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的意思
1、从全文来看,此表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有为之士。因此,不论此文是否出于诸葛亮之手,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后人品读。
2、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4、孔子是托古改制第一人。他所称道的尧、舜、禹、汤、文、武的道统是一种理想化的、孔子化的社会理想,简单理解孔子复古,无法解释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好古”的目的在于建立新文化,“复礼”的目的也在于建立新秩序。即使生命即将结束,也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孔子的感慨,使人感受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更能感受到“死而后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后者是儒家的精髓。
5、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毅的敬业精神。此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
6、而就外部天下大势来说,也有两个原因,对蜀汉来讲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这一发可能很勉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7、当然,除了百姓认同度以外,还有就是东吴在荆襄统治时间越长,除了人心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统治基础也会越牢固,也就越难攻取。所以要夺回荆襄,还要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同,要趁早。
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出处是: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死而后已的意思)。
9、因为蜀国国力弱小,调兵情况一向不容乐观,可以说每次出兵都是倾全国之力,与残酷的命运抗争。而且打持久战也不是蜀国能消耗得起的,但是魏国主帅司马懿却思路很清晰,一个字--拖。
10、要说这人心的变化,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一千年后的案例。
11、深情回望孔子,深情回望先秦诸子,深情回望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当然不在于复古,而在于文化的复兴,在于伦理和价值的重建和发展,在于开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动力源泉!
12、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13、 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14、延伸意义: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15、《论语心读》每日一章,点击上方 柳恩铭博士 同步分享!
16、译文: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17、当北宋初亡、南宋军队数度北伐时,北方的汉族百姓们往往都是站在南宋军队这一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宋国人,现在做了亡国奴,被金国人统治了。一旦南宋的军队来了,这些汉族百姓就会感觉是祖国的军队来解放自己了,著名诗人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而时过境迁,一百二十年后金国灭亡时,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场景。
18、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9、尽瘁,瘁,劳累过度之义,尽瘁,尽心尽力之义。
20、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天真,有点艺术加工,不太可能是刘备当时真实的想法。因为虽然东吴比曹魏弱,但即使荆襄尚在手中,蜀汉也没把握可以一举灭吴,更何况现在的局面?但是,台词中其实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是东征的一个机遇。
21、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为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23、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24、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吧,身一体还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故,年仅54岁。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故事如下:
26、成都武侯祠是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初与蜀国先主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
27、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28、《论语·容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9、上回我们说到,刘备东征,从蜀汉政权内部来讲,是必须抓住“刘备尚且健在、关公遇害未久”这个时机,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这两个条件中少了其中任意一个,内部再要把大家动员起来,就很难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师出有因”是非常重要的。
30、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31、《三国演义》:誓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