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是什么人(文案精选3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25 10:20:00 浏览59

叔本华是什么人

1、 现在也有这么样子的所谓艺术家,为了表现自己了不起的艺术天赋,显示自己高与常人的艺术性的疯癫,或当众赤身露体(不同与真正艺术家对人体美的展示),作出各种肮脏污秽行为;或割皮抽血,虐己、虐杀动物;更有甚者,泯灭人性地进食死婴……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更多的感觉是哗众取宠、极度恶心的弱智闹剧,这些伪装成的天才艺术家根本就不理会真正天才的痛苦,天才的本质的殉道精神,只是意图表现出异与常人优与常人的所谓艺术特质,他们也有过人的天赋,有的只是更多的装疯卖傻、泼皮无赖、恬不知耻的天赋,这可能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天赋吧,他也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土壤。  

2、人的极尽巧妙和复杂的机体就是生存意欲所显示出的最完美的现象,但这些现象最终还得化为尘土,这些现象的整个本质和努力因此也最终明显归于毁灭。

3、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打算尝试去做,甚至没想过要学习一下,提升自己——如果是这样一个人,即便他生来就富有,那么他也只是一个懒汉、一个时间的小偷,只是一个可耻的游手好闲的人。像他这样是不会感觉幸福的,即使被豁免于贫穷,也会被推到了人类痛苦的另外一个极端,无聊,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如果贫穷让他不得不奔波,可能还会好过点。当这种人无聊的时候,他更容易挥霍浪费,并最终失去这种他认为对自己而言没有价值的优势。数不胜数的有钱人最后一贫如洗,就是因为他们有钱就挥霍,花钱只是为了获得瞬间的解脱,以逃离压迫他们的无聊感而已。(叔本华是什么人)。

4、人生多半是痛苦的,乐观主义者的错误在于对生活进行毫无根据赞扬,把它过分地理想化,他们将快乐视为人生中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人生毕竟还是不如意的多,一旦快乐没有降临到乐观主义者的头上,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最大的不公,从而错失生存的目标。那样的话,倒不如颠倒过来的好,把人生视为对痛苦的净化过程,痛苦才是人生的基调:人生是痛苦的,而我要在痛苦中找到快乐。

5、读了叔本华的文字,许多人会觉得他的哲学太过消极,然而,他的“悲观主义”却可以启发我们冷静思考如何生活。从叔本华的思想到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智慧。

6、(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叔本华是什么人)。

7、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他的个体感受,每个人眼里的世界是千差万别的。但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内心如何定义幸福,这取决于你的自我意识,或者说你如何感知这个世界。

8、总之,叔本华悲观地认为,人生注定就是痛苦,人生本质就是悲哀。

9、世代受穷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他发了财,他会将之视为巨大的盈余,就该用来享受或浪费。即使钱花光了,他最多不过是打回原形跟以前一样,还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说,“乞儿得马,骑死方罢—是否属实,有待查证。”可以说这一类人,对命运也好对自己的能力也罢,都有着全身心的略显过度的信任。与那些天生有钱的人不一样,他们并不认为贫穷是个怎么都爬不出来的无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贫困,他们只会认为那就从头开始,打场翻身仗就好。

10、上述是原载编者文中摘取的一段话,想来是特别欣赏的。但小农并不这么极端,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消遣等趣味,怎么就一定是灵魂内在的空虚呢?反之能说青灯黄卷、清心寡欲,就代表灵魂内在的充实吗?

11、一个成功的演员,最终还得依靠演技,而不是角色,生活也是如此。健全的人格才能够保障幸福,如若一个人生性贪婪,嫉贤妒能,心狠手辣,那即使他是世上最富有的阔佬,也会感到不幸。

12、毋庸置疑,世界上最幸福的命运就是拥有这种丰富内在的珍贵礼物,尤其是卓越的才智天赋。这是最幸福的命运,虽然它最终并不一定发展为辉煌灿烂的人生。

13、《叔本华思想随笔》里的文章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14、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15、梭伦认为幸福就是“拥有最多的东西,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那么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把它们分为三大类:

16、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盘,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因此,艺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17、“hausfreunde”一词表达得相当准确,因为这种朋友是居屋、家庭的朋友更甚于居屋主人的朋友,因此,他们更像是猫,而不是犬的一类。

18、一个人自身及其固有的东西,即一个人的个性和所有与个性有关的东西,是唯一直接与他的幸福有关的因素。其他一切都只是间接的因素,因此其作用和影响是可以消解和清除的;但个性的影响却永远无法消除,这就是为什么由个人品性激发出来的嫉妒情绪是最难平息的,因此它也是人类小心、谨慎隐藏最深的一种情感。

19、  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叔本华

20、  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21、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22、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23、叔本华的一生过得并不太顺利,虽然家里很有钱,是个富二代,但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和他的隔阂也非常深,叔本华的事业爱情都不怎么样,喜欢的女孩不喜欢他,他不喜欢的哲学家黑格尔却如日中天,到处受追捧,叔本华也只能在他的哲学著作里面骂骂黑格尔是个“江湖骗子”来解恨。

24、只有具备最高精神禀赋的人,即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将所有的时间和存在纳入自己的课题,并努力表达出其关于世界的独特认识,把自己对生命的深思通过文学、艺术或者哲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25、《人生的智慧》,这是叔本华晚年的一部著作,而且还是从叔本华其他著作里的内容整理汇编而成的,1860年首次出版,这一年叔本华刚刚去世了。

26、  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27、 天才的伟大还在于天才的痴迷,痴迷的带有几分疯癫。“根据辛乃加的引文(《论心神的宁静》15,16),说亚里士多德亲自说过:‘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的。’”“柏拉图还在《费陀罗斯》(第317页)中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一定的疯癫,就成不了诗人’;还说(第327页):‘任何人在无常的事物中看到永恒的理念,他看起来就象是疯癫了的。’”(德国,叔本华《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这里的疯癫应该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而达到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正如道家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表现出来的异与常人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却是癫狂之气。草圣张旭狂放不羁,人称张狂,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可见一斑。据说巴尔扎克在写他的小说时经常把自己代入其中,他会和小说中的人物吵得不可开交,平时也会经常自言自语,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却是多么的疯癫可笑。天才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凭着过人的天赋和才华,完全的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世界,使得他们由于前瞻、高尚而有些精神上的优越性。“他们虽不怎么了得,但确实有些精神上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同时就带有些轻微的疯狂性。这样看起来,好象是人的智力每一超出通常的限度,作为一种反常现象就已有疯癫的倾向了。” (德国,叔本华《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  

28、只有那些必然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降临于我们的不幸才会侵扰我们,然而,能够对此作出完满说明的又寥若晨星。因为不幸或灾难有两种类型: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哪怕是极大的可能;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那些必不可免的灾难,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一个人倘若总是处于一种戒备状态,那么,他便永无安宁之时。

29、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一个人的自身,比他拥有的财产或别人对他的评价更能带来幸福。人是什么,即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永远是我们应该首要考虑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伴随着他,他所有的经历和体验都涂上了自身个性的色彩。

30、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天敌。更进一步说,当我们有幸摆脱了其中的一个时,就又接近了另一个。事实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两个天平之间不断地摇摆。原因就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重的对立关系,一是外在的、客观的,一是内在的、主观的。外在的、客观的对立就是,困境和贫穷使人痛苦,而安逸和富足又使人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