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1、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试译: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勇敢。撤退中走在最后,快进城门的时候,却故意抽打战马快走,说:‘不是我敢殿后啊,是这马走不快啊!’”(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会败坏德行。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事业大计划。”
4、试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忍受穷困,不可以长久享受富贵。仁者靠仁安身立命,智者用仁名利双收。”(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完整版)。
5、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6、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7、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8、1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10、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主义”了。
11、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2、试译: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能断言未来人不如现代人?到了五十还没什么见识,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13、试译:孔子说:“有仁德的,就不会孤单,一定有相好。”
14、jiǔshíxiānshēngzhuàncéngshìyǐwéixiàohū
15、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16、试译:孔子说:“可以和他同学的,未必可以同道;可以同道的,未必可以同上顶峰;可以同上顶峰的,未必可以一同再下来……”
17、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8、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19、(大意)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20、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1、试译:孔子说:“多给我几年时间,最终能体会《易经》的真髓,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
2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3、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24、jìkāngzǐwènshǐmínjìngzhōngyǐquànrúzhīhézǐyuēlín
25、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26、zǐqínwènyúzǐgòngyuēfūzǐzhìyúshìbāngyěbìwénqí
27、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则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
28、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9、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0、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