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资料大全
1、白鹿洞书院最早是由唐代名士李渤创建。在宋代,朱熹出任白鹿洞书院洞主之后,书院一举成名。从明朝初建到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白鹿洞书院又历经两次修复。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名山——庐山五老峰的山麓处,因此也被称作“庐山国学”。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王阳明曾于南昌召集弟子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授业。
2、在明初,尽管学校教育盛行,但书院教育并没有绝迹。例如,在山东有洙泗书院和尼山书院,在江苏有濂溪书院,但遗憾的是,这三所书院在后来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到明朝中叶,王阳明和湛甘泉站出来倡导圣学,此后,书院教育又逐渐兴盛起来。
3、朱熹还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学规,认为刻意做出学规让诸生去遵守,其实是违背了古人的趣旨。古人施教时,相信人的本性,所以不会刻意去制定学规。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简介资料大全)。
5、王阳明与朱熹不同,他秉持的是情意主义,重在鼓动和唤起人的道德心。例如,在前文所述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的“责善”一节中,王阳明指出:“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
6、王阳明两代弟子编纂完成的明代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为传世的完整精良刻本,上古版《王阳明全集》即以此为底本,以明清以来各种刻本、日本及台湾地区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作为参校本,尽量吸收当代的研究成果,历经数年,整理编校而成。并将当时海内外能够搜集到的底本未刊或新发现的阳明诗、文、语录及相关题跋、祭文、传记资料,分类增补或附录在相应卷次之下,共计78篇。
7、清代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则评价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8、席元山后来升任礼部尚书,王阳明对他非常敬爱。嘉靖六年(1527),席元山去世,王阳明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祭元山席尚书文》(《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九)。在祭文中,王阳明称颂席元山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是真正的豪杰之士、社稷之臣,还称赞他做学问没有沉溺于功利辞章,且认真修行身心体认之学,超然远览,继承了圣贤之道。
9、→ 成为家庭治疗师的18讲入门实操课丨限时秒杀价39元
10、要学习王阳明做人做事方法,可以研读他写的奏疏、公移、书信等,从《陈言边务疏》以及南赣剿匪、江西平叛、广西戡乱的系列奏疏、公移,如《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江西捷音疏》《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等可以学习王阳明军事谋略;从王阳明给父母、长辈、诸弟、子侄、朋友、门生的书信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待家人、朋友、学生的真挚感情;从《告谕庐陵父老子弟》《告谕新民》《告谕浰头巢贼》等公文中,可以体会到他对黎民百姓的至诚恻怛。
11、王明阳是王守仁的别号,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出生,汉族,小时候叫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12、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13、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4、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15、婚礼当天,全府上下忙前忙后,到了良辰吉时,突然发现,“新姑爷不见了?”晴天霹雳!这下,连阅历丰富的诸养和也不淡定了,:“找,挖地三尺地找!”
16、被老爹一顿修理,回到课堂上的王阳明似乎安静了许多,吵闹的课堂上,他眉头紧锁一言不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果不其然,王阳明突然站起来开着先生,问道;“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学生都会想到或者都会被问到的,你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古代无外乎回答的答案最多的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现代学生的回答就相对多了,比如:成为科学家,成为飞行员,开网店,赚大钱等等。我们来看看先生是如何回答他的:“读书、科举、功名。”先生的回答无可厚非,这是他的路也是封建社会文人共同的路,“学而优则仕”。王阳明并不满意先生的答案,思考片刻,答道:“及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先生表情一怔,这个状元郎的好儿子,又让他下不来台,免不了登门拜访(打小报告)。王华听说了儿子的读书做圣贤,觉得是应该打压打压他的嚣张气焰了,自命不凡可以理解,但是过头了就太放肆了。王华的家庭教育有张有弛,或许也影响了王阳明的青年时期。多年之后王阳明也对自命不凡的害处做了诠释,同时在王阳明家书当中多次教导子弟。
17、我们现在平日谈的立志、理想,与传统语境中的立志有何差别?
18、在王阳明看来,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实际上做不到的人,他们“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王阳明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有些人,说起来也知道要孝敬父母,但实际上对父母不好,在王阳明看来,这种人实际上是不知孝的。只有他真正地去孝敬父母了,才能说他是知孝。当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他真正的认识到孝敬父母的必要性了,他才会去真正的行孝。他的这个认识就是他行孝的开始。他孝敬父母的行为只是他的认识的结果。这样看来,“知道”和“做到”其实是一件事的首尾两端。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9、 |免责声明: 本号发布图文为网络资料整理,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20、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给席元山写了一封信(《王文成公全书》卷五),其中提到席元山曾著有《鸣冤录》,且曾给王阳明寄过一本。但非常遗憾的是,《鸣冤录》已经失传。宋末之后,朱子学一统江山,陆学日渐衰退,世人已无心顾及陆学。面对这样的情形,席元山内心非常不满,于是著《鸣冤录》,所以此书应该是一本为陆学辩护的书籍。而且,王阳明在信中也称赞陆学道:“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第一人。”
21、2013年7月,与陈怡蓉、柯佳嬿主演了《飞越龙门客栈》,饰演安全局队长周怀安。与尹航、高以翔、周韦彤、赵奕欢等联袂出演了由林孝谦导演执导的爱情时尚情趣剧《钱多多炼爱记》,首次饰演一位“同志”李桐,《钱多多炼爱记》是王阳明来中国内地拍戏影视圈首部作品 。
22、这一年的七月,王阳明到了南昌,诸养和见到了未来女婿,只见少年意气风发,风流倜傥。自然大喜过望,当即决定,挑选日子举行婚礼。
23、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24、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25、·王阳明的全部生平,了解王阳明步步走来,何以为“圣”;
26、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27、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28、这一次短暂会面,两个忘年之人几乎没有浪费每一分每一秒,他们投入地谈学问,谈志向,谈人生。虽没能自成一大派,但娄谅毕竟是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宋儒学问的人,他教王阳明要“收心、放心”,“何思何虑、勿助勿忘”……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是娄谅尽其一生对“格物致知”的最好体会,而他所说的“学而至”,也指引着王阳明一生践学。
29、当时江西省内各地发生叛乱,王阳明受命回江西平叛。一有空闲,他就会到濂溪书院讲学。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有一天,王阳明取得大捷,特意设宴款待诸生,在宴席上说:“始吾登堂,每有赏罚,不敢肆,常恐有愧诸君。比与诸君相对久之,尚觉前此赏罚犹未也,于是思求其过以改之。直至登堂行事,与诸君相对时无少增损,方始心安。此即诸君之助,固不必事事烦口齿为也。”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在面对诸生时,始终抱持推心置腹的态度,并且以身作则,让诸生切记“反省自慎”。
30、·第8课:天全证道“四句教”阳明学派的分化
31、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演绎一个儒学宗师的传奇人生本来已经是十分困难,在触摸其思想的基础上再通俗化讲出这思想的来龙去脉和要义精髓更是难上加难。《王阳明》摒弃历史人物纪录片常用的人物再现手法,尝试用当下文化综艺节目流行的表演代入方式来呈现。引入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广泛出圈的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辛柏青饰演王阳明,并赋予其三重身份:一位进入角色的演员,戏中戏的王阳明本人,以及代表观众追寻王阳明的普通个体。片中开场,“每一次当我面对一个角色,我都习惯从这个角色人生曲线的谷底开始,引用他的生命词句和表达。于是,我第一站迫不及待来到杭州钱塘江边,试图穿过流淌不息的江水,回望35岁的王阳明所遭遇的至暗时刻。”演员辛柏青用这一句旁白,明确地告诉观众,是的,我在扮演王阳明。上一幕,演员辛柏青走在钱塘江边,望向江水;下一幕,古人王阳明跃入水中,溺于永夜。纪录片通过将历史、现实并行剪辑,讲述了一个以当代人视角发现王阳明的故事:辛柏青以演员的身份和表演经验去重建历史时空中的王阳明形象,去探访接近这位圣人。而在这一过程中,辛柏青代替观众,沿着王阳明的足迹,一步步地去认识、了解、走近这位圣人,在最终完成自己角色塑造的同时,让观众看懂阳明其人和心学思想。将饰演者重走王阳明生命轨迹的过程,既作为功能性的结构支撑,又参与内容构成,是该纪录片的一大特色。整部片子的拍摄始于2020年疫情刚刚解禁的4月,作为第一批开赴浙江横店的摄制组,在大多数电视剧未复工前见缝插针,仅用30天完成历史部分拍摄;随后又以30天的时间,重走王阳明人生之路,追寻500年前他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完成了外景拍摄。正因此,该片有着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场景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并通过时空对话与历史交融,完成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构架,有效避开了疯狂演绎传奇人生或空洞解读心学思想的创作误区,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营造出追剧效应。
32、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历来重视实践理性的问题,也就是强调只有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或者说教才是真理。因此说,重视实践的问题也就成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到了明代的时候,更是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观念。然而,这位哲学家却是率先垂范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正是根源于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和总结,是具有相当的真理性的。而这位哲学家就是明代的“心学”大师王守仁。
33、《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