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文案精选6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06 10:09:11 浏览59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1920年初,陈独秀受邀秘密前往武汉进行演讲,因发表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演讲而引起湖北军阀当局的驱逐。李大钊获悉此消息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此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于是,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暴露陈独秀的南方口音,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皆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也就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2、既然心怀大义,“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当再也无法忍受幻梦沦为庸常,我们学会了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来伸张自己平庸而不平凡的义。我们看到,就算是外来务工,也能借一篇《我是范雨素》,以坚强姿态掠过每一位共鸣者的天空。就算是搬砖砌墙,也能够以分毫必究、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赢得世界技能大赛之冠。我们或许成不了莫言、屠呦呦,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泥人张、刷子李。成为名人大拿不再是毕生追求,但这不代表昏恹和委顿。相反,放下因仰望而酸痛的脖颈,用脚掌重新感知这片平凡的大地。排除冗杂的内心让目标更加清明,方可以更坚定地在平庸之路上奋走,追逐力所能及的远方。而脚踏实地的虔诚才可以让梦想的信徒走向缥缈的圣地,走向不凡。

3、隆庆二年(1568年),直隶监察御史郝杰上奏,在杨继盛故乡保定府为其立祠。皇帝定名“旌忠祠”。旌忠祠建于保定古城金线胡同,正殿三间,正中塑杨继盛像,两旁各建碑亭一座,亭内各竖一碑,一碑刻杨继盛弹劾仇鸾写的《罢马市疏》,一碑刻杨继盛弹劾严嵩写下的《劾严嵩疏》。

4、而是因为他明白:为国为社会承担责任,并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即便是“庸人”,也应尽自己所能,为自己热爱的祖国、坚持的正义去效力。这副对联不仅勉励了杨先生自己,也是在启发、激励着我们后人。也许我们的确不曾拥有惊人的天赋。

5、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就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至袁世凯。他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并声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

6、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7、几百年来,杨继盛刚正不阿,与阉党严嵩斗争被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其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更彰显了一心为民的铁骨铮铮。而今这句诗就作为楹联悬于祠堂门前两侧,横联则为“浩然正气”。走近祠堂,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

8、是的,千年岁月,抹不平铁肩的棱角;万载光阴,掩不了辣手的文章。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以青年之“铁肩”担国家之“道义”,还要以青年之“辣手”醒世人之迷梦。非如此,不足以治愈时代的疾病,不足以缔造更好的未来。

9、“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10、“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出自杨联陞的恩师钱穆之手。此联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现代学者对社会个体责任感的体悟。与前三联相比,“双肩只手”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人皆有“双肩只手”,“双肩”可以是坚实有力的“铁肩”,亦可以是柔弱平实的“平肩”;“只手”可以是犀利老道的“辣手”,也可以是精妙超群的“妙手”,当然,亦可是平平无奇的“庸手”。“双肩只手”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不论能力高下、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同时,“双肩”与“只手”対举,“双肩”喻指全力,可以理解为责任之重大;“只手”喻指一人之力、独力,可以理解为独立之精神。

11、四种版本,皆能体现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的挺拔风骨。何以钱穆先生一句为最佳?随着时代的变迁,首先是李大钊道了一声“妙”。于是“辣”中饱含的“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之情变得欣喜得多了,转而是革新派对于创造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然而“妙”字却对“著文章”的人设立了门槛:须是才高八斗不可了。是否普通甚至低卑的人便仅需要安于木然、缩头蔽尾?是钱穆一联“双肩”“只手”道出了“不”!杨联陞的“平肩庸手”联实也着重于此,无论是“平肩”抑或“双肩”,“庸手”抑或“只手”,都起到将努力层面从能力转至意愿的作用。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从怀着必死之志发声,到身怀“妙”笔的有学识之士的付出,最终是渴望每一个人的声音和努力的,这当是社会进步和意识觉醒的又一次实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2、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3、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4、 然而,转念又不得不发问:读书人多柔弱而内敛,何来“铁肩”一说?读书人多含蓄而善迂回,又何来“辣手”一说呢?

15、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6、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17、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18、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进士及第,通过自己努力,已官至兵部员外郎。但他不懂得趋炎附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因直言敢谏,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当时番汉杂居,“鲜有知诗书者”,杨继盛谪贬狄道后,首要兴学弘文,建起超然书院,据说此联即为书院所题,至今山麓之间,仍可见其墨迹石刻。

19、铁肩担道义是一句名言名句,出自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出宣传革命的精神。

20、捕邵飘萍。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予以逮捕。

21、据介绍,市文物局此前已两次收到邵飘萍后人捐赠的遗物与照片,共计95件。其中不乏珍贵的邵飘萍与夫人祝文秀的生活照,以及邵飘萍生前使用的怀表、烟嘴、毛笔等文物。

22、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23、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24、来到杨氏祠堂,远远就看见祠堂前面有多个石碑,其中一块上书“赤心报国”四个大字,笔势遒劲,尤其醒目。

25、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乡民崇敬他,把他安葬在河北容城县以东。明万历三年,又迁葬到河北定兴县东引村侧至今,立有墓碑,上题“明忠臣杨椒山之墓”。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自杨继盛写下绝命联,该联几经后人修改,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精神内核。

27、1913年8月10日,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逮捕邵飘萍。他后来自述“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还曾遭到过暗杀。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同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他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

28、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

29、 一千多年前,曾有一位读书人发出过这样的哀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承与复兴师道就是这位读书人的理想。正是“理想”使他拥抱了“信仰”,以“铁肩”对抗群怪聚骂,指目牵引,以辣手作《师说》反击了那些所谓的“伪读书人“。

30、“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31、十二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四十。

32、盲目顺从;相反地,面对着这个不断变革、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逆流而上的勇气和坚信内心正义的底气。我们可以在遇见不公正的事情时,勇于指正,勇于将真相公之于众;也可以在这个社会需要温暖的时候,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33、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4、“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不仅是钱穆先生对学生的劝勉,更是以铁肩和辣手为前体的民族精神应有的崭新姿态。每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可或缺,重行动而非夸夸其谈。“文章”应作为实干的反思与推扬,只有如此,肩才能扛起千钧之重,文章才成为文章,社会在这样的精神下稳步前行,直到“绝命联”再次演变出新的含义。

35、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这时他还兼任《申报》、《新闻报》的特约通讯员)。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他在1912年1月写的时评中即指出:

36、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37、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学制三年。三年里,邵飘萍读到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开了眼界,并被梁启超的文章所感染。他开始为上海的《申报》写地方通讯,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在此期间,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的影响,和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往来,秋瑾殉难前5天还给他这个青年学子写过一封信。

38、我们却并不平凡、并不普通。也许我们无法像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代戈,写下警醒后人的名言佳句,并因此名垂青史。但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他在面对任何社会问题时都有的“敢于正视、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勇气。

39、张先生著述很多,解放前著有《哲学大纲》(北平:中国大学出版1947年),后来著有《黑格尔哲学讲义》《西洋哲学史讲义》《韩非子研究》《教育哲学》等著作或讲稿,可惜都已散逸,没能保存下来。但是张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已经成为一代楷模,深受后辈敬仰!

40、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41、《北京晚报》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代表时,竟毫无隐晦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

42、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43、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三

44、张聿飞先生,山西省榆次人,先后做过小学教员、宣传干事、编辑、科员、讲师、日报主笔、副主编。“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作为志愿兵和救护人员参加了宋哲元将军指挥的二十九军喜峰口抗战,此战役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中国首次抗战大捷。

45、反观当下,有些青年打着“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幌子,实则是逃避现实。于是,从“丧系文化”的迅速风靡,到“躺平一族”的不断壮大;从“佛系青年”的层出不穷,到“人间不值得”的颓废之言,他们逃避责任,不敢直面现实,在不断堕落中丧失了激情,也麻木了自己,最终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试想,没有“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与担当,没有“辣手著文章”的深刻与犀利,青年一代如何能将盛世坚持下去,如何能让中国不断进步?

46、杨继盛行书《谪所寄王世贞诗札》纸本,镇江市博物馆收藏。

47、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

48、阅遍无数先贤古仁人,读书人的这份信仰,将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永远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意志上,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真英雄本色,真名士风流。

49、1904年,张聿飞先生生于山西省榆次县,出身农民家庭,家里兼营一些小生意。先生曾因家贫辍学,后来就读本县师范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以谋生。1924至1929年间,张先生就读山西省太原第一师范,从此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50、之所以和这一联产生诸多共鸣,许是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沦为平庸之辈,而欲求不得之果。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道义的时代,但也是个缺少梦想信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代。我们都曾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但现实降予的苦难,让我们无止境地迁就,而最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罗网。甘于平庸,无力向前,失去了承担道义的胸襟。然而义始终藏于内心深处,使人心中总有突破庸常的冲动与渴望。我们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发觉了一个敢于在逆境中奋进而峭然而立的灵魂。追忆曾经,舔舐伤疤带来的痛感,让这赤子之心更显珍贵。

51、题干中共出现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四个不同版本。四个版本的对联,共同强调的是“肩担道义”与“手著文章”。“担道义”意味着挑起弘扬道德与正义的重担。“著文章”意味着抒发己见。“担道义”是目标,“著文章”是方式,个体以“著文章”的方式实现承担民族、国家、社会“道义”的目标。

52、新中国成立后,张聿飞先生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先后任教于东北农学院(今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森林工业学校(今东北林业大学),1956年11月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今哈尔滨师范大学),讲授《黑格尔哲学》《西洋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逻辑学》等课程。张先生授课很少看稿,生动活泼,富有激情,时而像百战沙场的将军,慷慨激昂;时而像睿智的哲人,耐人回味。讲堂座无虚席,常有外系慕名前来听课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53、1920年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他办报既重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也依靠社会力量,办了好多种附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京报》的周围既有鲁迅、钱玄同、孙伏园、黎锦熙等大学者,也有张季鸾、焦菊隐等当时还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可谓人才济济。

54、杨继盛一生官职未过五品,却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义士”。从32岁中进士到38岁被陷害下狱,短暂仕途中他做了两件名垂千古、震动朝野的大事:一是谏阻开马市,二是冒死弹劾奸相严嵩。

55、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56、杨继盛死后12年(1567年),87岁的严嵩在举国唾骂声中死去。同时,皇帝颁诏抚恤直谏诸臣,杨继盛被追赠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予以祭葬,并任命其一子为官。

57、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杨继盛自书年谱称:祖籍口外小兴州(今河北省滦平县),先祖杨百源迁居保定府容城县,居城东北河照村。

58、1933年8月,张聿飞先生入北平中国大学哲学系学习。该校是孙中山1912年在北京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二任校长,彭允彝代校长。李大钊、李达、 杨秀峰、齐燕铭、张致祥等“红色教授”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如鲁迅、马寅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1949年3月,中国大学因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59、钱穆先生是顺了学生的意思的。而其联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双”与“只”的对举。道义和文章的层次先后一下子鲜明起来:须“双肩”来扛的道义自然是着重,而文章实为道义服务。随着文化教育的逐年普及,能“文章”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而若是文章中早已失去了当年杨员外冒死弹劾权官的那般勇气和风骨,留下的不过是徒然一地废纸;甚至将软弱和污浊传扬。首先文章的内容须合乎道义。然而即使篇篇中充斥的都是正义的呼号,却成为“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也未免落于空洞和贫乏。孔子有云:“有言者不必有德。”如培根这样的哲理大家,对权力名誉、世事万千似是清透,而自己却因深陷荣名泥淖而最终身败名裂。“双肩”和“只手”是对青年人提出的更加具体的要求:承担责任须尽全力,而不可仅仅重于“文章”。文章必在道义之下、在道义之中,合为时而作,合为心而发。

60、值得注意的是,题干设定的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考生选择并明确喜欢某一版本的理由,考生当审辨思考,在辨析异同之中说清喜欢某一联的缘由;二是阐述观点与态度,考生当通过比较与选择展示观点态度、挖掘现实意义、体现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61、他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正是这一篇篇文章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照亮了中国的前行方向。

62、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随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刻意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63、           三明二中高三(15)班赖世超

64、平庸真是个非常坦诚的词,它仿佛预示着一切皆无所求,与所谓成功的观念相左,却是大多数人在人生路上的真实写照。而杨联陞不啻揭示了新的解读:即使平庸,也有能够实现、而且值得追逐的义。当每株草都挺直了茎杆,肩负起沉重的稻穗,那么弥望之时那已不是匍匐的草坪,而是丰收的稻田了。

65、四个版本的对联出自不同人之手,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