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
1、 不少地方官员都跟我过聊过一个话题,他们觉得越来越怕舆情,因为现在很多舆情越来越“无规律化”,一篇自媒体报道就能点燃一个爆炸式的舆情,一间之间形成病毒式的传播,迅速发酵,迅速升级,迅速敏感化,迅速不可控,官方既有回应系统根本来不及启动,舆情好像就决堤了。不是不想“及时回应”,根本就来不及啊。黄金24小时,黄金12小时,黄金8小时,黄金4小时,纸上谈兵,根本没有用。此次YI苗舆情就是如此,一夜之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蔓延成一片焦虑的汪洋。(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一词,是中国新闻学术界的发明。有记载说,最早是80年代初甘惜分老人提出来的。甘老深居不出,已十多年未见,未能当面聆教。
3、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4、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5、批评性报道不是洪水猛兽,批评少数涉嫌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与“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是不容混淆的两个概念。
6、38车粪水,全过滤筛查,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办案民警这段时间应该是天天加班,甚至都住在现场。
7、长期以来,始终有人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对立起来,一说舆论监督就等同于抹黑、污化和泼脏水,这种观念长期影响一些领导同志对公众和媒体监督的态度。
8、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我们期待,在多方努力下,舆论监督报道的阻力能够大大减小,推动各方面工作得到改善,切实助力社会发展在公平、法治、阳光的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9、 中国当下在公共管理中最缺的资源也许是“第三方资源”——即让谁去说公众才会相信。“第三方”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公信资源,也就是站在中间,利益无涉,切蛋糕的不分蛋糕,踢球的不当裁判员。如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身陷利益之中,老子儿子关系,上级下级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勾连,不是利益无涉的第三方,说话当然没法让人信。所以,舆情当前,很多地方常会陷入“谁说都没人信”的陷阱中,这个部门说,没人信,因为面子相连;那个部门说,没人信,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个相关方说,也不行,会包庇下级。无论谁说,公众都觉得不是客观中立的第三方,都有某种利益和权力关系。
10、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为民服务上。
11、回到对批评性报道的讨论,媒通社(ID:mts1000)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要让读者找到批评性报道在哪里,某些固有思维还有待转变:
12、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批评某地是“一个没有新闻的城市”,据说后来当地一个领导很不满地说: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新闻呢?我们只是没有负面新闻,而多是正面新闻。怎么可能呢?正和负是相对存在的,你能找到一张只有正面没有反面的纸吗?我说的“没有新闻”,当然不是指报纸上没有报道,而是指没有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没有新闻,权力和治理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态和官场生态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13、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转化为监督机关的监督,由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等等。
14、 前几天,山东要求省级新闻单位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要求媒体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竟然发文要求媒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这个听起来怪怪的要求,受到了一些网友的讥笑。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第一本能,就像猫捉老鼠、啄木鸟抓虫、老虎吃肉一样,不捉老鼠的猫,那还叫猫吗?那叫宠物猫。“媒体本能”竟还要发文去要求,这是对媒体的羞辱吗?当然不是。
15、《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更好为民服务上。
16、“《焦点访谈》诚征监督类选题线索,最好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不作为乱作为、严重违反八项规定或四风之类的选题,越生猛越好。有意请发1739508975@qq.com。谢谢!”
17、 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最大意义。否则,平常看起来“岁月静好”,突然在食品或药品安全上曝出一个大新闻,对公众的冲击将是爆炸式的。人们会怀疑平常的那些“好消息”是不是假的,即使问题并不严重,但缺乏舆论监督报道的日常铺垫,人们会把问题想象得严重得多。这种舆论黑箱下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本能的心理防卫,对“突发负面”的报复性反弹。
18、舆论监督所包含的是基于公民监督权的: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权利。“舆论监督”准确的说是一种社会活动,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舆论监督权”,其并非法律概念,也非法律明确加以规定的权利,它只是公民的法定“监督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9、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20、 前段时间上上下下反思了这两年盛行的吓尿体哭晕体,这些浮夸的文风不仅形成了舆论场上的膨胀,传播了浮躁、盲从和自大,更大的恶果是,造成了我们对自己、对他国的战略性误判。
21、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第一本能,就像猫捉老鼠、啄木鸟抓虫、老虎吃肉一样,不捉老鼠的猫,那还叫猫吗?那叫宠物猫。
22、 这家公司的问题,以及公众在网上的诉求,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日常舆论监督畅通,媒体对这种涉及重大民生的企业和领域的监督没有障碍,出一点问题就会被曝光,民众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新闻也不会是“爆炸性”的。一方面,日常的舆论监督会对企业形成约束,更重要的是,“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3、所以,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民众。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就是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在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只有民众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权利和批评建议的权力不受阻碍,才能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
24、文章指出,舆论监督能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
25、 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最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法官做出裁决。可现实是,我们的司法存在不少问题,有时候判决缺乏公信力,维权者常去寻求媒体报道的救济。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都是歌颂赞美,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
26、《焦点访谈》曾是一档让人拍手称快的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类节目,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于1994年4月1日首播。其敢于报道揭露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法,实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功能。并通过几年的摸索,在舆论监督的阵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三度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27、媒体做舆论监督,就像啄木鸟给树木“看病”,合理及时的“治疗”能让大树根强体壮,避免病症蔓延加深,“拖挡拒压”只会延误“病情”。只要媒体立场公正、方式合情合理、监督有理有据,就理应得到配合维护。
28、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闻监督就敏感,其实质是个别地方部门和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这些干部应该从根子上戒掉“舆论监督过敏症”,为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良好氛围,让舆论监督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29、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0、专业性。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
31、▲11月8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来信调查工作室与人民视频联合推出这款融媒体产品。
32、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33、微言大义栏目开始进入两会时间。您可以就自己了解、关心的两会话题、国计民生,以在“新京报评论”公号和“沸腾”公号文章下或后台留言的方式,提出你的两会“微提案”,我们将择优刊发,有稿费。
34、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监督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受限制少,监督面最广。
35、开放性。其他监督形式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也是其力量所在。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
36、再看报道反馈,各级各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充分肯定,涉及单位对报道中的问题认真对待,立即整改,引来中央媒体和省级兄弟媒体的“点赞”,赢得不少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称赞”,更赢得人民群众的“拍手叫好”。
37、然而,知与行之间,有时难免存在差距。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38、对于手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而言,接受监督应是全方位的。
39、舆论监督的载体多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话访谈、记者采访、实况报道、专家评论、公众留言等,这使得舆论监督的传播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可信度较高、社会反响强烈。与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4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42、 如果日常的舆论监督顺畅,人们一方面会觉得“负面无法遮掩”,对信息透明有信心,另一方面,日常的监督报道提高了公众的心理阈值,对问题会有一个稳定和理性的判断,不至于动辄被那些消费公众焦虑感的爆款网文带节奏,不至于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新闻”。
43、 很多人怀疑山东官方“求媒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诚意,说实话,我倒不怀疑,而觉得这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很多地方已经渐渐品尝到了舆论监督凋零的苦果和恶果。对“调查报道黄金时代”的集体怀旧,怀念调查记者之类文章的刷屏,是民间舆论场的反思;而像山东这样要求官媒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则是来自官方的反思。
44、最新!《浙江省机构改革方案》获批,系全国第9个
45、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最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法官做出裁决。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都是歌颂赞美,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
46、还有,舆论监督的凋零,也使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危机,很多新闻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人们只会进一步抛弃媒体,塔西陀陷阱进一步加深。
47、有的滥用权力,做了亏心事,见不得光,害怕面对舆论监督;有的没有有效行使权力,履职尽责不到位,怕曝光以后被追责问责;有的认为“聚光灯下不好办事”,担心舆论监督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48、纵观他们的说法,都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认识,把舆论(publicopinion)定义为“公众的意见”。公众的意见经过传播形成舆论,会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公共事务产生重大的影响。
49、刘秀当年饿了一夜的山西穷村,现在能吃饱吗?
50、经济。舆论监督的社会成本最为低廉,对于公众来说,其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利用新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等传播媒介发表意见,形成舆论监督。
51、有的没有有效行使权力,履职尽责不到位,怕曝光以后被追责问责;
52、如果您不愿我们以这种方式转载,敬请联系删除,谢谢理解!
53、原标题:《党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策略初探——基于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观察思考》
54、 整天活在这种文章中,越来越走向心灵的封闭,误判了别人,觉得别人都是纸糊的,害怕中国,动不动就跪。误判了自己,觉得自己是老大,能主宰世界了。――可真相并非如此,没有对真相的揭示,没有让人冷静的凉水,都是让人狂躁的鸡汤,真打起来,不知己知彼,怎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55、既不能把记者当成特权人员,也不能把记者当成特殊人员,像记者坚持客观真实一样,外界对记者这个职业也应保持客观真实的心态。
56、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57、 舆论监督凋零,理性的负责任的报道跟不上,而碎片化的网络表达又呈爆炸之势,自媒体太多,调查记者太少,事实报道跟不上,事实缺席下情绪爆炸。
58、明明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却被有的地方政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地方干部这种“舆论监督过敏症”需要脱脱敏,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
59、全网舆情实时监测:针对舆情主体发表的舆论,全网舆情监测平台识微商情可支持关键词以及定向监测两种方式,对全网舆论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随时随地掌握最新最近的舆论舆情动态。
60、整天被那些文章熏,眼中都是这厉害了那厉害了,美国人每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起码尿10多次,欧洲人动不动就为中国的成就震惊流泪,印度日本动不动就跪就晕。——眼中都是这些浮夸风式的放卫星,都是各种马屁精的表白,久而久之,正像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所言,忽悠了自己,忽悠了领导。――反正别人是忽悠不了的。整天熏在这些文章里,能理性吗?能冷静吗?能客观看待自己吗?如此扭曲了世界扭曲了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吗?
61、 当然,媒体要报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批评和监督,也有阳光、温暖、柔情和岁月静好,总之,要客观地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媒体公共性和公信力的塑造中,舆论监督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监督,没有批评,没有问题,媒体呈现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话说得有点儿极端,但现实是,当人们从媒体报道中读不到真实、真诚和真相时,对媒体说的所有话都会持一种保留态度,媒体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62、监督报道绝不是为了制造麻烦、放大矛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忙不添乱,才是党媒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初衷与目的。山东各媒体开展的包括“大众调查”“问政山东”“今日聚焦”等栏目,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热点。有不少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反映,媒体监督让一些工作开展起来更顺畅了,让干事创业更有劲头了。
63、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64、对于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正确面对,这也是为官从政的一个基本功。
65、不仅如此,加强舆论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有的地方政务公开栏上写着“爱护我请监督我,关心我请批评我”的标语,细细琢磨,话语浅显道理深刻。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的力量,发挥媒体的优势,能时常提醒领导干部规范用权,防止以权谋私,不正是一种爱护吗?
66、 舆论需要平衡,信息应该尽可能地充分,不能失真。假如舆论场上多是那种吓尿体、马屁体、自拍美颜体,没有正常舆论监督的平衡,没有批评报道,传播就会形成扭曲的哈哈镜效果,失去了通过媒体客观报道塑造理性价值观和健康世界观的框架功能。
67、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68、“唱赞歌易、讲问题难”。监督报道的难点在于人为设置的重重阻力,相当一部分监督对象仍然习惯于“闻功则喜、闻过则怒”,一听说媒体是来“监督”的,便想尽各种办法阻挠,装聋作哑,拒之门外,敬而远之。
69、舆论在这次事件中,天天都在随意猜想一个结果,以期带来点击率。
70、而就在本组报道推出不久,大众日报记者再次集中暗访,并刊发《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关键还要事办好》(8月17日)《不动产登记,离“一次办好、五日完成”还有多远》(8月31日)报道。先后揭露了相关部门不担当不作为、执行慢、效率低等现状,揪出了流程不合理、数据不共享、乱收费、奇葩证明等诸多导致群众和企业“多次跑”“事难办”的深层次问题。报道刊发后,文中所涉问题绝大多数得到了整改解决。
71、有1986年成美、童兵合写的《新闻理论简明教程》中有关于舆论监督的大段论述,还有是孙旭培的硕士论文《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中也说了这个概念,现在可以见到的是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新闻自由论集》中收入的此文,其实更早发表于1986年出版的《新闻法通讯》。
72、暗访:网红主播如何炼成?有的整容后收入1万保底
73、售价翻百倍,回扣达90%,低价游到底有多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