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介
1、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有写在整幅帛和半幅帛上的,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即前196年左右,隶书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约二十八种,计十二万字,破损严重。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珍贵依据。
2、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版本。1993年出土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竹简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三一章。现存2046字。不分德经,道经。
3、 在精细的帛上如此大规模工整地誊抄文章,在我国出土文物的历史中绝无仅有,其选抄的文章几乎都史有传载,且文字书写稳定,字形成熟,与简牍相比,帛书在当时的地位和价值应为文书之极品,其文献价值应最为可信。
4、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1月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
5、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名“升仙台”。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东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6、的西汉竹简。竹质墨迹,书体为隶书,完整简1600余枚。竹书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六艺”、“诸子”等六大门类。《老子》属于“诸子”类。
7、 唐开元年间,唐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
8、 帛书《老子》与传世约两千年的《道德经》看似同宗,文体、结构、章序、所述内容也貌似形同,出土近40年来,学界虽普遍发现了它们的字面差异,但只认为是版本的不同,虽多有指出,但未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发现它们的天壤之别,未能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辨别真伪以正视听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恢复中华文明迷失已久的实证科学体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价值、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成就、解决人类发展已遇到的重大困惑和日趋严重的进步危机和进化危机、提振中华文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现代地位,去实现再次引领人类健康进步的重大文明问题。
9、 甲乙本皆不存的,参照长沙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及各本《道德经》取用;(老子简介)。
10、 “老子”,“孔子”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一位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一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丘);两位圣人的教育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年之久。
11、当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温怒之色,也无排斥他的表情。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
12、但多在虚词上。从注释来看,河上公的注释以修身炼气为本,王弼的注释以谈玄说虚为主,前者被道教人士推崇,后者为士大夫喜好。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
13、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故被称为正始之音。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河上公本
14、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15、 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
16、文字内容与传世本及郭店、马王堆本相比,也多有不同之处。因此,北大简本在《老子》一书的文献整理、校勘上具有较高价值。这将在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秦代至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本与传世各种《老子》版本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老子》一书形成、发展、定型的过程。
17、《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通行本《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共四十四章。《老子》传世的版本极多。
18、北京大学收藏最完整《老子》古本:即西汉竹书本
19、关于《老子》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除了上文提到的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简本、唐代景龙碑本以及传世的四大体系即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和傅奕本之外,还有许多未提及的注本,诸如魏晋之前其它的文献资料,明清之际及民国时代的各家注本等等。《老子》版本种类繁多,其鉴定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20、《老子》郭店楚简本,出自郭店楚墓的出土竹简。这些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
21、 关于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相比,具有极为超越的先进性是否信据不足,也就是是否为孤证的问题,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22、河南省春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书画培训中心主任:王涛
23、 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
24、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25、根据光绪版《鹿邑县志》的记载,太清宫最初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名老子庙。植帝刘志曾派中常侍左馆、管霸先后两次来此监督修建,把老子庙改名为老子祠,并钦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这是纪念老子的早期建筑,是太清宫的前身。老子的真正“发迹”,始于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姓李,于是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就追认老子为其“始祖”,从此老子就阔起来了。李渊之后,老子屡告升迁,唐高宗李治带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继由女皇武则天氏加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更追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圆天皇大帝”。这样,当年的老子祠一下子就变成了唐王朝皇帝的家祠—“太庙”,于是大兴土木,隆重扩建。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为太清宫。一个人死后能因其姓氏而致如此之贵者,恐怕除了老子以外是不太多的了。
26、《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由春秋末期老聃著。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老子》这部书的版本很多。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千百种之多。秦汉魏晋以来,流传较广的当推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老子》版本纷繁芜杂,至今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书本(又名北大竹简本)、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唐代景龙碑本及其它。
27、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8、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29、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为老子的诞生地。
30、 太清宫前后两宫相距一里,中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取老子“清静无为”之意,河上有会仙桥,将前后两宫联为一体。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龙井,至今仍存。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这根铁柱是老子当时任“守藏史”时记录天子和群臣议事时依靠的柱子,故人们又称老子为“柱下史”。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亲临太清宫谒祭,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一块,至今仍镌立于后宫。
31、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文子》《鹖冠子》等皆为先秦著作。《淮南子•严道训》《老子想尔注》等皆为魏晋之前著作。《老子想尔注》久已散佚,清末敦煌莫高窟所藏的有《老子道德经》的残本。
32、老子的故里,目前在我国有两种说法:一说“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此说获得绝大部分中外权威机构支持;另一说“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此说系90年代新提之说,亦有人支持!
33、根据光绪版《鹿邑县志》的记载,太清宫最初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名老子庙。植帝刘志曾派中常侍左馆、管霸先后两次来此监督修建,把老子庙改名为老子祠,并钦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这是纪念老子的早期建筑,是太清宫的前身。老子的真正“发迹”,始于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姓李,于是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就追认老子为其“始祖”,从此老子就阔起来了。李渊之后,老子屡告升迁,唐高宗李治带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继由女皇武则天氏加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更追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圆天皇大帝”。这样,当年的老子祠一下子就变成了唐王朝皇帝的家祠—“太庙”,于是大兴土木,隆重扩建。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为太清宫。一个人死后能因其姓氏而致如此之贵者,恐怕除了老子以外是不太多的了。
34、 道家的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为客观自然规律;认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大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和谐和安宁,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35、另一座纪念老子的建筑为老君台,座落在鹿邑县城东门之内。该台始建的年代不详。但鹿邑县志上有“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前”的记载,证明老君台至少在唐朝天宝之前已经存在。这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圆柱形建筑,是座周围略带棱角的高台。基部直径约三十米,高约十米,全由灰砖砌成。顶端面积约七百余平方米。周边有城垛,颇像长城上的一座圆形城堡。台子的南面紧接着一座巨大的直角三角形式的台阶。台阶宽约三米,由青石筑成,共三十二级。拾级而上,面临“山门”,“山门”上悬有一匾,铸有“无我无物”四字。该愿于抗日战争时毁于日军之手,现在愿上改书“老君台”三字。进入“山门”,则是三间正殿,殿内正中供着高约三米的老子铜像一尊。殿门外的两侧墙上,分别嵌着镌有“犹龙遗迹”和“道德真源”楷书的石方。殿前东南角也有一根高约半米、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赶山鞭”。正殿左右各有配殿一间,分别供奉王灵官和赵公明的立像,面目凶狞,栩栩如生。殿后有小房两间。整个台面,青砖铺地,并有松柏十三棵,琉瓦苍松,掩映成趣。台下紧靠台阶的平地上建有宫殿式的“享殿”俗称“掩棚”五间,可惜于1958年毁于火灾。“享殿”西面有一侧门,门旁对联为:“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上联写景,因为侧门外面原来是二百多亩地的大水塘,绿水荡漾,白鹭飞翔;下联写事,是老子骑青牛、驾紫气、冉冉而下的神话传说。“享殿”南行至大门是一条长约二百多米的笔直的砖路,宽约四米,路旁则是花园。大门以南临大街路北,有一砖建的碑坊,高八米,四柱三门,正门上方镌有“众妙之门”的匾额。两侧砖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为“天高近接太清宫”。附近并有高约一米余的石碑两块,分别铸有“老子故里”及“孔子问礼处”。碑坊面临直通东西城门的大街。现在鹿邑县城四周的城墙,早已不复存在,而老君台的一些文物,包括老子的铜像、“赶山鞭”、砖牌坊和镌有“老子故里”的石碑等等,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惨遭“红卫兵”彻底破毁,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台子本身和台上的庙宇还保存完好,台上的千年松柏也有幸健在,现在依然苍郁葱茏,枝叶扶疏,可供游人观赏凭吊。
36、 “老子”,“孔子”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一位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一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丘);两位圣人的教育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年之久。
37、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版本。1993年出土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竹简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三一章。现存2046字。不分德经,道经。
38、 公元前,536年初春,影响中国历史长达2500年之久的两位伟大圣人;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鲁国的曲阜不期而遇了。
39、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三号墓出土了2100多年前下葬的两部誊抄在帛上的《老子》,通称《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帛书《老子》。
40、《老子》古本,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古本。与北大简本相比,郭店本和马王堆本虽然年代较早,但郭店本的内容仅为传世本的五分之二。马王堆本虽是全本,但残破较甚,在甲、乙两本可互为补充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残缺的文句。北大简本《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还保存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北大简本《老子》每章之前均有分章符号,其章节划分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最为齐备的资料。
41、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42、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列御寇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43、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关于老子的籍贯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那里老子故里究竟真的在那里呢?对这一问题,以往无人作专门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使有少数专家、学者涉足此一问题,也由于史料短缺,记载不详,而且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较多,以致聚讼纷纭,众说不难以定论,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44、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45、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庄”,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九十余岁或一百岁。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46、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47、《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此书是现存成书较早,影响较大的《老子道德经》注本。相传为河上公或河上丈人所撰。约成书于东汉中后期,作为东汉黄老学者的著作,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东汉有章句之风,通常“就经为注”。河上公本主要内容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净善生的观点解释道德经。这与魏晋玄学家从哲学本体论解老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东晋南朝后道教徒以参杂佛学义理的重玄哲学疏解《老子》。天道与人道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于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这是《河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故陆德明《经典释文》概括此书为“言治国治身之要”。
48、来访者骂完转身就走。但当天,士成锜一直回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对人人称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骂,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我应有胜利之感才对,但为何心里反而失落,这是什么道理。
49、(逢喜书院祝您成长进步!分享到圈子里,朋友们会感谢您!)
50、实为二书:《道德真经指归论》和《道德真经指归》。现皆仅存《论德篇》。《道德真经指归论》是阐发《老子》经文宏旨,不载经文。后者将严遵的阐释按《老子》章次内容割裂,分别附于各章的经文之后。
51、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52、《老子》古本,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古本。与北大简本相比,郭店本和马王堆本虽然年代较早,但郭店本的内容仅为传世本的五分之二。马王堆本虽是全本,但残破较甚,在甲、乙两本可互为补充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残缺的文句。北大简本《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还保存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北大简本《老子》每章之前均有分章符号,其章节划分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最为齐备的资料。
53、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庄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4、 自证是根本:用两部帛书《老子》来证明其自身的先进性,这是《破译》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在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解破了全文之后,这一结论学者均能自鉴。
55、 公元前,521年秋,34岁的孔子到东周首都洛邑拜会时任“守藏室”史官——老子。两位伟大的圣人再次相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恢复到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礼仪秩序;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讲究的注重天道;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落实到社会中。
56、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东汉桓帝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统志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57、 帛书《老子》甲乙本中的《德》和《道》都是两篇独立的文章,这充分证明西汉颜遵在其《道德真经指归》中所述:“昔者老子之作《道德经》也,……演要伸类,著经两篇,……”,是当时对古《老子》认识。
58、的西汉竹简。竹质墨迹,书体为隶书,完整简1600余枚。竹书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六艺”、“诸子”等六大门类。《老子》属于“诸子”类。
59、 中国依“儒”“释”“道”文化为主导,他们是互补推进:
60、易州龙兴观于大唐景龙二年所立《道德经》碑,简称景龙碑本、景龙本、碑本、易州本。此碑正面(阳面)刻道经,阴面刻德经。严可均谓:“世间真旧本,必以景龙碑本为最。”除了景龙碑本外,唐开元廿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简称御本,御本开创了异本合刊的先河。
61、 帛书《老子》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乙本避刘邦名讳但不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说明乙本成书于刘邦在位时期,即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之间。而甲本应完成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至于前到什么时候,目前难以定论。
62、鹿邑县原来是一个偏僻的小县,但竟然出生了老子这位名震中外的哲学家,甚至是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所以乡亲们都从心底里对老君爷感到光彩和荣耀。把他看作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的知识分子多称李耳先生为老子或老聃。但本地乡亲们却习惯而亲切地称他为“老君爷”,犹如自己的长辈一般。
63、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
64、 甲乙本均将全文分成《德》和《道》两个部分而不分章,年代早于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因为是出土文物,也没有河上公本、王弼本等后世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更。
65、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66、 公元前,521年秋,34岁的孔子到东周首都洛邑拜会时任“守藏室”史官——老子。两位伟大的圣人再次相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恢复到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礼仪秩序;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讲究的注重天道;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落实到社会中。
67、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名“升仙台”。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东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68、 公元前,497年,两位中华圣哲在沛地再次相会,儒家依“学而优则仕”“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倡导做人要像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礼仪,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要入世作为,不能平庸的过活一生的入世文化。
69、 公元前,497年,两位中华圣哲在沛地再次相会,儒家依“学而优则仕”“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倡导做人要像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礼仪,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要入世作为,不能平庸的过活一生的入世文化。
70、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也分为81章,但没有章题,现在的传本也是在古本基础上经后人加工调整过的版本。从版本来看,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区别不大,王弼本的字数多于河上公本,
71、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此版本有断简,错字。
72、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当年的所谓楚国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所谓厉乡曲仁里,就是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的太清宫镇,现在这里还沿用着传统的厉乡沟(亦名赖乡沟)和牧牛场等地名,据云后者即为老子幼年放牛的场所。
73、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故被称为正始之音。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河上公本
74、 甲乙本皆不存的,参照长沙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及各本《道德经》取用;
75、 帛书《老子》与传世约两千年的《道德经》看似同宗,文体、结构、章序、所述内容也貌似形同,出土近40年来,学界虽普遍发现了它们的字面差异,但只认为是版本的不同,虽多有指出,但未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发现它们的天壤之别,未能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辨别真伪以正视听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恢复中华文明迷失已久的实证科学体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价值、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成就、解决人类发展已遇到的重大困惑和日趋严重的进步危机和进化危机、提振中华文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现代地位,去实现再次引领人类健康进步的重大文明问题。
76、汉延熹八年,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自汉桓帝以来,唐宋金元清等历朝代典籍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竭的记载。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在鹿邑大兴土木,扩建老子祠成老君庙,后下诏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唐高祖年间,太清宫“宫阙如帝者居”。有宫殿真宗赵恒率百官亲临太清宫,发国帑重修太清、洞霄二宫,“庙貌比唐时有加”。太清宫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驻足的好地方。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大量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77、 这六句包罗万象,天地之间一切的本源都在其中,要探求的治世真理也在其中,只要把这句话体悟透彻,就可以应对世间万变,救度众生。
78、丨某些辩证物主义者认为《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79、唐开元二十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简称御注本,开元本,开元碑本,御本,易州本,易玄本。其底本为河上公本。
80、老子哲学 宇宙观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太极阴阳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81、《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用“道”来描述宇宙的变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82、 老子(李耳)在隐山,向本元大师求学治世大道;后来又到鲁国太乙山向高人求学大道之学。师父首先向老子讲述六句蕴藏深刻之道:
83、关于《老子》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除了上文提到的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简本、唐代景龙碑本以及传世的四大体系即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和傅奕本之外,还有许多未提及的注本,诸如魏晋之前其它的文献资料,明清之际及民国时代的各家注本等等。《老子》版本种类繁多,其鉴定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84、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85、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此版本有断简,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