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速写
1、因此,我不断地完成更多,创作出源自自我的更为醒目的东西,就像爱,这就是一切。这种方式成就了我,并使我被本能地吸引,使我想要进入我自己,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创造那些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看到新东西。”(席勒速写)。
2、的所有不同仍保留着同一性和一致性。镜子现在是一个扭曲的东西,一个改变自我
3、那就是阿尔贝蒂应该会认同作为绘画原型的镜像。这就放开了把艺术家自画像看作艺术的选择权。这使得镜子的重要性和功能(作为体验自我的一种方式)转变为可以实现视觉艺术转换。提到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我们也可能会想到安德烈·纪德的《论那喀索斯》(1891年),一部带有更大的说服力的象征主义作品。(席勒速写)。
4、易见的,那么现在这个人,拥有毫不畏惧的自信。
5、父母早亡,几个哥哥童年夭折,只剩唯一的亲人妹妹一直追随着他,童年的痛苦经历和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敏感,以及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席勒作品中的人物是丑陋和痛苦的,线条扭曲变形,表情夸张甚至狰狞,肢体瘦骨嶙峋,表现出强烈的神经质,生的迷惘和死的沉重透过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6、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察觉这样的思想(席勒可能从神秘的来源获得了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一个幽灵,它可以显现为精神的光环;但是在1911年的版本中,《死亡和人》,幽灵的主题是作为一种死亡的预兆(通常存在于世纪之交的文学中)而特地出现的。在这里,苍白而模糊的变动性的自我是一种威胁性的死亡预兆,这一处理十分奇怪。在画家和死亡的主题上,它远远超过其他当代绘画,比如洛维斯·科林斯创作的那幅作品(1917年)。
7、完全不可预测: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的一个集合。既然是他们当中最显而
8、人性的这种分裂现象,被图卢兹·罗特列克成功地进行了反讽式的处理;四年以前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1886年)中,也已被写成了经典的恐怖故事,它用古老的幽灵主题延续了认识论性质上的浮士德实验。席勒在大量的作品中也处理了这种现象。
9、HouseswithLaundry(Seeburg)
10、他本人给人一种“一丝不苟”的形象,而他的自画像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面色发黑,形同枯槁。他的自画像中或扭曲,或狂怒,或一本正经,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最好的在现实的反照。
11、席勒逝世时仅28岁,留下的肖像画中除了大量的女性肖像,还有100多幅自画像,跟他英朗的外表不同,自画像呈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席勒。
12、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席勒有时在描述他自己的艺术魅力时救世主似的语调:“我在(Wesen),我的腐烂(Verwesen—席勒的双关语高深莫测,不可译译者注)不存在,转换为永恒的价值,迟早必须施加巨大的影响力给受过高等或更高等教育的人,如同一种宗教拥有完全貌似真实的形象。远近的人们将会关注我,甚至那些更为偏远人们也将会注意到我,消极将远离我的催眠状态!——我是如此富裕因此我必须交出我自己。”
13、 表现主义画家笔下的速写
14、 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
15、没有人比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说得更好,在他虚构的尚多斯勋爵致弗朗西斯·培根的信件(1902年)中,他说:“一切都分解了,这些部分又再次分解,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被一个概念所包含。单个的词语漂浮在我周围;他们混合在一起形成眼睛,死死地盯着我,我不得不凝视回去:他们是漩涡,一想起俯视他们时我就感到眩晕,他们不停地旋转,经由他们人们进入了虚空。”席勒依靠一个多重自我反对自我的感觉碎片,它一点一点地形成一个视觉概念,这一概念在视觉的方式上重建他和世界的统一。
16、安德鲁大师,结构准,动态感强,形体漂亮。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他是伯里曼的学生,发展了伯里曼体系。
17、来自韩国,他被誉为“速写天才”。从他的大量的速写手稿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他都有随身携带速写本的习惯。画速写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动态,从生活中捕捉人物动态、场景等。
18、LittleTree(ChestnutTreeatLakeConstance)
19、HousesontheTownSquareinKlosterneuberg
20、 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蒙克代表作《呐喊》。
21、 MeadowwithVillageinBackground
22、艺术家在他自己的想象中创造了他的世界。自我在直觉的方式中占有优势。”豪特沃尼的评论指出了重新解释那喀索斯的神话的方式,它这不仅仅适用于自画像而且适用于席勒的全部作品。现代的那喀索斯不再是创造再现事物真实外形的艺术形象,相反地,正如同尼采所说的那样,他颠倒了对世界的透视观察,在这种颠倒中自我或者主题自己变成了地平线。
23、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24、探索自我总是呈现出双重性,因为自我既是探索行为的主体也是它的客体。
25、 ForestwithSunlitClearingintheBackground
26、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27、的“克里姆特期”之后—也就是说,从1910年开始—更大的张力进入到了席勒
28、席勒父亲在其15岁的早逝,让他在如此小的年纪便迷失在了情感的倾诉和寻找中,他自卑又自傲,认为在学校里找不到可以值得说话的对象,他自我怀疑又自我迷恋,他的画作就是他的情感的投影。
29、HousewithDryingLaundry
30、缺席(他父亲那时刚刚去世不久)。一条注释“镜子自画像06”为我们提供了重
31、同时席勒也是极为自恋的画家,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幅自画像。
32、伦勃朗,他对形体的概括和下笔的果断坚决,他的速写给人一种很大气,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效果也酷炫。
33、山村 VillagewithMountains
34、当然,如果我们形成对裸体自画像看法时,不审视其同自恋和暴露癖的关联,那将是错误的。裸体的艺术家,毕竟是被作为一个有性别的生物来展示的。这大概是真实的:席勒试图驱除性的恶魔,在他的想象中“现实生活中的冲动并不总是能得到满足”。换句话说,要描绘一个人的欲望和激情就要应付它们。
35、埃贡·席勒(EgonSchiele)是二十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1890年6月12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他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在偏僻小镇上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02年考入克洛斯特新堡的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从那时起他就酷爱美术,利用业余时间勤奋作画。他从小就有优秀的艺术天赋,具有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及丰富的情感。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加入“维也纳工作室”,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1910年开始,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呈现其成熟抑郁的画风。1918年,席勒不幸感染流感病逝。
36、在这些作品中他的姿势是不同寻常的,他的手势充满热情,并且这些画像否定和取消了自我的单一性。在真实的自我和从画面疏离的形式中看到的自我之间创造出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证实的不是个人的身份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确定性的终结。
37、安格尔的速写精准,具有美感和构图意识,细腻中不失流畅。
38、 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39、 表现主义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
40、推荐一下奥地利绘画巨子—席勒,一个才华横溢的鬼才。他对人体解剖了解之深以至于当人物动作极为夸张扭曲之时却仍准确的勾勒出结构线,是一种相当狂乱却缜密的矛盾线条。充斥着宛若音乐般的节奏感。速写作品多为高度概括的轮廓线,寥寥几笔勾勒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人体骨骼面部结构造诣之深已臻至完美。但他的创作生涯随着他的早夭戛然而止,让人忍不住叹一句天妒英才…
41、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42、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
43、古老的真实性,而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自我摧残。
44、DeadCity(CityontheBlueRiver)
45、我想要看看我自己,并想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不仅仅是想知道正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而且想知道我能看到的限度,什么方法是属于我的,我是什么神秘物质组成的,是由多少迄今为止我已经感受到的更大部分组成的——我看到我自己正在越来越多地蒸发和发散掉,我的星光的震动越来越快,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简单,就像是对世界的一种顿悟。
46、人们争辩说,单独一个人可以清晰地界定,在于他外表上
47、但是,我们不能假设席勒,一个被眼睛和感觉统治了的人,读过或者甚至是研
48、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49、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50、IslandTown(KrumauTownCrescent)
51、 KrumauontheMolde,TheSmallCity
52、SummerLandscape,Krumau
53、ViewintotheApartmentofLeopoldandMarieCzihaczek
54、BurgKreuzensteinamMorgen
55、例如,弗里德里席·斯特恩,在日期为1912年11月11日的一篇评论中写道:“他有一幅自画像难以被理解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腐烂必须显示在他年轻的脸上,深深地笼罩在他脸上。这就是悲伤的全部原因…”因此,在席勒镜像中的形象不是作为一种确定身份的方式,而是促进对在其绘画所描绘的“另一个自我”的探寻。
56、 TheSmallCity(DeadCity)
57、EdgeofTown(KrumauTownCrescent)
58、如果我们看到席勒的1910年以后的自画像,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大可以推测他认为它们凝聚了艺术家的精神实质的认识。白色的轮廓形成了一个光晕,那样的话,就与席勒所说的“星光”相一致,并同鲁道夫斯坦或者某一其他流行的神智学派的思想家的思想相关。看来,席勒信奉这些思想,并把它们不加批判地整合进他自己的世界观,就如同他对尼采思想不加批判一样。
59、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60、“现代艺术家,生理上近乎歇斯底里,也忍受着他性格中歇斯底里的迹象…他的
61、自从阿尔贝蒂的时代,艺术的原则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模仿方面。然而这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事实(而且它适用于其他现代现象)。
62、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63、 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64、席勒在20岁时就已经达到了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以后的8年创作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28岁,他向这个世界告别。
65、每个可能成为绘画主题的客体变成了客体本身——这就是说,一个客体是作为艺术家自我的一部分而体验着。让我们再次引用豪特沃尼的话:“在印象主义那里,世界和自我,内部和外部,已经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在印象主义看来,自我淹没了世界。
66、FieldLandscape(KreuzbergnearKrumau)
67、 TreesMirroredinaPond
68、PeasantHomesteadinaLandscape
69、速写很厉害的有很多,都很喜欢。他们对线条的把握可以说是轻松自如。如果一定要要推荐的话,那我推荐国外大师 ivor hele。
70、席勒一直被认为是情色的表现主义大师,因为他的画又直接又赤裸,直击人心,让人几乎无法直视。
71、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191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72、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73、HouseonaRiver(OldHouseI)
74、这种态度是完全和19世纪末的颓废文学的观念相一致的,正如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所证实的那样,作为人类的生活条件和仅仅观察到的生活,经验具有二重性。尽管这只是部分适用于埃贡·席勒和他的自画像。
75、正如有一些特定的词或词组(如颓废或法文的世纪末)反映整个一个时代的本质
76、的模仿天赋,他们的变形的能力,他们进入必须的性格的能力,而令人震惊。”席勒无疑会遇到尼采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在维也纳就如同在慕尼黑和柏林一
77、HousesontheMoldau,Krumau
78、在前面的人物几乎是全裸的;穿过肩膀和手臂滑落到腿部的黑色衣服,不是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分界线,而是一层保护层。前者是一个纤瘦的形象,而第二个人,他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略有不同,紧挨着第一个人,是一个朦胧的、有点虚的形象。他透过第一个人的肩膀向画外凝视。
79、而席勒的画,更像是给女性看的作品,背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身份暗示,骨骼分明,扭曲,纠缠的肢体,更像是女性心中的自己,而不是华美裸露的装饰物。
80、险之中,接近于弗里德里席·尼采的对现代艺术家的格言式的描述(1888年):
81、德国大师,门采尔的作品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还能反映现实生活,画的形象非常的接地气而且富有张力,推荐大家看一下。
82、席勒在人物形象和比喻适用于自画像的选择方面,达到了发展过程中的最后关节点。在这个关节点上,自我实际上被分割地体验可以说是可分割的。除了1905年至1907年的早期作品外,席勒的自画像不再非常吻合自传报道的类别,也不再吻合自我英雄崇拜的类别。
83、在西方艺术史上,席勒是20世纪初杰出的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人物,他画的女性形象大多瘦骨嶙峋,眼神迷茫惊恐,显得很是神经质。席勒的线条功夫很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纤细而敏感,同时又显得很强悍。
84、ChurchinSteinontheDanube
85、 ViewfromtheDrawingClassroom,Klosterneuburg
86、出来,主要的特征是:刻画禁欲的身体的纤细扭曲,受非现实可理解的因素所支
87、阿尔贝蒂声称,在复制或模仿事物当中,绘画使它们更高贵,更有价值。对于阿尔贝蒂来说,绘画是一切艺术的老前辈,无论什么美都源自于绘画。他继续写道:“因此,诗人们铭记这样的句子,我将告诉我的朋友,那喀索斯化身为花朵,他是真正的发明绘画的人。正如绘画是所有艺术荣耀之花,也是那喀索斯的故事的另一种意义。
88、我们现在能够抓住自画像在埃贡·席勒的全部作品中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了。人类生活的每个重要的方面都能够在自画像和死亡中得到表现。这是一面凹镜,在凹镜中世界和自我的经验被浓缩为一个影像。这样看来,对席勒来说自画像是一种可感知的认识。关于这种可感知的认识,保罗·豪特沃尼在他的1917年“表现主义随笔”中写道:“表现主义者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连贯的,而且确实是同艺术家的意识相一致的。
89、MeadowwithFlowersandTrees
90、疑问存在着直接影响——例如,尼采的思想体现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
91、Windows(Facadeofa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