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1、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2、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3、最初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饭桌上红苋菜正当上市的季节,菜场里,一两块钱就可以拎上一斤,蒜泥炒制,粉红的汤汁极其诱人,用来伴米饭最合适不过;红心咸鸭蛋价格不高,一般的菜市场里也就一块五一个,超市里精心包装的则买到两三块一个,但是如今和粽子放在一起包装成礼盒,身价迅速蹿高。最好的咸鸭蛋红心流油,是夏日补钙之上品;过去五红中的虾子应该是河虾,买回家用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成为一红。但是近年来,龙虾越来越受欢迎;烤鸭则更加平民,南京城里随便一个大型的居民小区都有一个很有名的烤鸭店,到店里斩个脯子或腿花费不多,但是味道不错,配料最重要的是一兜红卤,略甜微酸,鲜咸适度。
4、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5、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关于端午节的作品,现在让我们来品读几首宋代人的诗词,来看看这几位宋代诗人是如何度过端午的吧。
6、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7、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8、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9、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
10、此外,由于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普遍气温升高,是初夏常见病多发的季节,因而民间也一直流传着“驱五毒”的习俗。有些家长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用手蘸着雄黄酒在孩子的头上写个“王”字,并在孩子的耳朵后面、前胸、手臂都涂抹一点,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从而保护自家孩子百病不生、身体安康。
11、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12、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13、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14、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15、公元前278年, 屈原见自己无力救国,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水自沉。据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捞救的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汨罗江、洞庭湖。为使他的遗体不被鱼鳖侵食,人们就往江中投放粽子一类的食物,这样就演化出了端午节“龙舟竞渡”“角黍投江”等习俗。
16、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17、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至今,第六种说法最为人们普遍接受,在节日的习俗中延续着。
18、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19、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20、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21、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22、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23、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篇11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的由来,农历五月别称为午,另一方面每月的初廿而初五是五月开端的又因为五与午谐音,故称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24、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25、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6、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27、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28、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爱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篇8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妈妈给我们打电话。我揉揉眼睛,坐在那里发呆。我妈妈拿出很多香包,给每个人都包了。我带了一个大的粉红色饺子。
29、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30、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31、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2、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3、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34、我们大家都可开心了,为他们鼓掌、喝彩。我还抱了奖杯,真为爸爸感到骄傲。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篇4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35、农历五月初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重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36、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37、端午节的风俗,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戴香囊、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等。
38、端午节,我们莆田方言称之为“五日节”。节时,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洒扫庭除,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39、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40、龙舟竞渡令一发,水中鼓声雷动,龙舟竞发,桨声、水声融在一起;岸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呐喊声、喝彩声连成一片。那壮观的场面,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41、据学者的考证,端午节最早是祭奠龙的节日。古代吴越族民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被龙保护的真实性,他们有断发文身等一系列的习俗。
42、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