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1、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2、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3、 答题模式: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特点,表现了作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诗歌比较鉴赏题较之一般诗歌阅读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不同: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的不同,二是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比较鉴赏题在选材上或一课外一课内(只呈现一首课外诗歌,问题涉及教材篇目),或两课外(呈现两首课外诗歌,有时同一作者,有时同一题目);在设题上往往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对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求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都要落实到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对比点上。(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5、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8、(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9、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0、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12、③“生”字和“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13、问: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14、(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1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6分)
16、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7、(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18、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19、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20、(参考答案)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1分).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1分),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1分).示例二:①颔联用典(1分).“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1分).“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1分).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1分)。
21、B.“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的《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22、(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24、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25、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6、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7、(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28、(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30、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1、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32、抒情散文阅读(考点+阅读步骤+应考策略+练习&解析)
33、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34、(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35、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36、这首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6分)
37、(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8、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39、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0、解析:作答景物作用题,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等。本文中,“雪”的寒冷营造了阴冷的氛围;而对于林慧聪来说,它是美好的,是他的精神支撑;同时,“雪”的洁白美好也反衬了小说中人物生活的艰辛,揭示了关注底层人物的主旨。
41、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2、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43、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44、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