题材选择、受哲学影响三方面,“共性”较为明显。
31、《泪与笑》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该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写出并发表了。
32、《暴风雨》成书于1920年,全集收集了纪伯伦在一次大战前后所写的31篇短文,其中一篇《苏尔班》为短剧形式。
33、纪伯伦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象力无比丰富;意境堪称恬淡高逸,超凡脱俗,非同凡响;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那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热烈、清秀、绚丽的独特风格。——李唯中评
34、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35、本中心立足重庆,辐射全国,推出当代研究和评论文章,以及当代作家作品。欢迎关注、分享、投稿。
36、泪与笑、生与死、灵与肉,所有都是对立面,人生就是在这个充满各种对立面的世界中度过。纪伯伦以哲学家的深邃思索,用文学家的悲悯情怀写出对世间万象的解答。这是纪伯伦他自己的天问,也是代苍生而问。
37、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38、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39、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40、“狂风呼啸这是我所喜欢的……我的感觉受到激励,我的心儿在悸动,我走向工作,她握着我的手——‘她’就是风暴。”正是在这样的炽热中,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诞生了。这个集子荟萃了许多名篇,大都是针对东方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政治问题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