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下场
1、那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出了名得罪人多而且很烦人的“废老”吧。究竟他犯了什么罪而要被处死?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时,主要是控告他两项罪名︰“蛊惑青年”与“不敬拜雅典众神”。今人多不能认真看待这很大程度为“莫须有”的罪名。有趣的地方是,苏格拉底在抗辩中仍然以哲学方法来否定这个指控。(苏格拉底的下场)。
2、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3、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免去一死机会是在狱中等待报刑的时候,有朋友向他提供逃离雅典的方法。可是,他严正拒绝了,并且认为他既然接受了雅典的法律,就要服从到底。苏格拉底的这种态度无非是要坚持着一个大原则︰人应该忠于正义的事而无惧死亡。
4、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5、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6、不过,苏格拉底并非必须死的,他当时其实有得选,他可以选择接受流放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并没有那样做,审判后,他在狱中服毒而亡。
7、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最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8、我的朋友,如果你觉得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在生死问题上耗费时间的话,那你就错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只需要考虑一件事︰就是他的行为的对错。他象是一个坏人还是好人。
9、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0、现在假设你是雅典居民,当时你作为陪审团成员就坐在现场听这个其貌不扬的矮胖老头在被告席上藐视你的智慧,暗讽你愚蠢,你生气不生气。是的,他成功惹怒了超过一半的陪审团成员,所以他最终被判有罪。(苏格拉底的下场)。
11、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2、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13、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14、除了归咎于“苏格拉底式对话”揭人无知的“狂傲”之外,苏格拉底的哲学还有一个特点使他暴露于凶险的群情之中。相对其他先哲,苏格拉底特别爱讨论善恶道德的问题。这一点不难理解︰与大街上的人对话,苏格拉底不能够每每探究一些如宇宙起源或者逻辑悖论等常人觉得“不切实际”的事,能够勾起普通人兴趣的话题当然关于行为的对与错。
15、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16、审判不久之前,雅典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War,公元431404)中败于斯巴达,接着亲近斯巴达人士组成的新执政“三十暴君”残暴统治了雅典大约一年,试图将雅典民主过渡至寡头统治。过程之中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反对者,战争亦为雅典带来了瘟疫和财困。
17、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18、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9、他既不想一起为恶,又没有能力与所有的野兽抗衡,在帮助城邦及朋友之前,他已经死了,对自己及其他人都变成了无用之人。考虑过这一切以后,他保持静默,做自己的事。就像在风暴之中,他在墙后躲避风带起的尘沙。
20、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2、其实众人都想苏格拉底提议以放逐取代死刑,可是最后苏格拉底只是想以一些借来的金钱来取代死刑。而要他静静安度余生不再走上街头讨论的提议,他说︰
23、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24、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25、其实苏格拉底有多次避开死神的机会,但他就是不作任何策略性的妥协或让步,始终忠于自己一贯的信念。
26、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7、如果我告诉你们,每日讨论善与其他题目、反省自我与他人就是一个人所能够做到最好的事,而且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活的,你们不会相信我。
28、可是雅典居民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呢?苏格拉底的指控只是说他不敬畏神,以及带坏了年轻人。罪不至死啊!
29、法庭上,苏格拉底明知如果他放软态度,对陪审团说话恭恭敬敬,案件的胜算便会大大增加,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只说他认为对的事。还未判决之前,他说︰
30、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31、但是苏格拉底却为自己辩解,自己不仅没有罪,反而是对雅典是有着功劳的,自己应当得到雅典人的礼遇才对,苏格拉底甚至要求对自己罚100个德拉克玛了事就行了。但是苏格拉底他蔑视法庭律法的态度,却是让一些原本同情他的陪审员,不愿意他活着了。因此在最后一轮的投票,陪审团更是以360票比140票的决定性票数决定了苏格拉底他的死亡。
32、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个悲剧,也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一个悲剧。起诉苏格拉底的是三个雅典公民,他们依照法律、以怠慢神灵和蛊惑青年人的罪名,在法庭指控苏格拉底。而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是由500个雅典公民组成的,在第1轮投票当中,苏格拉底因为280票比220票被判是有罪的。
33、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34、当审判苏格拉底之时,陪审团由雅典公民所组成并抽签决定,人数多达五百人左右,刑罚亦是陪审团一并直接投票决定,而非像今天由法官决定。
35、在这阴谋论下,“蛊惑青年”的罪名就可以理解了。希腊的著名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就曾在剧作《鸟》(Birds,公元414)中,把一班亲近斯巴达政见的青年人描述为“被苏格拉底化的”(Socratified)。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哲学在敏感的政治氛围下已经开始被定性为“叛国”的思想。加上上述提过的宗教原因,现在苏格拉底就是叛教与叛国了,罪名足够得要处死了吧。
36、苏格拉底似乎拥抱雅典民主的精神,不论在街头还是法庭都想以道理说服群众,最后即使民主制度要夺去他的性命,也始终选择去服从它。可是,柏拉图在这件事情之后,慢慢就走向了与苏格拉底不同的道路了。
37、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对民众的看法负面至极,视之为洪水猛兽。柏拉图又认为哲学家在现实里败坏的政治之中,应离开政治,过安逸的生活来保存自己。柏拉图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