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阅读
1、『⒍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全文阅读)。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⒍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37
6、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
7、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9、『⒌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全文阅读)。
11、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5
14、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16、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17、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17
18、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9、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0、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4
2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3、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2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25、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21
26、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27、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3
28、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17
2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6-20章
30、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31、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40
3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3
34、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5、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6、『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7、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8、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3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0、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41、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42、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1
4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21章
44、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6、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47、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4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50、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⒋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5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3、『⒊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54、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55、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8
56、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59、《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60、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9
61、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食不语,寝不言。11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12席不正,不坐。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21入太庙,每事问。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24寝不尸,居不客。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62、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6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64、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5、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6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7、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68、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69、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5
70、《新解论语(上篇、下篇)》内容简介:本书分上下论,共二十篇,上论以时习时行始终,下论以先进介绍孔门十杰始,以《尧曰》承继中华道统终。篇篇联系紧密,逻辑清晰,《学而第一》勉励人终身学习,《为政第二》教人知行合学以致用,《八佾第三》将学、行落实于礼法制度,《里仁第四》强调仁为礼本,勿殉名失实,《公冶长第五》起,依前述内圣外王的标准展开人物评论。
71、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去乱参谋不属于自己职权范畴之内的事务。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做不该做的事,这是前提。然后,一定要“谋其政”,把你应该做的那个岗位先做好了,而不是操心别人的事。
7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3、『⒊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74、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5、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17
7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21-26章
7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