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道可道”,河上公注:“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河上公注:“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即认为“常道”是“不可称道”的。王弼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后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王弼认为“可道之道”“非其常也”,而常道则是“不可道”的,即不可言说的。今人高亨《老子注译》:“老子说:道之可以讲说的,就不是永远存在的道,如儒家所谓‘道’便是,而我所谓的‘道’(宇宙本体),是不可以讲说的,是永远存在的‘常道’。”(1)高亨此说得之,不过仍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主要的问题为:全书首字的“道”,指向的是什么样的“道”?“常道”的词义如何?为什么老子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要回答这些互为关联的问题,首先从《老子》成书的背景说起。
2、老子的学说可以说,是一位悲观人的呐喊。周室王道衰危,礼崩乐坏,常年的战乱使得百姓流民时所。老子看见这些,无能为力,若是真如太史公所说的那样,老子出西域,我想也是伴着泪的。老子是一位极端的改革者,认为当时腐败的社会制度是使得天下不安的罪魁祸首,他痛恨统治者,痛恨不好的制度,于是,他甚至极端到认为,既然坏的制度是不好的,所幸不去寻找新的制度,而是废除所有的现存的制度,回到安居乐业少私寡欲的原始社会中去。这应该就是老子学说的初衷。(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3、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4、(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5、(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追求学问,就要求天天都学有所得。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减之再减,最后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6、综上所述,《老子·德道经》是老子为了引领人类修德归道,运用“德”的演化规律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分析人的生命规律,而撰写的“一本正经”。
7、第十章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9、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10、(4)有关“虚空记忆”的详细讨论,参见《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第三章第二节“涅槃”,第四章第一节“老子”以及第四章第二节“庄子”,中国商业出版社,2017年。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4、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15、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丰富睿智的人生观,诸如“无为”“谦退”“柔弱”“清静”之说,亦是我国老百姓奉行至今的人生信条。
16、——第五十一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17、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1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9、作者:蒋重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1、换言之,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因为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
22、将这段阐释当中的核心关键词抽出来,逆向排列,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被后世学者称为《大学》八条目。
23、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天下的是非对错、曲直黑白不会孤零零的直白的显示出来。因有对的,便知道错的;因有黑的,方晓得什么是黑的;因有清明之治之世,也就有得春秋的乱世。老子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有消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始终,万物是对立而生的。
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2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第十八章
27、《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29、1)所谓的橐籥,实则为风箱。天上地下,便为橐籥的上下。天地之间是空的,如风箱一般。风箱自然是要鼓气的,因为其中空,故能鼓气。但是,天地作为风箱,是一次性的风箱,开合是有次数的,鼓动的越多,剩的空间愈少,说话言语就是所谓的风箱鼓气,所以才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所谓言多必失,行多必谬。
30、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的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1、——第三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2、(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33、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出生入死。
3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35、(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36、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
37、(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3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3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40、建立了上述量化的基本概念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如何实现爱情三步曲:由好感经恋爱到结婚。《老子》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恋爱亦复如是:切忌想入非非,“谁、谁就是我的白马白雪”,小心陷入单相思;为人处世要先怀着一颗与人为善之心,在助人的过程中广结善缘,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爱情的第一步就是要赢得别人的好感,人们的口碑很重要,做人、经商亦复如是。有人以为这是犯傻,其实老子早就苦口婆心的指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他告诉我们这是人生的智慧,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然而世俗的道德君子又会指责老子虚伪。真是两难啊!故大德曰:“言真必逆俗,顺俗必违真。”其实真正虚伪的是把道德从宇宙规律中异化了的人,造成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分离,当道德成为高不可攀的偶像时,物欲必然肆意横行。
4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43、郭永秉 2013 《关于第一章“道可道”、“名可名”两句的解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五辑)。
44、告诉人们首先要具备淳厚的德性,然后才能进一步认识天地自然规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46、《老子·德道经》所阐述的大道是宇宙大科学,既有大系统理论,也有科学实证方法,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体。
4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8、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49、(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50、“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51、(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5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53、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4、《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5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56、传说老子西游至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一说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老子遂著书上下二篇,5000余字。因其书“言道德之意”,后世奉之为《道德经》。关于这个传说,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
57、导语:关于诚信的名言,大家可以多加学习和积累。下面是老子有关诚信的名言,供各位阅读与借鉴。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5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60、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乃至是全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也成为公认的“百家之祖”,成为世界上唯物主义哲学的鼻祖、辩证法的老祖。
6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63、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
64、下面来逐句讨论通行的王弼本《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之后诸句的含义以及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方式。
6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66、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67、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8、佛家所言的六识,也就是所谓的“六根不净”的六根,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有此六识者,方有欲。若欲有所止,那是幸事,但人们往往毁于过多的欲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佛家于是讲了一个字,“空”。若从“空”的方面来看,老子的“无为”也不失为一种空,但是,佛家的“空”是心的境界,是出世法,老子的“无为”并非是要一“空”俱“空”,而是在讲“无为”但仍是要做到“无不为”的,是可出世也可入世的。更甚的是,老子在言及“寄天下”和“托天下”时所说的,因我有身体,所以能收到伤害,倘我无了身体,便没有伤害之于我可言及的了,是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忘我者,才是大智之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懂得分寸,方“可以长久”。那么为何有人会短命呢?“以其求生之厚”。
6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70、对此非常有必要辨析一下,这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文明影响、社会治理、修身学习、全民教育指引都至关重要。
71、直译:(我老子思想)“道3”(如果是)可以言说的,就不是永恒常在的“道3”。
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老子擅长用“水”来隐喻,暗示人们应当学习“水”的柔弱。当然,这里的“柔弱”并不是指懦弱、软弱,而是指一种坚韧和连绵不断的持续性。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但没有什么东西在攻坚克强方面能胜过它,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它。水是柔弱的,但是水滴石穿,无坚不摧,具有“在方则方,在圆则圆”的柔德。
7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7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78、从转述(2)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自己的思想“道3”进行了定位,“道3”是永恒常在的。纵观《老子》全书,“常道”是对老子自己的思想“道3”的客观性质的评价,而不是自负意义上的价值标签。与此同时,“道3”的“常道”性质也映衬出一般意义上的“道2”的非“常道”性质。
79、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0、(译文)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81、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吕氏春秋》
8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3、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8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85、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86、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7、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明)洪应明《菜根谭》
8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89、第一次问道,《礼记》记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地点在鲁地巷党。
9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91、(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9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