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言及翻译
1、译文: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2、这是告诉人们适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则,不能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但要注意,此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隐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胀,不把持,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4、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的名言及翻译)。
6、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译文)言语无法表达“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1、《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13、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4、(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15、内欲者贪于进修,穷寻真理,自以为无所不知,总是找人争执、辩论,不虚心,不请教,以致烦恼而生。
1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8、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0、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21、(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2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2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6、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27、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2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9、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0、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矣。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1、(翻译):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3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3、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34、本,根本。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此言贵与贱、高与下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没有贱就没有贵,没有下就没有高。
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8、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9、(翻译):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40、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41、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4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3、译文: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44、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4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46、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47、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5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51、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警句吧,名言警句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老子名言名句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老子名言名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3、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54、(翻译):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55、(翻译):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56、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57、译文: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58、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5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62、“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63、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6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5、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6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67、译文:天久旱无雨,酒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成语“相濡以沫”源出于此。
6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69、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70、 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71、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72、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73、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7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7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7、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78、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也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到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想着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79、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0、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81、(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82、《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8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