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100字(文案精选7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24 07:35:06 浏览59

关于孔子的故事100字

1、叔梁纥一生为鲁国立下多次战功。最著名的便是他力托悬门的故事。在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攻打一个叫偪阳的小国。在他们攻入偪阳城,守城的士兵想要放下悬门时,叔梁纥用双手托起悬门,使先攻入城的战士能够退出,避免了损失。

2、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关于孔子的故事10善与人交

3、孔子之所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成为我们今天都尊崇的一个人,肯定也是付出了常人不能受的苦,常人不能作出的努力了的,毕竟在那个时期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百家争鸣,竞争是及其的激烈的,而孔子的儒家思想能让大家接受,那不用说都知道多么不容易,只有真正的有内涵有实力才会被大家认可,大家才会去学习儒家思想,才会服孔子。

4、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5、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6、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这三家的始祖,是一百多年前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三桓”这三家大贵族,按照第一代人的长幼排行,依次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7、求职目标既然确定了,我们来看看季孙家现在掌权的是谁呢?

8、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9、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10、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11、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12、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3、俎豆礼容: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孔子五六岁时,跟其他小孩不同,常喜欢摆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礼仪。他有礼仪的天赋,无师自通,许多小孩都跟着他学礼,他的名声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不胫而走。

14、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15、颜回也是敢于直言的人。《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一日,孔子的弟子宰予大白天不上课,却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地说了这段话。后来有一日,孔子上课的时候也困了。颜回见状反驳孔子:“老师,宰予白天睡觉您很生气,怎么今天您也大白天睡觉呢?”孔子觉得很没有面子,借口说:“刚才周公给我托梦了,在梦里商量事情了。”颜回一听就知道孔子在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于是想了办法来揭穿,要求孔子承认错误。下午上课的时候,颜回假装睡觉,孔子看到以后问颜回为什么白天睡觉,颜回说:“刚才周公托梦给我,跟我谈事情了,他告诉我老师您撒谎了。”后来,孔子没办法,只能承认了自己因为事情多,没能休息好而白天犯困。这足见颜回的聪慧和敢言。

16、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

17、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认识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18、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9、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20、妈妈:“因为你终会长大,妈妈终会老去。我无法守护你一辈子;我无法为你屏蔽掉所有的挫折、坎坷与磨难;我无法保证在你每一次纠结时都能指导你;我无法帮助你躲过人生所有的暗礁······但是,经典可以给你这种能量,给你这种智慧!”

21、匡人解围:孔子离开鲁国去卫国,从卫国去陈国,路过匡地。鲁国的阳虎曾施暴于匡人,孔子长得像阳虎,匡人就把孔子师徒围拘了五天,孔子派随从求助于卫国大夫宁武子才解了围,离开匡地。

22、子西沮封: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想把书社之地七百里赐封给他。楚国的令尹(官名)子西认为孔子有贤弟子相助,再有了封地,将不利于楚国。楚昭王于是取消了赐封孔子的念头,不重用他,孔子只好离开楚国,返回卫国。

23、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24、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25、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6、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27、那时鲁国没有各级地方政府,实际上承担地方政府功能的,是拥有封地的大小贵族。

28、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做官,孔子便去拜见楚昭王,接受礼聘,途中经过陈、蔡两国。陈、蔡两国的大夫聚在一起商讨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所批评指责的,的确都是各诸侯国存在的弊病。如果他被楚国任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出步兵去阻拦孔子。

29、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30、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31、这三家的名字有点复杂,记不住没关系,这里你只要记住:鲁国的政局,就是这三个家族说了算。我给这种政治局面取名为“贵族共和”,或者叫“寡头共和”。

32、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33、“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是好,依然是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34、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3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做人道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全社会提倡学习国学经典从娃娃抓起。关于为什么学习国学要从娃娃抓起?答案不胜枚举。日前,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孩子与妈妈的对话给了我们最温情的回答!

36、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37、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38、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39、楛矢贯隼:孔子到陈国,寄寓在司城贞子家。过了一年多,有只隼鹰飞落到陈国宫廷中死去,是被楛木做的箭射中的。陈愍公问孔子,孔子说:这箭来自肃慎(古国名),从前肃慎曾把这种楛箭进贡武王克商,武王又把楛箭分赐给陈国。陈愍公派人到府库中果然查到这种箭。

40、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41、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42、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43、颜回进来,孔子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您的学说博大精深,致使天下人都不能接受您。虽然这样,老师您还是推广并实践它,世人不任用我们,是各国统治者的耻辱。老师您有什么忧愁的呢?虽然不被接受,但是这样才显出了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感叹说:“讲得有道理啊,颜氏家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为你管理。”

44、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礼,也就是现在的法。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看起来啊。老人家没话说了。。

45、尼山致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氏在尼丘山上祈祷后,第二年生下孔子。孔子生来头顶的形状是中间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样,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

46、子路问津:孔子从陈到蔡又到叶,从叶返归蔡国,碰到长沮、桀溺在一同耕地。孔子派子路去打听渡口,桀溺说:“天下就像滔滔洪水到处混乱,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你与其跟着那择主而事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从避世隐居的人好呢!”说完,仍旧不停地继续做活,不理睬子路。

47、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48、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49、说到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要选对老板。你想想,老板要是不靠谱,要么干得不开心,要么干得不长久。那孔子要找工作,有哪几个老板可以选呢?

50、孔子在讲学过程中也教导弟子要践行孝道,这些言论被记录在《论语》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51、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52、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53、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54、为了打理好自己的地盘,贵族们自然会任命各级管家,来管理各地的封地,负责收税、处理老百姓的诉讼等工作。你看,这些贵族家庭就相当于地方政府。

55、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

56、当然孔子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的付出那可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读书学习就异常的刻苦,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亲自教他认字了,想必大家这个年龄还在跟妈妈撒娇要妈妈抱抱吧,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而孔子就已经被他的母亲要求学习了,学了一年之后,孔子都已经认识一百多个字了,四岁的孩子认识一百多了字,那可是相当的不容易的,毕竟小孩的记性可没那么好,而孔子却能记住并且认识一百多个字,那自然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精力的,这一点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吧。

57、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58、要知道,这三家不仅控制了朝廷的局面,整个鲁国的土地也都被他们瓜分了。

59、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60、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61、这样一来,鲁国上上下下都在三桓手里头了。其他鲁国贵族的头上,就凭空多了一位主人。

6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63、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64、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65、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66、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67、楚国某县尹问孔子的弟子,想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讷小心,从而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了。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68、“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69、宋人伐木:鲁哀公三年,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砍伐了大树。弟子们劝孔子快走,孔子说:“上天赋予我推行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麽样?”

70、命名荣贶:孔子十九岁成婚之后,在第二年生了儿子,鲁昭公赐给他一条鲤鱼,孔子为了显耀国君的赏赐,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用志不忘君恩。

71、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72、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73、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74、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75、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76、但就在孔子15岁这年,三桓家族搞了一次势力分配。他们把全国分成了四大块,季孙家占两块,孟孙和叔孙家各占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