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
1、这些本来是不言自喻的,只有K.无法理解。最近他心血来潮,想要闯入我们的地主家庭去,却不是通过社交的路线,而是愣干。也许他觉得通常的那条路太迂回漫长,这是对的,可是他想要走的那条路却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在此并不想夸大我们的地主的作用。他是个善于理解人的勤劳的、值得尊敬的人,但也仅此而已。K.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呢?他想被雇用在地主庄园里吗?不,他没有这种想法,他自己是富有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是爱上了地主的女儿吗?不,不,他跟这种怀疑丝毫沾不上边。
2、人们羞于说,那位皇家军队上校是靠什么统治我们这座小山城的。我们如果想要动手,马上就能解除他那几个士兵的武装,即使他能够召唤援兵来(他哪能召唤呢),那也几天、几个星期都来不了。也就是说,他的处境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顺从,可他既不通过残暴手段来迫使我们,也不通过献殷勤来拉拢我们顺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容忍他这令人憎恶的统治存在下去呢?毫无疑问:仅仅由于他的目光。当人们进入他的办公室时(一个世纪前这是我们这儿的长老们的议事厅),他一身戎装坐在写字台旁,手里握着钢笔。他不喜欢客套或甚至演戏,他不会继续写下去,让来访者干等着,而总是立即中断工作,身子靠回到椅背上去,当然钢笔仍然攒在手里。于是,他便以这斜倚着的姿势,左手插在口袋里,看着来访者。来访的请求者的印象是,上校看着的不仅仅是他这个短暂地从人丛中冒出来的陌生人,否则上校为什么要这样仔细地,长时间地,一声不吭地看着他呢?再说,这也不是一种尖锐的、有穿透力的目光,而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浮动的、然而却又绝不移开的目光,这是一种人们观察远处一群人移动时的那种目光。不间断地伴随着这种长时间的目光的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微笑。一会儿像是嘲讽,一会儿又像是恍恍惚惚地沉浸在回忆之中。(卡夫卡小说)。
3、因此,分段而筑的办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此外还有别的理由。我对这个问题这样久久不肯放过,这也是不足为奇的,此乃整个长城建筑的一个核心问题,尽管初看起来无足轻重。如果我要把当时的思想和经历介绍出来的话,我恰恰对这一问题不能追究到足够的深度。
4、有歌声从一家小酒馆里传出来,一扇窗开着,没有挂上钩子,在那里晃来晃去。这是一栋小小的平房,周围是一片空旷,这里已经离城相当远了。这时来了一位迟来的客人,悄悄地走来,他穿着一套紧身的衣服,像在一片漆黑之中向前摸索,其实这时月光十分明亮,他侧耳在窗前倾听,然后摇了摇头,弄不懂,这么美妙的歌声怎么会从这么一家酒馆中传出来,他双手一按窗台,背向跃了上去,可是他够不小心的了,竟然没能在窗台上坐住,而是一下子掉进了屋里,但跌得并不深,因为有一张桌子紧挨着窗放着。酒杯飞落在地上,坐在桌旁的两个男人站了起来,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两脚还悬在窗外的新客人又从窗子里扔了出去。他掉在了柔软的草丛中,一个翻身就站了起来,再度侧耳倾听,可是歌声已经停止了。
5、我注意到,卡夫卡写作《城堡》那年,在日记里留有这么一句话:“用强力克制自己去写作。”仅看这句话,倒还真觉得卡夫卡是有意不写完。但他为什么要克制?一个如此热爱写作的人,一个用全部生命与写作搏斗的人,他的“克制”或许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单纯。字面是“克制”,内在也克制吗?
6、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卡夫卡小说)。
7、《美国》,或称《失踪者》,卡夫卡所著长篇小说,未完成,1927年初版。
8、在一个招魂会议上,有个新的幽灵来报到,下面就是与他的一段对话:
9、树………………………………………………………杨劲译
10、给未婚妻写信说,自己的美好生活想象是做一个“孤独的死人”,不是好奇怪吗?
11、据1996年新版的《博尔赫斯七席谈》,该短篇小说集以其中一篇《变形记》题名,博尔赫斯并非该篇的译者,但译了其他多篇小说,见《博尔赫斯七席谈》原书137页,阿根廷协会出版社,布宜诺斯艾利斯,1996
12、在矿井的一次视察……………………………………杨劲译
13、一场斗争的描写……………………………………………任卫东译
14、不知出于哪门子的好奇心,我扯了一下那把她的脸完全裹住的头巾。这回我看清了她。这是个我一度认识的犹太姑娘。她长着一张饱满而很白的脸,细窄的深色的眼睛。她从把她弄得像个老妇人似的破布中向我露出笑脸,我说:“你们在演喜剧吧?”“是的,”她说,“有那么一点。你真是内行!”可是接下来她指了指坐在写字台边的那个男人,说:“你现在先到那里去向他问好,他是这里的主人。在你向他问过好之前,按理说我是不能跟你讲话的。”“他到底是什么人?”我轻轻地问。“一个法国贵族,”她说,“他叫德•波尔坦。”“他怎么会到这里来的?”我问。“这我不知道,”她说,“这里是一团糟。我们在等一个能整顿秩序的。你就是这个人吗?”“不,不。”我说。“这是很理智的,”她说,“现在还是到那位先生那儿去吧。”
15、这时忽然从里面猛烈地敲响了倌材盖。那只鸟飞了起来,害怕地在车子上空盘旋。狗狂叫起来,它是所有在场者中最激动的,好像是为失职而感到绝望似的。那位先生和那位妇人蹦到了一边,摊开着手等待着。那助手出于一个突然的决定,一下跃到棺材旁,坐在了那儿,他好像觉得坐在这个位置上不像看着棺材打开,敲击者钻出来那么可怕。也许他已经为这匆忙的举动感到后悔,但既然他已经坐在了上面,他就不敢再爬下来了,师傅怎么赶也赶他不下来。上面窗口的女人可能也听到了敲击声,但却无法判断来自何处,至少根本不可能想到这声音来自棺材里,所以她完全理解不了下面的进程,惊讶地注视着。一个警察,在一种无以名状的心理要求的驱使下,又在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的阻止下,犹豫不决地慢慢踱了过来。
16、山间远足……………………………………………………谢莹莹译
17、写作成为卡夫卡在与父亲的争斗中最终获胜的唯一保障。
18、揭穿一个骗子………………………………………………杨劲译
19、兀鹰…………………………………………………谢莹莹译
20、与此相似,我们这里的人通常很少遭遇当代的战争和国家的革命。此刻我想起青年时代的一件事。在毗邻的、但是很遥远的一个省份爆发了起义。原因我已记不起来了,这在现在也并不重要,那里每天都有暴乱发生,那是些很激动的民众。当时有一次,一个途经那个省的乞丐把一张起义的传单带到我父亲的家里。那天正好是节日,宾客挤满了我们的房间,牧师坐在中央,钻研着那张传单,忽然大家都笑了起来。传单在一片拥挤中被撕得粉碎。那个显然已被大大款待了一番的乞丐,被人推着赶出了房间,大家都开了心,并且跑回去享受美好的节目。为什么呢?原来邻省的方言与我们的基本上是不同的,这在某些书面语言的款式中也看得出来,它们使我们觉得有一种古音古调的特点。几乎没等牧师念上两页,人们已经做了决定了。古老的事情早已听到过,昔日的伤痛早已消饵。记得在我看来虽然乞丐的话无可辩驳地说出了可怖的生活,但大家却笑着直摇头,什么也不原听。我们这里的人就是这样来抹杀今天的现实的。
21、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对以后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2、作品通过对“家长制”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对奥匈帝国集权制的统治表示不满。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经历的痕迹,通过挑衅的方式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正是表现主义时期的表现手法。
23、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神话传说的某些外表联系,把它们串连起来。为了使情节生动,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使许多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得到精彩的描述。作者着力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因而《变形记》堪称一部伟大的“神话辞典”,影响深远。除卡夫卡之外,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人都受其影响。
24、荆棘丛………………………………………………谢莹莹译
25、发言人:别装得这么可怜。我们将开除你,如果我们……
26、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
27、饥饿艺术家……………………………………………叶廷芳译
28、这就是那个拖着毛茸茸的尾巴的动物,一条长达好几米的尾巴,就像狐狸那样的。我很想把这尾巴抓到手里,可是办不到,这动物老是动个不停,尾巴老是甩来甩去。它像一只袋鼠,但它那几乎像人一样扁平的、椭圆型的小脸上无特点可言,只有它的牙齿颇有表达力,无沦是遮掩着还是呲咧着。有时我有一种感觉:这个动物想要训练我,要不然它为什么总是在我下手去抓的时候把尾巴抽开,然后又静静地等着,直到我再度受到诱惑,它又一次跳走呢?
29、第二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K,被一场不公正的审判压得越来越透不过气来,他没有办法把人们控告他的罪行弄个水落石出,也无法面对那个理应作出合理判决的无形的法庭,末了,后者竟不经审议,将其身首异处。
30、我们不能批评卡夫卡虚伪和矫情,不能批判他虚与委蛇。因为卡夫卡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出了他空前的犹疑态度。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写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他又觉得自己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毫无价值。因为在此之前,还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小说,他没有可以参照的文本。这就像是在荒野上开辟出一条道路,他孤独一个人,根本就无法认定自己是否真的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于是,在这种痛苦的摆动当中,他最终选择让朋友马克思·勃罗德来帮助他决断,来帮助他判断作品的价值。而根据他对勃罗德的了解,勃罗德品德高尚,鉴别力非凡,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烧毁这些手稿的,并且他会在选择和判断之后,使它们获得新的认可。这或许就是卡夫卡的遗嘱的真实情景。
31、卡夫卡觉得,这样的生活对一个人来说也相当艰难。婚姻生活往往不是人们做到的,而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无论如何,卡夫卡订婚不是出于爱情,也不是为了爱情。
32、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33、邻居………………………………………………………谢莹莹译
34、他决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对于那些追求信仰、自然和心灵的完美健康的人们是有力的助手,因为他本人就在以极端认真的态度为自己追寻正确的道路,首先需要为他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提供忠告。
35、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过陷入梦魇的经历:你似乎突然从一个噩梦中醒过来,仿佛溺水者终于爬到了岸上,但是,那个噩梦的氛围仍旧包围着你。你逐渐意识到,你醒过来了,你想呼喊,你想摆脱这个多少还有些可怕的处境。你想起身,但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起身,无论你怎么呼喊,你都发不出声音。你浑身无力、瘫软,最后你又在梦魇的劫持下,重新沉沉地睡去。后来,你终于在白天醒过来了,你想起了晚上那可怕的一幕,你明白了,你被“魇”住了,你被短暂而可怕的梦魇缠绕过了,你呼出了一口气,你庆幸白天终于到来了。
36、我现在诗文学院的本科生,而且我很重爱外国文学,但我得承认我看不懂。
37、卡夫卡亲自编定过一份打算发表的笔记,这份笔记的标题《对欠罪、受苦、希望和正道的观察》(BetrachtungenüberSünde,Leid,HoffnungunddenwahrenWeg)虽然不是卡夫卡自己拟定的,就内容来看,倒恰如其分。这些笔记是卡夫卡第二次解除与菲莉斯的婚约(1917年12月)前后(1917年秋至1918年初)在“八开笔记本”上写下的,它证明昆德拉的卡夫卡叙事纬语只得其叙事之事,未得其文,没有触摸到卡夫卡这个“孤独的死人”枯叶般的身体上湿润的生命经脉。
38、帮什么忙?这种自救行动为什么要把一个女人拉扯进来?为什么要“找女人帮忙”?
39、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40、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41、其实,卡夫卡对婚姻生活没有一点信任,他相信,人世间可能有美好的爱情,但绝对没有美好的婚姻。在日记中他对自己写道:
42、人们羞于说,那位皇家军队上校是靠什么统治我们这座小山城的。我们如果想要动手,马上就能解除他那几个士兵的武装,即使他能够召唤援兵来(他哪能召唤呢),那也几天、几个星期都来不了。也就是说,他的处境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顺从,可他既不通过残暴手段来迫使我们,也不通过献殷勤来拉拢我们顺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容忍他这令人憎恶的统治存在下去呢?毫无疑问:仅仅由于他的目光。当人们进入他的办公室时(一个世纪前这是我们这儿的长老们的议事厅),他一身戎装坐在写字台旁,手里握着钢笔。他不喜欢客套或甚至演戏,他不会继续写下去,让来访者干等着,而总是立即中断工作,身子靠回到椅背上去,当然钢笔仍然攒在手里。于是,他便以这斜倚着的姿势,左手插在口袋里,看着来访者。来访的请求者的印象是,上校看着的不仅仅是他这个短暂地从人丛中冒出来的陌生人,否则上校为什么要这样仔细地,长时间地,一声不吭地看着他呢?再说,这也不是一种尖锐的、有穿透力的目光,而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浮动的、然而却又绝不移开的目光,这是一种人们观察远处一群人移动时的那种目光。不间断地伴随着这种长时间的目光的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微笑。一会儿像是嘲讽,一会儿又像是恍恍惚惚地沉浸在回忆之中。
43、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因此卡夫卡也无法通过他的创作描写生活的结局,无法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满意的结尾。
44、城徽…………………………………………………谢莹莹译
45、在这三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中,我可以感觉到卡夫卡写作时候的游移和不确定,也许是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小说的情节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会增加什么样的细节,来表达他要表达的抽象本质。这几部小说的很多片段写得非常精彩,不过仔细琢磨,有些地方则写得很随意。卡夫卡像一个在荒野上寻找目标的迷途者,他不知道要带他的小说往哪个地方。小说中的停顿、反复、重复、中断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卡夫卡对写作过程本身的犹疑,尽管他确信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但他却一直无家可归。
46、一个作家的文字有两种:公共性的(为了发表而写作的)和私人性的(并非为了发表而写作的)。卡夫卡有两种文字说到自己的婚事:发表的《诉讼》是公共性的,写给父亲的信和写给菲莉斯的信就是私人性的了。在写给父亲的长信中,卡夫卡用好几页谈论自己婚事的篇幅来结束自己与父亲的诉讼。简单说来,这场诉讼的主题是:父亲的教育带给卡夫卡“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的性情,这是卡夫卡“私人的痛苦”,卡夫卡想通过婚姻克服这些性情,以为婚后就能与父亲“平起平坐”。但卡夫卡失败了:
47、一大清早,街道清洁,空无一人,我朝火车站走去。当我把塔楼大钟和我的表对了一下的时候,我发现时间比我猜想的要晚得多,我得匆匆赶路,这一发现给我带来的惊恐,使我晕头转向,走也走不稳,我对这座城市还不怎么熟悉,幸亏附近有一位警察,我向他跑去,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他问路。他微笑着说:“你想从我这儿打听到路吗?”“是的,”我说,‘“因为我自己无法找到路。”“算了吧,别费心了!”他说,然后就像那些独自想笑的人一样,猛地转过身去。
48、舵手…………………………………………………谢莹莹译
49、同菲莉斯两次订婚、两次解约期间,卡夫卡给菲莉斯写过好几百封信(仅眼下经人整理出来发表了的就有五百多封)。写这么多的信,说明卡夫卡不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他的生命需要叙述,也需要倾听自己叙述的人。
50、《地洞》是卡夫卡晚期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典型地反映了“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作为典型的动物题材,小说采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地洞主人——一个小动物——拟人化为具象的人。
51、总序………………………………………………………韩瑞祥仝保民
52、在我的阅读体验中,阅读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的小说,就类似被梦魇所俘获。一旦你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你会发现,那就是一个梦魇的世界。他所讲述的状态,就类似将醒而没有醒,想挣扎着逃离,但是又无法真正脱身的可怕处境。在20世纪的小说家中间,很少有谁能够像卡夫卡那样如此尖锐和深刻地描绘出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境况——卡夫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梦魇中的世界,而他自己也无法从这个世界中逃身。他既无法给自己找到答案,也没有办法给小说中的人物以最终的出路。在梦魇般的世界里,任何人都像挣扎在蛛网上的俘获物,无可逃脱,最终只能在不断的挣扎中等待被逐渐吞噬,或者绝望地等待黎明。
53、 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外,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奇怪的是,这些看守一般都是屠夫,他们总是三人一班,日夜盯着饥饿艺术家,防止他用什么秘密手段偷吃东西。其实,这不过是安慰大伙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行家都晓得,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
54、《美国》,或称《失踪者》,卡夫卡所著长篇小说,未完成,1927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