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名言
1、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2、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3、出自《日知录·卷十九》。(译文)文章因为少而繁荣,因为多而衰落。
4、《日知录·正始》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译文:"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5、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6、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
7、(16)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亭林文集》卷
8、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0、(20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
12、在《与人书三》里面,他说:“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里的“文”,泛指一切著述,而不只是通常所说的诗歌或文章。顾炎武特别欣赏白居易,尤其喜欢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态度。这可是我读大学时背得很熟的批评术语,因当时作为通用教材的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这两句话评价极高。这种文学观念,八十年代后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到了九十年代,古典文学界的专家们,也对白居易把诗歌的功能理解得如此狭隘,表示某种程度的质疑。但是,这一文学观,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却是占主流地位的。至于清初的顾炎武,为什么如此立论,以及由此带出来的几个理论问题,在这里,我想稍作介绍。
13、一般认为,清代考据学的鼻祖是顾炎武。但是,后人很难有顾炎武那种生气淋漓的气象。其原因有二:一是后来者大多没有田野考察风餐露宿的经历,而只是在书屋里面做研究;二是后人一般没有像顾炎武那样强烈的欲望和痛苦。比如,乾嘉学者所做的专精研究,确实是沿着顾炎武的路子走下来的,但缺少压在纸背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压在纸背的欲望和痛苦,顾炎武的这类著述文章,与后人相比,可能显得粗疏,但大气。这是一种只有在乱世之中、在天崩地裂之际,才能形成的情怀和学问。这就难怪,像顾炎武这样有才华、有节操、有胆识、有心计的学者,真的很难模仿。
14、(注释)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夏,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单车:指独自。
15、话离情未已,烟水万重山。(送胡真师还西山)
16、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日“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爱、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将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感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7、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18、我们的影子自身和我们的影响能够落到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安·汉密尔顿
19、在寒冷的年末松柏也未凋落,风雨交加,天气昏暗的时候,鸡也照常鸣叫。
20、日光是首屈一指的画师,在他的色彩浓艳的笔下,再丑陋的东西也会变得媚态百生。——爱默生
21、没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没有动力的船,只能随波逐流。
22、(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3、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24、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张牙舞爪、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25、“博学于文”要与“家国天下”之事相联系,不仅仅限于文献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
26、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
27、提倡“利国富民”,希望能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境遇,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
28、尽日沈香烟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29、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朝顾炎武的名言,起于宋的“程朱理学”,到了明末在社会影响非常大,也叫“宋明理学”。基本思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还夹带不了不少私货“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的思想越来越禁锢。所以明清没有思想家,中国进入了浑浑噩噩的500年最黑暗的残酷专制集权统治时期。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事情东晋人,魏晋时期没有“程朱理学”,社会风气开放,思想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31、⑧《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五十二册第八五○~八五一页。台湾联经出版社。
32、夜久笙箫吹彻,更深星斗还稀。醉拈裙带写新诗。锁窗风露,烛灺月明时。水调悠扬声美,幽情彼此心知。古香烟断彩云归。满倾蕉叶,齐唱传花枝。
33、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地方分权思想。
34、 顾炎武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试图复兴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并把经学引导到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来。他的学说上矫宋明理学之流弊,下开清人朴学之先声,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乾嘉时考证之学蔚为大国,学者沿流溯源,多以顾炎武为清代经学之祖。故《四库提要》称:“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①
35、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6、(13)陶清:《拨乱反正回归原典——顾炎武的学术思想改造纲领》,《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7、清末民初,最推崇顾炎武的章太炎讲了一句话,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顾文特色。他说,写文章最好出于名家,而不要出于纵横家。名家讲逻辑,步步为营,没有花把式;而纵横家才气横溢,中间有很多本该直接面对的关卡,竟用瞒天过海的手法,一跃而过。他认为,这不是写文章的好办法。章氏甚至主张,“以疏证之法,施于一切文辞”。以注疏考证这样的笔法来写一切文章,方能做到一笔也不苟简,这自然是把事情推到极端的说法。文人多少总有点才气,写文章自然喜欢摇曳,章太炎主张将这些做作的东西去掉,有新意,汰华辞,并且不枝不蔓,这才可能呈现理想的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