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做人做事的道理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三十而立,立之以礼。其礼之用,以和为贵。这个看似弱爆了的“和”精神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并行着三教九流的众多理念,每一个都个性十足,而儒家文化最终脱颖而出,或许就在于其包容和开放。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经过了几千年的迭代进化,从小人生到大社会都被试验过,刷出了无限的经验值。
3、意思: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圣人的语言;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对有德之人态度轻慢,对圣人的言语多有轻侮。
4、《春秋》用语十分严谨,这就是“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孔子教做人做事的道理)。
5、孔子的内心是包容的,思想也是开放的,而“和而不同”从未泯灭孔子作为一个现实人的独立人格和可爱个性,style还在。同样,也正因为“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才能吸取世界优秀文化力量,自身也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中国气派,还在。可以说,和而不同的智慧在今天仍有无限魅力。
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8、这一章,启发我们做事之前进行准备,对事情进行思考,并不是说过多的去思考,过多的思考有时会影响自己对于整件事情的思路判断,使自己变得犹豫不决,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事情,紧急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思考会浪费太多时间,影响自己对事情处理的正确性。有这样一句老话快刀斩乱麻。其实,有时做事时过多的思考,往往会打消自己做事的积极性,这样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没有了积极性与动力,就必然爪能达到做一件事情的最好效果,所以过多的思考也会影响自己做事效果。
9、孔子学说的经典需要“行”,而不是“读”、“研”。仅熟记于心而不践于行,那么一切都是枉然。所以,品读孔子的智慧,最好是把可用之处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10、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11、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不无道理。
12、孔子看到宰予屡教不改非常生气,所以就说了一句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13、——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1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人生的名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春秋》极其简略,这类似于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书面文字。而历史老师讲课口述的内容,肯定比教科书更加丰富。与此类似,孔子讲《春秋》时的书面文字,就是经。口头文字,就是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和儒家大师吴起又对孔子讲《春秋》时口述的内容加以编辑整理,成书《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17、但是后来宰予在一再承诺永不再犯之后,竟然还是旧错重犯,依然故我。
18、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1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必须深化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突破,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要把德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全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2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相比孔子其他踏踏实实、刻苦求学的学生来说,宰予就是一个异类了。
23、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做事认真、积极,很是勤奋,而不是逞口舌之快,说话非常严谨、郑重。
2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思想与智慧的宝库。《论语》阐述最多的就是做人的问题,如何做人、做个好人?
2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6、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2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8、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天下乱了,那个时候不但中国乱,印度、欧洲也在乱,都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的人书读不多,只知道中国有春秋战国,那个时候的欧洲,一样是混乱的时代,印度也是,这个地球的命运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时候,孔子出来整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书,集中起来叫做六经,现在我们传下来的有五经。比如《诗经》,社会乱的时候老百姓心里有许多讲不出来的话,就用唱歌啊、作诗啊,来讽谏政治。孔子整理的时候,有些太低俗的不要了,把好的集合起来叫《国风》,代表某一个地区的风气,某个时代的情绪。
2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