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文案精选75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07 01:15:45 浏览59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2、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3、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5、★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6、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8、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2、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13、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1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5、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6、(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8、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19、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0、(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2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2、(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2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4、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5、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26、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7、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9、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30、(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3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32、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3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5、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7、(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3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39、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40、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

4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2、(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43、(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44、(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5、★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46、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47、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8、(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49、(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50、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5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52、(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53、(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54、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5、(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5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7、(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5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1、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

62、(常识)今天我们讲古人很智慧,大道理都是他们早就讲过的,而且中外相通,孔孟、老庄等观点,和沉思录,和古希腊哲学家心有戚戚焉。这也很好理解,不是古人太智慧我们太笨,而是人类的大道理就那么几条,古人总结出来了,后人不信,再经历,再总结,然后还是那样。这就是真理,就是常识。所以,常识最靠谱。

6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6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6、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67、(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6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9、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70、(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2、(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73、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7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