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几号几月几号
1、古时候人们的娱乐项目不多,中秋这一天阖家团圆,自然要准备一些活动,猜灯谜就是其中一个。举办者会在大街上悬挂灯笼,上面写着谜面,猜中之后有相应的奖励。而且这个节日,大多数都是年轻男女参与,因此也传出了很多爱情佳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4、2029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2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八月十五是几号几月几号)。
5、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节时许多人家都会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无论是桂花糕还是桂花酒都无一例外地散发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6、记忆里,与吃有关的节日总要吃些应景的美食才能体现节日的重要性,这一天与众不同。像端午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所有的应景美食都比不了中秋节的月饼,虽然我早已过了靠一口美食慰藉人生的年龄,对圆圆的月饼依然情有独钟。(八月十五是几号几月几号)。
7、2023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五
8、 晚上,月亮出来了。家里人一起去龙潭赏月。月亮很美,月光皎洁而又安详,月亮边上还有一颗明晃晃的小星星。我们走,月亮也走;我们走一步,月亮跟一步。这让我们想起了父亲,始终呵护我们的父亲。想起七年前他带我们来龙潭寺,想起他给我们讲老海眼,想起他陪我们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想起他教训我们的每一句话。月亮真好啊!每一个望月的人都会这样说。你爸真好啊!每一个认识我爸的人也都这样说。
9、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10、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1、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12、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而且螺肉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13、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14、 C八月十五 D九月初九
15、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16、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17、月饼形状为圆形,似十五天上月,又有团圆美满之意,故每到中秋节,中国人就会用月饼祭月祭祖,一家人一起吃月饼。
18、《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19、如今,这种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和老人的故去,渐渐地幻化成久远的记忆。
20、1940年百团大战。1942年根据地反扫荡。
21、免费通行的收费公路范围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依法批准设置的收费公路(含收费桥梁和隧道)。各地机场高速公路是否实行免费通行,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22、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秋节是庆丰收庆团圆思亲的节日,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之一。
23、从心而论,每个人谁不希望逢年过节都来家一家人围在一起热闹?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月亮想着你们,你们的脸庞就像月亮一样明媚,世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你们,月亮明亮如镜,你们那目光能看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如今的祖国,日新月异,上九天下五洋,遍地高楼遍地工厂遍地五谷遍地花香。天上人间皆欢腾。相互问候中秋节快乐,只有虔诚的心,没有天涯海角。月光溶溶,桂花飘香。祖国,你像一轮明月,更像东升的朝阳,祥光普照五洲四海;祖国,你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环绕翱翔于天地之上,世界刮目相看,你由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由弱变强,人民不再受煎熬,自由和幸福是时代的主旋律;祖国到处绿水青山鲜花开放,繁华似锦,乐章如潮。纵观千万之秋,天上玉砌楼阁,云聚云散,日出月归。大地人间风光万物高山流水有生有息莺歌燕舞。
2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5、我们的外教老师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要一展身手呢!
26、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全家老小得团聚,中秋国庆尽欢颜。
27、中秋节为何被叫团圆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28、 A赏月 B吃月饼
29、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后来历法变动使用阴历(夏历),“秋分”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30、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中秋节习俗有哪些祭月、赏月、拜月
3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GJ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GJ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GJ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 45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这点我信。我曾经想为自己的书房取个名字,叫做“饮水堂”,后来又觉得太矫情,想了想还是冷暖自知的好,这年头谁活得都不容易。记得早年读过一篇小说《过午不食》,当时自以为看懂了,中年以后才知道,人活着就是要你经历春夏秋冬,就是要你懂得大开大合,就是要你知道不能多吃多占。世界是平的,凡事都有个定数,也就是个“总量”原则,这就好比男人喝酒,年轻时酗酒的,年老了必定会滴酒不沾,不是他不想喝了,而是再喝就会要了命。呵呵,这又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会透了这理儿,再回忆《过午不食》里的细节:中年夫妻分室而居, 生活如温水煮青蛙,种种龌龊和尴尬,越想越觉得对头,有时候还会莞尔一笑。人生就是个抛物线,眼瞅着往下坡路上走,还要贪多嚼不烂,可不是和自己死磕吗?
33、按中国历法算,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此时秋天已经过了一半,失去了春天的春和景明,也没了夏日的瓜果飘香,更没冬天的银装素裹,但秋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遥挂天际的一缕缕白云是那么飘逸,那么清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都说中秋是好时节,皎皎明月,濯濯其光。也只有在此时,你才能领悟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境。
34、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35、在我国沿海地区,每年的中秋除了赏月之外,还有观潮的习俗。十五月圆之夜是潮水最为鼎盛的时候,因此浙江沿海一带,一直都有中秋观潮的习俗。
36、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37、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38、中秋节日的历史悠久,有着许许多多有趣的习俗活动,这一天,身在异地的游子们都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在唐代,中秋节期间主要是赏月、玩月。北宋时期,则以祭拜月亮为主。南宋时期,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39、中秋时间刚好是15号,正是一个月的一半,正是一个月中月亮最圆的时候,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仲秋”处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时段,所以,中秋也称“仲秋”。
40、在民间,夏历又有阴历之称,所谓阴历,就是月亮历,它是一种十分重视月亮圆缺的历法。阴历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从月初的新月,到中期的圆月,再到月末的残月,都是一个完美的过程。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又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由三个月组成,于是有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构成的四季。秋节三个月是七月、八月和九月,其中八月十五是秋季中点,因而称之为“仲秋节”。过了中秋节,黄河流域的天气就一天更比一天冷了,因而古人在中秋节举行授衣仪式:给老百姓发秋冬的长衣服。这可是一个重要节日啊。古代的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老黄历”了。周代推行夏历,是在八月十五授衣。这个制度从夏朝到周朝都有实行,秦汉以后私有制发达,衣服都是个人自制的。所以,八月十五授衣节也就逐渐荒废了。不过,秦汉的官吏会选择八月十五进行人口点算,并煮粥给老人吃。节日上,七十以上的老人会得到一根玉杖,八十岁和九十岁老人得到玉杖会更长一些。玉杖上还会雕刻鸠鸟的纹饰。鸟类吃东西都是一口咽下,鸠鸟是一种不会噎隔的鸟,老人不隔噎,就更长寿了。所以说,秦汉时代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老人节,也就是长寿节。仲秋节的夜晚,有宴会和歌舞。在闽北的方志上记载了一个秦始皇二年的仲秋节。当晚本地民众在武夷山的幔亭峰摆开了一场酒会,月亮圆的时候,武夷山的仙人纷纷来到幔亭,和他们凡间的子孙相会。各个仙人弹起了各色乐器,且歌且舞,很开心地度过一个晚上。秦汉之后,中秋节仍在延续。《通典礼四》记载晋朝的节日:“晋以仲秋月祀于国都远郊老人星庙”。唐代诗人纪念中秋月的诗相当多。宋代蒲积中的《岁时杂咏》一下集录了六十首纪念中秋月的诗。其中白居易的“中秋月”传播很广:“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遶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总不知。”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也有记载中秋节。
41、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42、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任何时候的满月更圆更亮,因此,中秋又有“八月半、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与月有关的名称。此夜,人们仰望圆月,渴望与家人团圆,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传说也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这也使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43、词里的“十万个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如今的小学生都已经能够解答了,但千年前的词人能问出“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不服不行。
44、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45、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食品厂月饼品种很多,蛋黄月饼、芝酥月饼、各种广式月饼等几十个品种,散装的合装的,花样很多。那时人们愿吃月饼,愿用月饼作礼物亲朋好友间互送,都排着队抢购,生产多少卖多少。每年八月十五前,我都要多买几斤月饼回家,再买一个喷香的卤鸡,莱阳街上的卤鸡出名,那卤透明,香喷喷的一看就想吃,买一瓶景芝白干白酒。
46、 中秋节,俗称八月是农历的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47、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是秋季的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祭月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48、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9、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50、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51、中秋节日是几月几日,中秋是我们都期盼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最好的景象便是与家人团圆,中秋节的到来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下面为大家分享中秋节日是几月几日。中秋节日是几月几日12022年中秋节时间是:9月10日,农历八月星期六。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52、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53、这首词有两点很戳人:“少年”和“家国”。少年,早已是过去时了;家国,不过是国破山河在。给孩子读这首词时,不要忘了科普背景,关于南宋,关于江山不在、英雄老去的惆怅。
54、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55、2022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
56、农历2021年中秋节的日期:2021年9月21日,星期辛丑年(牛年)八月十五。
57、不过,有一个特点要说的是:从南北朝到唐宋,中秋节的地位不是太高。这里有两个原因。其由于佛教的影响,汉晋以后,中国人将七月十五当作一个重大节日。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七月十五是鬼节,人们死后的灵魂会在这个节日到世上飘荡,因而佛教主张在这个节日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飘荡于原野的鬼魂。水陆大会的规模很大,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节日。另一个是九月九日的重九节,开始在汉晋时期盛行,这两大节日一个超渡鬼魂,一个重视老人,因此这两大节日的崛起,便冲淡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以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来说,它有记载七月十五和重九节,就不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再以南宋福州方志《三山志》来说,它的岁时部分同样记载了七月十五的鬼节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却没有记载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可见,它在民间的地位开始下降。要注意的是:随着佛教的退潮,宋末《岁时广记》不载七月十五的鬼节,于是,八月十五重又得到民众的重视。南宋建都杭州,在杭州,八月十五是潮神的节日,本地人会到钱塘江海边看八月十五涌来的大潮水,因此,八月十五的节日渐渐重要起来。宋末福建崇安人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一书便有“中秋月”的记载。
58、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59、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21年-2030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2021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60、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61、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62、 9月中旬,去上海看望女儿。晚饭后和她一起过马路,天上只有半个月亮,却格外明朗。母女俩一起看月亮,农历八月初八的月亮。女儿说:“我看见我为爷了。”边说边搂着我的肩膀。女儿个子比我高,平时总嘲笑我“小不高”,现在一脸沉静地和我一起并肩望月亮。这对我来说奢侈了。两个月了,我和很多朋友说起我的父亲,说起父亲的病,说起父亲去世时的模样,却唯独没有和最亲的女儿说过我的父亲,总觉得无从说起。那夜,我俩手牵手看着月亮,双照泪痕。我很感激我的女儿,感激那晚的月亮,缺了半边的月亮。
63、 往事如烟,飘过眼前。我喜欢春风裁柳,更喜欢秋色金黄,忙碌了一年,收获的季节,是最幸福的时刻。喝一口美酒消遣劳愁,吃一口月饼庆祝五谷丰登,咬一口西瓜甜在口上甜在心里,把千万的思念拧在一起,插上腾飞的翅膀,愿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光更明亮,人民更幸福安康,祖国更强大版图更完全团圆,屹立世界东方。
64、2028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65、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66、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67、我们竖起耳朵听得如痴如醉,遥遥望去,月亮上有山峦起伏,有树影婆娑,还真有人影晃动,一抬手一顿足,那活生生的场景就跟发生在眼前一样,姐弟几个兴奋的指着月亮找奶奶问东问西,奶奶笑意盈盈连忙阻止我们的手势,说:“月亮不能用手指,指了后会被月亮割耳朵”,因为我们已经用手指冒犯了月亮,奶奶便让我们把手反过来抄起背在身后,她化掌为刀砍向我们的抄手,然后喊着“一二砍砍砍。”对月亮的敬畏一下子就印到心间,晚上睡觉后,半梦半醒之际还会下意识的摸摸耳朵是不是还在。
68、2020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几月几号:2020年10月1日和国庆节同一天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源自于古代的祭月仪式。后来的人们因为在算法的计算下,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69、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70、中秋过晚上,习俗有供月、祭月、拜月、赏月。届时离家出走者皆会回家团聚,故称“团圆节”。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