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
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同步(课件+教案+练习)(道德与法治)。
2、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道德与法治课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是每位道法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3、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4、品德学科的总体目标再细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我里我们着重分析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可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知识是对以前学过的事实、方法、过程和理论的记忆,属于最低认知水平的学习结果。
5、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6、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7、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8、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10、①法律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学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12、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13、(2)姜春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0
14、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关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课程。首先是引导学生“做成一个人”,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贯穿始终的都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问题,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纵横交错,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15、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16、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二年级教材。
17、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8、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19、肖莹老师以湖南新田山火援救中英勇牺牲的蔡茂强事迹为例,通过蔡茂强救火的震撼瞬间、逆行的原因、职业的选择及后记等环节,以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蔡茂强的精神品质及价值观念的同时,引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伟大力量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20、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21、活动化。所谓活动化是指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呈现的形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
22、 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