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事例(文案精选8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20 07:55:41 浏览59

关于读书的事例

1、教书快二十载,时常想,什么是短暂的陪伴后留给他们的恒久有用的东西。我想,不是每次考试前拼命追求的100分,而是培养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就这样,我希望爱阅读能成为我班孩子的标识,“悦读×班”从此种下。

2、  那天晚上,我扮演了一个“临时父亲”的角色,但我不可能一直陪着他,就给他列了一个书单。我们一直保持通信,我明显感到那些书成了他的朋友,让他的内心有了阳光,有了温暖,有了力量。再次见到他的时候,我只看他的眼神就明白他的内心已变得丰满生动了。后来他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名牌大学,但是这个孩子的内心非常健康。毕业之后他没有找工作,而是去贵州支教了一年,回家后他父亲想让他接手自家的公司,他没有同意。他去了一所学校当老师,买了一辆不到10万元的“海马汽车”用来代步,他父亲觉得这让他很丢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父亲的公司垮掉了。但我相信,如果你在他和他父亲之间要选择一个人做朋友的话,你一定会选择他,因为他有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自己的主人,他内心感受到的世界,一定比他父亲领略到的世界丰富,也精彩得多。(关于读书的事例)。

3、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4、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5、四年前,我在北京亦庄小学给孩子们讲《无字图书馆》。

6、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7、玛妮雅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8、俗话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是,假如我有再好的读书习惯,爱上了读坏书,那边无法医治了。一本书,它能带给我无尽的享受。

9、记得又一次,我从书城买了好多书看,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跑进房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我妈妈第五次冲进我房间对我大吼,催我去睡觉。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慢吞吞地爬到床上,装成睡觉样。可是,等妈妈一走,我又“一咕噜”地爬起来,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看书了。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书中的内容。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不经意地抬了下眼睛。哇!已经是十二点了!我这才又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再次回到床上睡觉。

10、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

11、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钟爱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12、宋代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到中年,想不惧岁月,让每一天的自己历久弥新,做一个温暖有趣的人,我想唯有读书吧!

13、结果他年年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出色的经济学家。小兄弟姐妹们,你们听了这些名人读书趣事后,有什么想法呢?俗话说:“少壮不发奋,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领悟,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4、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姐姐家有个大书柜,每次从姐姐家回去,都会提着一大袋书回来。那时我才六岁,就已经通读了不少书籍了。

15、  有一天,我买了一本书,是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林海雪原》的相遇让我喜欢上了文学,和这本书相遇让我开始尝试着写小说。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对自由的渴望,他想走出家庭,去寻找自由和爱。我觉得小说的情绪和我当时内心的情绪很接近,我没想到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没有故事和人物关系,只有一种情绪、一种心理,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子。

16、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

17、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18、  (本文编辑整理自麦家2015年4月23日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南京首场活动上的演讲,原载《中国校园文学》2015年第12期)

19、不复吴下阿蒙:吕蒙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机会上学,读的书很少,所以学识浅薄,见识也不广。孙权劝诫吕蒙读书,增长才干。吕蒙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开始抓紧时间读书,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坚持读书,不久之后,他就读了很多书,比一般人读的都要多。后来与鲁肃对谈,鲁肃敬佩于他的学时渊博,不复吴下阿蒙。

20、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21、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22、这些书大多很常见,像《草房子》《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传》《窗边的小豆豆》等等。这些书,很多孩子已经读过,或者早已熟悉它们的名字,却并未真的读懂。

23、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在家里养了一只小公鸡,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公鸡慢慢长大了。妈妈说要把它炖汤吃了,我死活不同意。有一天,我正捧着一本书,看到楚王要杀赵王的片段。就在这时,妈妈突然推门进来,说:“家里来客人了,把小公鸡杀了吧!”我只顾看书了,没听清楚,还以为妈妈说要杀赵王呢,就说:”杀了吧!“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我看见桌上有一盆鲜美的鸡汤。我问:“这是哪来的这么肥的鸡?”妈妈说:“是你的小公鸡炖的呀。”我顿时拍起了桌子,大声喊道:“谁让你们把我的小公鸡杀了?”“是你说的。”“我说要杀赵王,没说要杀小公鸡呀!”我掉下了眼泪,心想:“都怪我看书看入迷了,让我的小公鸡送了命!”

24、对于这个话题,我羞于讲话,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我的童年是在追跑玩闹中度过的,似乎作业都是挤着课余的时间去完成。虽然当老师的父亲,一开始就给我订阅了《聪明泉》《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但残留的记忆里,除开书名,所剩无几。

2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26、0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27、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8、说明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29、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30、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31、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32、  我一直想,如果我年少时没有遇到这本书,我现在会是什么样?还会不会像今天这样,以读书和写小说为生?人生无常,但是天地有灵,在既特殊又平常的日子里,给了我这么一件礼物,正是因为这本书和我的不期而遇,让我和文学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33、阅读看上去很伟光正,高大上,但它真的有意义吗?似乎任何一个时代,阅读带来的苦难总比快乐要多。

34、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

35、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36、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37、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38、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39、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40、记得又一次,我从书城买了好多书看,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跑进房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我妈妈第五次冲进我房间对我大吼,催我去睡觉。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慢吞吞地爬到床上,装成睡觉样。可是,等妈妈一走,我又“一咕噜”地爬起来,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看书了。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书中的内容。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不经意地抬了下眼睛。哇!已经是十二点了!我这才又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再次回到床上睡觉。

41、    读书节系列活动由线上转入线下,一直持续在开展。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周慧老师的读书故事,下面就来读读她的《我们的读书故事》。

42、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QQ120156131

43、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44、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45、让时间再度回拨到去年冬天,我在青岛中学工作的时候,我的教室里有一群很优秀的孩子,一堆堆有趣好玩的书。

46、这是一本来自西班牙的经典儿童小说,故事很简单:小镇的图书馆里所有藏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字天书,所有的字母都消失了,围绕这一场事件,各色人等纷纷上场,演绎出一个时代的荒谬和沉重。

47、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

48、后来,读书似乎不那么功利,读书的日子内心充盈,虽然它不能短时间内改变你什么,但长期的阅读和积淀一定会暗地里让你发生变化,也许是你的见地、抉择,也许是化为眼中的那一抹光,举手投足的那一丝优雅。这时候的读书,是更加地杂乱零散的,《武曌》《中国八大诗人》《未来学校》《中国文化的精神》《先生》,一顿乱煮,不成体系。

49、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50、丹麦诗人毕尔特·安巴克写过一首诗,题为《讲故事的时间》:讲故事的时间/尚未到来/消散的必定要被聚拢/灵敏的耳朵要找到/草儿变绿/蛋儿生下/小鸟孵出/玫瑰开放/苹果成熟/树叶飘落/风暴平息/冰霜降临/星星闪烁/月光暗淡/猫头鹰尖叫/早晨到来/医生被请到/枕头弄平/手指交叉/眼睛合上/草儿变绿。

51、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52、我告诉孩子,人的幸福有好几层。最低层是关于吃喝的;再往上,是关于尊严的;再往上是你在这个世界的价值。

53、  这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也成了我们班上的稀奇物,我看完就给同学们讲,他们充满了好奇,都巴结我、找我借书,不但看,还抄,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那个年代——那真是一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

54、读书让我学会了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书记录了盲聋人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坚强学习、生活的奇迹。主人公海伦虽然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却在黑暗之中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用爱心拥抱世界,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光明。书中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信心、感动和激励。

55、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56、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老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57、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58、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59、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不管到多久都不懂的,直接跳过去向前进,反而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60、不过这些,都和课本没什么关系。那时候,教语文,最重要的是嗓音、身姿、板书,不是阅读和思想。

61、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62、万斯同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曾经因为贪玩被家中客人们批评,丢了面子,于是他一怒之下掀翻了客人们的桌子,因此被父亲关进书屋。

63、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64、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65、读《草房子》,我们会去思考它和《城南旧事》的不同。同样是童年的成长记忆,一个发生在江南的水乡,一个发生在北平的胡同。我们要从桑桑的经历里明白什么是成长,也要理解在英子的记忆里,苦难又有怎样的滋味。一南一北的两个故事,视角的不同、意蕴的不同、风俗人情的不同,每一种区别都值得孩子们去思考、比较,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

66、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67、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领悟十分专心。不管四周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68、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的十分美丽的小河边。除了妈妈过河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 食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妈妈的身边寸步不离。 他过的很快乐,时光飞快地过去了。

69、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夜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夜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70、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议论文)

71、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72、  由于《林海雪原》,我迷上了小说,我一直利用闲暇时间找小说看。单位有图书馆,到了周末我便去书店买书,我读曹雪芹、琼瑶、巴金、金庸、海明威等人的书,就这样我看了大量的小说。我一直认为读书就是读人,看书的过程就像跟人打交道一样,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但交往的人多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和你心灵相通,成为你的朋友,伴你前行。

73、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74、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75、考研。上大学时,觉得考研究生十分神圣,高不可攀,不敢考。那时候大学毕业是国家包分配,七七级分配特别不好。大学分配费了很多周折,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有出息,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我在自己的《毕业纪念册》扉页写下了六个字:“人无志,毋宁死!”毕业分配到神木教研室工作,单位环境不错,大家都很上进,学习氛围浓厚。但我不喜欢神木,太小,太封闭,太落后。我想只有离开神木,才能为它做一点事情。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每天吃过晚饭,先到云惠渠畔背英语,然后跟同事去打篮球、乒乓球,天天如此。神木找不到语言学方面的书,恰好我的同学梁建生在榆中教书,她女朋友就在榆中图书馆工作。我每个月去一趟榆林,借回好多书来。1983年报考研究生,我报的是内蒙古师大汉文系的马国凡老师。1983年4月份从神木去呼和浩特复试,坐车走了两天,一路上都在看书,生怕被老师考住。去了以后马老师告诉我,报考的36人,只有我一人通过初试参加复试。最后如愿以偿,顺利考上研究生,学习我心爱的现代汉语。我成了改革开放后神木县考上研究生的第一人!通知书寄到的那一天,母亲含着泪说了一句话:“你真能行嘞!”

76、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77、我们到达的是石门坎的一所小学,说是归属石门坎镇。山路蜿蜒,要走上大半天才能抵达某个峰顶。顶上有一块平地,一栋孤零零的楼房就是学校。

78、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79、打开一本书,就好像轻轻感受到淳淳杨柳风,扑面而来;就好像慢慢感受到蒙蒙杏花雨,从天而降;就似乎全新体验到浩浩竹林带给你的轻松与快感。

80、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81、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83、0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84、这两年,我在网络上陪一群孩子一起读书。每个周末的晚上,我们定时相聚,阅读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尝试让每个故事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游戏。

85、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86、母亲却很是得意,除夕前还特意带着我坐渡船去三清湖“问仙姑”。我没想到仙姑会是个老太婆,一点都不漂亮。在问了我母亲几句话后,仙姑突然“啊哈——”一声,两腿猛地颤抖起来,双手剧烈地拍大腿,嘴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哼哼呀呀的——母亲竟然全部听懂了!回来的路上,母亲欢天喜地地告诉我:“仙姑说了,你是考功名的命,往后把你爹娘没读上的书全读了去!”   似乎有了仙姑的“神示”,我的学习更不用母亲操心了。到小学五年级时,小姑已经去镇上的中学了,我也已经能识许多的字,渐渐地不满足于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我迫切想读到别的一些什么书。大叔当时已经是研究生了,二叔也在城里工作,也许他们觉得我还小,每次给小姑姑买书订报刊时,没有想到还有个小侄女多么渴望能拥有其中的一本。偏偏小姑不喜欢书(她最喜欢的是大叔从上海给她带回来的一个收音机,碰上小姑心情不错的时候,她也会让我和许多村里小孩儿听听),所以那些书上都积满了灰尘。后来爷爷就把它们丢到猪圈里的一只破竹篓中去了。   我不知道爷爷为什么不喜欢我,为什么不把那些不用的书送给我读——也许是因为长辈们之间的矛盾,也许是我不讨爷爷喜欢,每次见到爷爷我都胆战心惊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抑制不住对那些书的渴望。终于,在一个暑天的午后,我贴着墙壁,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爷爷的脚步声消失了,悄悄摸进爷爷家的猪圈。我把搁在竹篓上面的许多杂物小心翼翼地搬下来,费力地拖出那只让我日思夜想的竹篓——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啊!我看到了《少年文艺》《中学生语文报》,还有《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西游记》……我刚挑好封面上绘有一个金发小女孩和一条小狗的《绿野仙踪》时,发现猪圈里的那条黑母猪正瞪着眼,冲着我嗷嗷直叫起来,吓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气都不敢喘。   那天我没敢在猪圈里读书,仓皇逃了出来。直到黄昏爷爷扛着锄头从地里劳作回来时,我才对浪费了那么多读书时间懊悔不已! 

87、我提醒他们关注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如何安排人物出场;如何切换镜头,推动情节;如何收拢故事线索,让不必要的人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