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文案精选6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21 07:55:48 浏览59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

1、很多国人以为“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了儒家思想,所以常说“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奉行人性本善”。但这是近千年前(南宋)的伪儒曲解,其实孔孟都没这么说过。

2、近年来中企时髦的“狼性文化”,实际效果就是试图破坏员工的人格统让员工变成失去理智、不择手段的偏执狂。殊不知如此一来,员工不仅综合能力大幅度下降,工作质量变差,而且对企业同样会失去理智、不择手段进行反噬。

3、这样,每个人都在明确的边界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4、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5、王选:以一个普通中国女性身份,坚守民族道义,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为中国受害者向日本讨公道,是坚守良知的典型代表。

6、怎样坚守良知(怎么办):可以加强自律,培养道德,营造讲道德、守良知的氛围

7、平克的结论是,近代以来,人类暴力趋势开始显著下降。二战以后,就整体而言,人类进入历史上最和平的阶段。

8、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9、(点评:本能和欲望不等于人性,本能和欲望也不都是恶,抓住了反方违背同一律的漏洞) 

10、本节内容只是最基本的原理框架,就像数理化的基本定理和公式,想要正确应用拿高分还远远不够,后续逐步讲解。(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

11、    等次以下,历汉末、魏、晋、南北朝,而到唐、宋,理学之儒,崛然兴起,号称上接孔、孟的心法,下开百代的宗师们,或以性即是理,理即是性;或以理与气的二元而论性,阐说心性的玄微,愈说愈有性格,也愈使人迷离。再进展而到明代,有了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性的问题,倒下了明确的定义,有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但没有真正解决了问题,而且阳明先生四句教的本身,却又产生了矛盾,他纵有晚年定论来补充,仍然有欠透彻。阳明先生既然肯定了性的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只因意动而分,这便是第一重矛盾。试想这个能动的意,是否是由体上起用?如果意是由体上起用的,那么,体中本来就应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是无善无恶的呢?如果说:意不是由体上起用,那么,这意又从何而来?而且它与无善无恶之体对立,岂非是二元对立吗?同时,能知善知恶的这一知,又是否便是体上的良知呢?这又是第二重矛盾。如果是的,确见这个“知体”或“体知”,本来就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无善无恶呢??且有了一个意,又有了一个知,都是体上起用的功能,究竟是三元一体——“一气化三清”,或是三元对立的呢?至于“为善去恶是格物”,那是行为伦理的道德修养原则,自然无可疑议。

12、    再后,到了汉代,扬雄便提出人性的善恶混杂的观念,如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也与?”扬雄这一观念,上半节等于是告子思想的变相。下半节引出气和人性善恶的关系,又是孟子思想“志者,气之帅也”的观念。这真是道道地地的善恶混说,好像很有道理,严格推究起来,到底言无所宗。

13、人类的漫长的战争史。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实验场,真可谓“残忍与贪婪齐飞,野心与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

14、故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怎么来说服自己,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第一位。

15、    而且更有趣的,告子一时大意,不懂论辩的理则(现代人所惯称的逻辑思考的方法),当时被孟子的纵横才气盖住了,当场吃蹩。如说:“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现在我们读了这节书,非常明显的,发生两个重要的问题:告子所说“生之谓性。”定义不太详尽。因为古代语文过于简化的关系,或者说,可惜告子不懂“因明”的法则,语焉不详,所以并未表明自己真正的主旨;是指有了生命活动能力的便叫做性呢?或是说性是与生命同时俱来的呢?孟子善于辩论的方法,他抓住了告子这个弱点,就说:既然“生之谓性。”那么,等于白与白是一样的啰?告子说:是。孟子跟着这一句“是”的答案,就说:那么,白羽的白,就等于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等于白玉的白吗?告子又答:是的。孟子因此便说:那么,狗的性,就等于牛的性;牛的性,就等于人的性啰?孟子这一论辩,相似于“因明”(印度古代论理学的名称)引用比喻的方法,以此难倒了告子。其实,平心静气地说,孟子所用的比喻,几乎是有“引喻失义”的嫌疑。告子一时懵懂,无理可申,只好就此吃蹩,至于本来的人性是善是恶?毕竟还是悬案未决。

16、在儒家思想中,以孔孟为中心,倡导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倡导人之初,性本恶。一正一反。故有儒学学者反对荀子,认为荀子有违孔子,孟子的原始思想。

17、自由,让人类脱离极端意识形态的掌控,学着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了解自身和约束自身,学会自负其责,从错误中不断学习成长。人们可以更加积极大胆地投身入科学研究和财富创造,两者都让人类从征战、侵略转向了自我实现。

18、(点评:利用矛盾律和二难推理,很好地抓住了对方一辩的逻辑谬误)

19、生物性:趋利避害无关善恶,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20、所以,一个未经教育的,或者没有教育好的人,作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21、对成功与优越感的追求,经常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成为人类进步的底层驱动力。

22、有一个心理实验:画一个不完整的圆,故意在交接处留有空白,测试者的反应高度一致:希望把圆补全,否则很别扭。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一系列延伸实验,得出了蔡格尼克效应:人天生就有完成事情的本能愿望。

23、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24、《圣经·列王记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译本)“智慧的判断”:有一天,有两个妇人来见所罗门王。其中一个妇人说:“我主啊,我和这妇人同住;她与我在房子里的时候,我生了一个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后的第三天,这妇人也生了一个孩子。我们都住在一起,除了我们两个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没有别人。

25、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

26、……是……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燃眉之急、必然要求。

27、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28、人不仅是动物,还是生物,必然具备所有生物的必然特性:趋利避害,否则也进化不到现在。

29、人之性善、性恶的论辩,由春秋战国到清代中叶,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争在辩,一直也没有能够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来。就是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已如此发达,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对于这个问题若想认识得清清楚楚,彼此完全驳倒对方的观点和论据,也还是相当不容易的。

30、一名24岁,在日本东京的女留学生在2016年11月3日被人捅死在日本的家门口。

31、以孟子为代表的认为“性本善”,而以荀子为代表的坚持“性本恶”,二位贤人都是儒家的先锋人物,却对人性抱有不同的观点,究竟是善还是恶?

32、我再仔细察看,发觉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儿子!”那一个妇人说:“不!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但这一个妇人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33、我们之所以尊重尧、禹以及君子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建立后天良好的人事作为(起伪);良好的人事作为建立起来了,便会产生礼法义理。

34、人是动物,人性即兽性,文明只是对人性的异化。文明的过程,就是向善的过程。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35、(点评:“信任和沟通只缘于善良的种子”包含必要条件推理,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会否定前件,从而强调“人性本善”)

36、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人会心甘情愿遵守道德规约。

37、比如中企当下的组织管理,对人性的认知依然深陷迷茫,并南辕北辙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劳资矛盾尖锐、员工素质表现差、总体效率极低。否则,不仅员工可以快乐、充实、高效地工作,中企也能获得更长足地发展。

38、正因如此,战争时期,我们只需要跟士兵和人民宣传我们和敌人代表的是不同的国家,就有大批的人愿意去杀敌人;或者宣传我们和对方代表的是不同的信仰,也会有大批的人愿意去杀对方。更不要说从古到今,村庄和村庄之间的杀戮,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杀戮,种族和种族之间的杀戮了。。。

39、对一些有突出社会贡献的名人,很多人就很不理解:明明可以挣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为什么还那么辛苦的工作呢?其实是不懂人性:那样的状态才更充实、更快乐。

40、虚荣心的特点是向外求:试图借助外在条件来提升自身价值,以收获羡慕和认可。而实际得到的,往往是别人内心的鄙夷和背后的贬损。所以,虚荣心带有明显的贬义,层次低且难以长期持续,会越来越空虚。

41、人性本善。人不分聪敏才智、贫富美丑,都有理性。

42、特别令人担心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在种族,信仰,国籍等等之外的,财富的差距。当今的世界,1%的人拥有着全球50%的财富,这种贫富悬殊大得惊人。

43、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最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44、引申到职场中,就很好解释“成就感”:员工本能地希望把一项工作做完,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难以释怀。当然,极不情愿、不得已而为之的另当别论。

45、很多犯罪的人到最后都良心发现,所谓良心未泯,说明有良心在。

46、上述论点虽然完全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结论,但感慨先贤伟大之余,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

47、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法家人性论是以人的趋利避害、好利恶害为人的固有本性,也算是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理论的一种延续,并没有提出人本性恶。

48、当然,还存在另一种身份认同的差异,它不是由权力结构带来的,而是由极端意识形态带来的。在近代以前,这种极端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宗教。非此即彼的信仰,辅以替天行道的冲动,造成延绵不绝的宗教战争,以及数不胜数的异教徒审判。到了现代社会,宗教(比如,ISIS)仍是由极端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暴力的来源之同时,纳粹等极端意识形态又带来了新的暴力伤害。当然,无论是宗教,还是纳粹,很难说极端意识形态背后没有夹杂着权力结构的因素,就像中世纪所奉行的政教合一那样。

49、如果掌握要领,正向激发人性,人的道德水准、自觉性、公正度、创造力、解决问题和接受现实的能力等都会大幅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素质。这就是现代组织管理要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50、进而会影响人的思维、沟通、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人格越不统负面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正常人,也就是人格尽量统一。否则,害人害己。

51、    什么是人性?原始的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欲是否就是罪恶?这都是中西哲学上的大问题,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几千年的悬案。

52、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53、正因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类的本性就是喜欢残忍和喜欢杀戮,所以游戏机里面最火的都是拿着武器杀人的。现在风靡全球的PokemonGo更是激发了人类穿山越野去追杀皮卡丘的本能。

54、    至于再把“欲”归纳到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欲”范围,而且认为“欲”就是罪恶,那是宗教性绝对道德的观念。宋明理学家也袭用了这严肃的面,例如朱熹所说“世人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由这严肃人格的观点而出发的。

55、优越感和成功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所以我们才愉悦。而多巴胺还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计划性、学习能力、记忆力等等。总之,可以让人身体健康、保持活力。

56、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57、性本善则是支持用道德,理念来感化,因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所以只要我们后天采取各种温和的措施,就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和谐的生活,而不是去战争,去争夺土地财富,用道德让每个人心甘情愿的维系自己的生活。

58、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59、“掺沙米”、“注水猪”、“黑心棉”、“豆腐渣工程”、“大头婴儿奶粉”、“夺命疫苗”、“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黑客”、“破译密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山寨盗版……

60、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大概是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可到底哪一个说的是对的呢?自古以来这个争论好像就没有停止过,似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说的清楚。甚至引申开来,还纳入了很多语言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里,我不想扩大讨论范围,仅仅就我们日常语言和经验中的善恶来做判断。而首先,回到孟子和荀子那里,看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争什么。

61、因为,当我们没有把被伤害的对象想成跟自己有任何相似之处的时候,是不可能用同理心去体会他们的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