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饰非
1、孟子曾夸奖孔子的学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来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在《与傅全美书》中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归纳为“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错,应当表示欢迎和高兴,虚心接受意见;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不避讳,不自欺欺人;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不怕别人的议论,不怕丢面子,不怕改过的困难。
2、(出自)《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3、饰,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篆文,读作shì,即《说文解字》:“饰,刷也。从巾、从人,食声。”本义为遮掩,引申为“装点得好看”、“装饰用的东西”、“装扮,扮演角色”。
4、•帕里什建议制药商摈弃他们那种文过饰非的心理,正面回应批评。
5、D项: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者不属于反义词。
6、(语法)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7、现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就是一部怙恶不悛、倒行逆施的历史,他那一切的措施都只有一个直接的目的,即在我们各州建立一种绝对专制的统治。
8、《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不搞‘鸵鸟’政策(不敢正视现实,逃避斗争的消极政策),不马虎敷衍,不文过饰非,不发泄私愤。”
10、B项:刚愎自用形容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刚正不阿指刚强正直,不逢迎。二者不属于反义词。
11、•凯利还称这份提出刑事控诉的报道文过饰非。
12、(解释):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13、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14、“其实他也没这么差的”“他以前对我可好了,愿意去跑两条街给我买最爱吃的糖”“可能我真的没她好吧”“也许是我对他要求太苛刻了”“不然他为什么会喜欢别人呢?……”
15、 解释:现在御史陈庆镛呈请我收回已经发布出去的命令,我不是用好听言词来掩饰自己错误的君主,我怎能袒护包庇他们呢?”又革去琦善等人已经新任命的官职,命令这些有罪官员在家里关起门来反思自己的过失。于是陈庆镛直言规劝皇帝的声誉震动了国内。
16、那么我们再来说说“文过饰非”这个词。前面提到的《论语•子张》中还记载了子夏所说的话:“小人之过也,必文。”这是“文过饰非”一词的最早出处。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一书中正式用了“文过饰非”这个词。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17、唐·刘知几《史通》:“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18、简单理解,是用漂亮的说辞,将原本自己犯下的错误轻轻带过,巧舌如簧,颠倒黑白。
19、(示例)其实错了就老实自己承认,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过饰非是最苦痛的勾当。
20、 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朝廷和全国的老百姓十分愤怒,他们没有认识到战败的深层原因,而是将责任推卸给那些战败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官员。于是那些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和签订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负有责任的官员,都纷纷被降职和革职处理。
21、圣人因此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退藏于隐密的地方
22、但是他们也不能说,他们的儿子应该有梦想,和金灿灿的远方。
23、(示例)我们相信他真能放弃过往种种,完全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24、唐·沉亚之《旌故平卢军节士》:“当渴饥之望也,一饭千金,未足者不能十金。”
25、其次,这种理论,没有真正地抓住腐败的根源,除了文过饰非以外,于遏制腐败丝毫无补,反而有将反腐败引入歧途之嫌。
26、白话译文: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
27、(出自):《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28、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文字上都是有着很深刻的内涵。今天咱们来谈谈两个成语“闻过则喜”和“文过饰非”。前一个“闻”是听闻的闻,后一个“文”则是文章的文。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是面对自身错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9、这些飙车族如果怙恶不悛,继续胡闹,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30、•柏拉图学派思想家亚历山大告诉我,言多语失,文过饰非,闲多惹事;
31、 犯了错误不改,反而文过饰非,就会犯更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