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意义
1、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
2、正是对先祖的崇拜使人们的家的概念更为稳固。祭祀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一种风俗,是怀念先祖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清明节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3、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清明节的意义)。
4、 无论我们的祖先因何离开,带着清明之心去祭拜,我们更多的不是伤悲,而是心怀感恩体验当下。
5、清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6、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是为纪念,关于死。“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气清明,代表生。清明节,祭拜、扫墓、怀念先人。仅仅是怀念吗?
7、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曾经和春秋晋文公重耳有相当密切的交情。话说当初重耳流亡诸侯的路上,饥不择食的时候,是他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让他活命的,对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介子推。
8、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以致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节对祖先所应尽的义务;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9、 也许现代社会的人们会因为忙碌,因为距离,也可能因为疫情等其他因素不能回家祭祖,但是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不忘本,懂得自省,常清明。又何必非要拘泥于外在的仪式呢?
10、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祖扫墓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时候,很多人都会在此时出门游玩。
11、设想人生只剩24小时,你会留有哪些遗憾呢?
12、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13、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越南、韩国、琉球等地,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节日。
14、清明节是不能穿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
15、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16、 我们是否也可以尽自己每个人微薄的力量,做到节能环保、节约水电,少一些铺张,少一点浪费。
17、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18、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产生了最初的信仰,即“灵魂”。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之后,肉体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为了得到与自己有血缘亲族关系的祖辈的护佑和荫庇,古人常常以宰杀牲畜作供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亡灵”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把向“亡灵”行礼的社会礼仪行为称为“祭祀”。祭祀属于“吉礼”,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首。《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19、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这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了,人死后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坟里的。这种对根的追求与依恋,就是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基因之一。
20、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21、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22、没有好好地带父母去进行一次旅行?还没有好好给家人做一次饭?没有好好欣赏的满园春色?没有...
23、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等,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4、也有自己的传奇来源,那就是介子推的故事。传说在晋文公流亡期间,差点饿死,介子推偷偷地“割股奉君”,但是在晋文公继位后却忘记了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并没有争名夺利。而是带着老母亲隐居山林。最后晋文公遍寻不得介子推时,通过烧山希望逼出介子推,却不料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在一个柳树下。介子推也留一下一份遗诗:
25、清明祭祖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习惯和文化精神,寄托着民众对生活的幢保,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盛会。在清明节期间,城乡各处以同一种仪式来表达对先入的孝思与追忆。民众反复践行的墓祭仪式,使不少文化传统因而具有连续性,并绵延不绝。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在代际之间架起了贯通的桥梁。
26、不过虽然这么说,但事实上被诛九族的非常少,只有隋末的杨玄感被记载“诛九族”,再有就是明初骇人听闻的方孝孺被“诛十族”了。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再加上门生。按说跟姓方的沾点边的都被杀光了,可史书上怎么还说方孝孺的后人收尸呢?
27、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28、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缅怀逝去的生命,感恩先人的恩赐,激励现有的生命,不仅要对故去的亲人寄托思念,更是一个种族繁衍生息必备的仪式,也是一种民族的风俗。
29、 而当你发现,大自然的清明节,在某些地方没有郊外如此清明的时候,也应该思考一下人类自己的行为,是否不够清明:是否我们的行为给自然产生了过多的垃圾,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30、使父母亲快乐,关键是要有孝顺父母的至诚心,不在于物质的丰厚。
31、 清明节是一种亲情的纵向沟通,这一天里,我们与家人的共同记忆会自然而然浮现出来。清明假期又是一块相对完整的时间,在这一天要多陪陪家人,让亲子间的隔阂在沟通和陪伴中化解,让家族感情的联系和自我情绪的疏解结合起来。
32、中华民族是一个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于是就有每逢重大节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习俗,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节日之一。
33、通常人们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都会选择早早就进行扫墓,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在清明节的时候扫墓的最佳时间其实是上午8时至下午3时之间,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如果选择在此时祭拜亲人的话,不仅十分的吉利妥帖,而且还可以避开上午的人流高峰期,可谓是一举两得、十分妥当。
34、看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朱棣有不少事件是被“黑”出来的。
35、"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36、只不过在春秋以前祭祖实行庙祭,并无墓祭。墓祭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孟子·离娄下》讲到齐东郭“间之祭”的故事,说明在当时墓祭确已存在。到了汉代,人们把墓祭已经看得很重。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说,当时“俗有四大讳”,其中之一就是“被刑为徒不上丘墓”。魏晋南北朝,尽管社会动荡,烽火频仍,人们对扫墓依然重视。《魏书·高阳王传》:“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不过那时扫墓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这种情况直到唐代才改变。《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上墓,宜编五礼,永为恒式。”宋代朝廷又规定:“寒食至清明之日,各地均须祭扫陵墓,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恩时之敬。”
37、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38、首先是孝养父母之身,在物质生活上能够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其次,是孝养父母之心,就是要能够让父母开心、快乐,对父母亲要非常地和颜悦色,要非常恭敬。
39、晋文公对和他一齐流亡出走的大臣们都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紧闭大门。偷偷背上他的老母亲上绵山了,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献计:放火烧山,只留下一个出口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听从了那人的计策,便纵火烧山,火烧了很久,介子推死活不愿出来,便被烧死了。晋文公没看他出来,又让人上山去找,见到他们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只留下两具尸体,晋文公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体的时候见他脊背靠着柳树洞,便从里面拿出一块布,上头写着一首血诗:
40、正如古语所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41、千山依旧介子亡,寒食无雨泪也滂,每逢清明倍思君,山前坟后种树忙。因为有了这个介子推,中国就多了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在今年被政府法定为传统的节日,可以放假一天,在你为自己的先人扫墓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想起,原来清明节也就是寒食节,这个节日与介子推有莫大的关联呢?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篇3清明节,大家都明白,要去扫墓,还不许吃热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别着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42、清明扫墓,这时候要能够戒杀。可以拿一些鲜花、水果、素食来供奉,关键是要能够给念一念《弥陀经》、《地藏经》来加持。不要大鱼大肉拿去拜祭,因为杀生只会增长亡者的恶业,增长已经过世的祖先的恶业。
4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郊游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44、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45、 拥有清明之心的人们,时刻都在祖先链接。
46、你的外公外婆一家;外婆的娘家;你母亲的姐妹们她们的家庭和儿子,这是母三族。
47、父母头上的白发数量的增多,腰弯的弧度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希望过儿孙绕膝的生活,可我们还是会很少回家,上学的时候,学校出不去,上班了之后,嫌来回跑着麻烦。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的常回家看看,比什么都重要。
48、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49、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50、当然,清明祭祖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与庄重肃穆并存,因为这些形式都是人们对故人的一种真情表露。清明节祭招先人的现象是道德信仰,是广大民众抒发与缅怀先人的诗意之举。民众于清明节踊跃祭组,不是因为相信阴间的真正存在,而是出于孝敬祖先的真实感情。逝者如斯,但大家却宁愿相信逝者能够领受自己的一番情意。
51、人们选择清明节回家,就是为迫思而来,为寻根而来。人们怀着对先人的缅怀,带上一份心情。为先人或点上一支清香,或献上一束鲜花。大家虔诚地祭祖,就是要表达对他们的追忆,传递一种孝思。因此说.清明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凝聚剂,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家族孝道文化的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清明节长期以来具有强大学生命力和深厚民间根基的缘由所在。
52、 为什么无论到何地,居何位,最终我们都要找到我们的根,找一个日子去祭拜祖先?我想不过是为了让每个人不要忘本,要溯源。
53、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在家庭中获取的幸福和快乐,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原有的大家庭社会正向小家庭社会转变。加上社会节奏太快,年轻人往往会被过早地从大家庭中剥离出来,在这样的转变下不知所措。
54、清明都是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生死的无奈,我们在无奈之中把生命交出来,无法抗拒死神,但是,如果我们懂得禅,就能够得到绝对的自由。
55、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天道有序,万物有节。清明节气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木萌发,人们在清明节气踏青游春可谓顺应天时,天人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
56、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纷纷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月5日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7、大家扫墓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58、今天,我们过清明不只是为了缅怀先人,也不只是为了扫墓。我们过清明节假日,更多的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感恩祖宗、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同时确保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以致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59、 现代人工作忙碌、人际关系疏离,在清明假期约上三五好友去野外郊游、踏青,既陶冶情操,还能拉近彼此的关系。清明假期外出踏青,穿林过涧呼吸新鲜空气,让不快随小溪流走;攀峰越岭,让信念重上巅峰;举目远眺,让目光放得长远。野外春风和煦,光线适宜,使人内心舒适,因紧张工作产生的疲劳感也会因此消散。即便不外出郊游,也可约上朋友一起运动,比如打球、慢跑、瑜伽。
60、踏青为春日郊游,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61、 清明节也是纪念先人的节日。清明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方面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跟着他一起流亡,受尽了苦楚。有一次,重耳一行人没有饭吃,介子推便狠心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熟给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扺掌政权,大封有功之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后有人提醒他。重耳才想起来。于是叫介子推前来听封。但是,介子推这人性情孤傲,卓尔不群。他和他妈住在山上,坚决不去。没办法,重耳只得想了个办法,叫人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但是介子推仍然没有出来,最后被活活烧死了。重耳很后悔,于是把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定为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相差一天,后来二者就合二为一。清明节纪念先人的习俗由此而来。
62、现代我们说五服主要指的是亲属关系,这个有时还会用得上。
63、晋文公得知后,回想起介子推为自己做的一切,总感觉有点对不起他,并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介子推。可是众人找了许久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就听取了小人的谗言放火烧山,希望逼出介子推。
64、清明节对于中华儿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为了纪念祖先、缅怀亲人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代表现代与先辈的和谐发展关系,同时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氛围,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
65、 大自然在清明节气前后格外的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不同的时节各有不同的特点。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自然也是。什么时候该保持一颗清明的脑袋,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糊涂一些”,他需要我们定期整理自己,放空自己,抽离出来内观自己。
66、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