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鼎一脔造句
1、(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2、独具只眼(dújùzhīyǎn):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3、再就是媒体分家,不读纸质书,读者还可以去读电子书。如果征订数上不去,影响杂志社经济效益,蚀本的生意很少有人做。加之我们这个民族又不像俄罗斯民族,犹太民族那样,自古就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公园里、候车室、墓地树荫下都有人静心阅读。形势所逼,要求作者尽量写得简洁些,尽量写短稿。
4、20():哀,悲哀:伤,妨害。原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雅,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于不及之处。(尝鼎一脔造句)。
5、2():内有高山,外有黄河。比喻地势险要。
6、一般来说,只有覆盖上述四个方面,做到“四位一体”,我们才能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做出全面深度的解读。当然,就具体作品而言,它们往往各有偏胜,故欣赏活动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7、 30如雷贯耳: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的名声极大。
8、2():原来指骏马,后来指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见于《庄子·知北海游》)。
9、一日三秋 一叶知秋
10、 3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11、刊,消除,删改。形容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2、287:():咄咄,叹词,表示惊诧。用来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13、出自汉·袁康《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14、如果连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哪有可能理解他人?如果对他人连基本的理解也谈不上,又如何可能尊重?所以认识自我是一切的前提;所以西谚说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中国的格言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文学的首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15、2():齿,并列。不能和人相提并论、不是人。
16、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遵循,依照。①形容做事有一定的步骤和规矩。②现也用以指办事机械,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17、“尝鼎一脔”重在从部分推知全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重在从部分现象或细微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
18、 3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意思是要学得切实。现在多用于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辟,读pì(四声)
19、10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错例〗金教授退休后又被学校聘回,他非常兴奋,初出茅庐,就攻克了好几项国家课题。
20、听到姑姑去世的消息后,她抢地呼天,泪流终日。
21、2():础,屋柱下的基石。看到基石湿润就知道要下雨。比喻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
22、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以后就称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为不逞之徒。
23、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正例)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不落窠臼,值得一看。
24、1979年夏,小从上山探访故居松门别墅,得七绝一首:
25、2泥沙俱下 2沸反盈天
26、(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
27、没有什么细微之处照顾不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致周到。
28、1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原来比喻诗写得清新。后也比喻女性的美丽。
29、不可名状 不可理喻
30、类似的成语建议您学习:《形容天下太平、国家繁荣和平的成语》
31、并驾齐驱——本指几匹马并排拉着车一起奔跑,后比喻彼此不相上下,齐头并进。〖错例〗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32、40辅车相依 4得鱼忘筌
33、2():惶,害怕。原来是封建臣子对君王上奏的套语,表示尊敬、服从、又恐惧不安。现在用来形容尊敬、服从或不安的样子。带有贬义。
34、本书所谓“精讲”,不是自诩有多么精辟,主要意思是尽可能讲得细致一点。一般的选本只作注释和点评,一些鉴赏辞典多为对作品的印象式描绘,本书力图与它们有所不同。将根据所谓“四位一体”、“四步并进”的理念,对作品的字、词、句及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做尽可能详尽的分析,以求在欣赏方法上对读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收入本书的讲解文章,有的在书刊上发表过,语言比较简洁,但生动活泼性有所减弱;有些是在课堂或讲座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比较活泼,但又不够精炼。两者各有利弊。当然最好是做到既简练又生动活泼,可惜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35、 300.趋之如鹜:像鸭子一样成群的争先恐后的跑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着去,多含贬义。
36、3罪不容诛 3罪莫大焉
37、要用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了老鼠附近的用具。比喻有所顾忌,做事不敢放手。
38、“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辅政大臣的“鼎臣”、“鼎辅”的别称,他们的职务也有“鼎司”、“鼎席”之称。豪门大族也别称为“鼎姓”、“鼎族”等。
39、(英语):feellost;becomelostinadeepreverie;beinadespondentm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