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代表作(文案精选7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31 08:43:37 浏览59

孟德斯鸠代表作

1、 懂得自爱,从不自夸,对听者心存敬畏,既不贬低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自尊,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2、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3、汉谟拉比希望每一个人通过这部法典,知道什么是他的权力,希望每一个人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4、在社会诞生之时,是共和国的首领们缔造了共和国的制度,而后来则是共和国的制度塑造了共和国的首领。

5、那么,基于我们刚分析过的这些文章,关于孟德斯鸠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们能够得出何种结论呢?无疑,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到1725年他写作《论政治》为止,他还没有选择把偶然性或必然性当作历史的主要推动力。他当时愿意认为这两种可能性都有某种效果,这取决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另外,到1731年至1733年期间,也就是写作《关于某些君主的秉性及其生平事件的思考》期间,他强调的重心已经开始从《论政治》部分段落中的决定论,转向了政治领袖不可预期的行为。因而,在《论罗马人之伟大及其衰亡的原因》(1734)之前,孟德斯鸠并没有以教条式的决定论者的面貌示人。他曾很不严肃地对待决定论,但肯定没有发现一个需要清晰阐发的、与其他所有的历史解释理论相对抗的体系(système)。

6、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位君主在战场上被杀死,这是偶然的结果;但是,查理十二的军事行动却使得他的死亡不可避免。(页519)

7、荷马。荷马,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孟德斯鸠代表作)。

8、凯撒和庞培倘若如同加图那样想,其他人就会像凯撒和庞培那样野心勃勃;那么,注定要把共和国推向悬崖的就会是另一只手。

9、美少女战士的宣言是“代表月亮消灭你”,汉谟拉比法典的宣言是“我,汉谟拉比,代表太阳为你们主持正义”。石柱上端雕刻着两个形象,一个坐着,一个站着。哪个是汉谟拉比?

10、休谟、伏尔泰和吉本这些哲学式史家对区分“反复无常”和“联系”的关注——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关注——多么重要,但就深入探究决定论趋势在决定历史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而言,他们三人都无法与孟德斯鸠比肩。事实上,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GeorgyValentinovichPlekhanov,1857-1918)在其长文《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1898)中指出,孟德斯鸠认为,历史的流动远非屈从于个人不可预期的意志和突发奇想,而是有它自身的逻辑。用普列汉诺夫的话说,孟德斯鸠意识到,尽管“领袖的个人品质决定着历史事件的个别特征”,尽管“偶然性的因素……总是在这些事件的原因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但这些事件的“趋势说到底是由所谓的普遍原因(generalcauses)所决定的”。

11、被帅气又多金又有才华的孟德斯鸠迷住了吗???

12、 邪恶的念头是从来不公开进攻的,它总是想方设法突然袭击,戴着假面具,甚至还往往披着道德的外衣。

13、“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14、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15、以为世上有一种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断转型的人间权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种人间权力从来没有,今后也绝不会有。权力在大也有边界。当大领主在君士坦丁开征新税时,群情激奋使他发现了以往未能看到的界限。

16、孟德斯鸠用来表明偶然事件在决定历史发展的作用的第二个例子,是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的生平。路易十一统治期间的重大偶然事件是,在其不妥协的封臣(intransigentvassal)大胆查理(CharlestheBold)在1476年遇害后,他没能获得勃艮第的继承权。孟德斯鸠把这件事称为“无可挽回的失策”(页114)。孟德斯鸠无疑指的是,路易十一原本可以达成协议,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查理八世和大胆查理的唯一继承人即勃艮第的玛丽(MaryofBurgundy)联姻。这一联姻本来会把勃艮第的属地尼德兰划入法国版图。

17、既然孟德斯鸠认定“社会不可能没有政府而存在”,他就首先需要探讨政府的性质与类型。虽然政体分类早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基本完成,但是孟德斯鸠的分法略有不同。他受后人公认的一个“创新”是将政体分为三类:共和的、君主的、专制的。“在共和政体,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或人民中的部分拥有主权;在君主政体,只有一个人统治,但是依据确定的法律;在专制政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能力统治一切,既没有法律、也没有规则。”共和政体又分两类:民主的或贵族的。在民主国家,人民通过代表其意志的表决而成为“君主”,因而在民主国家,关于选举权利的法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选举,人民任命治国有方的官员,尽管他们自己未必有治国能力:“就和绝大多数公民有足够能力选举,却没有足够能力作为候选人,人民有足够能力让别人对治国承担责任,却未必适合亲自治国。”

18、吉本并没有忽视,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偶然事件与先定的必然性(predeterminednecessity)相比的相对分量这个问题。他在《论文艺研究》(Essaisurl’étudedelaliterature,1761)中作出如下结论:人们错误地过于看重“机运肆无忌惮的反复无常”,或者过于看重“体系、规则性和联系”,就好像“人类大体上在实践中和在思索中都一样系统条理”,就好像我们能够合理地“在我们的种种激情中发现艺术,在我们的种种癖好中发现政策(policy),在我们的种种反复无常中发现掩饰”(Gibbon,前揭,页111)。由于吸取了孟德斯鸠的罗马史著作和《论法的精神》(Espritdeslois)的方法论,故而吉本认为,如果要避免过于看重“反复无常”或“联系”,所需要的就是孟德斯鸠的方法所代表的“关于一般的和确定的原因(generalanddeterminatecauses)的研究”(同上,页112-13)。

19、孟德斯鸠如此钦佩欣赏克伦威尔,所以,他认为拿克伦威尔和凯撒相媲美才算合理:

20、“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21、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22、智者为人,必有三者兼备:头脑、才能、心肠。

23、1707年,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709年,第一次在巴黎游历。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庭长(孟德斯鸠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24、○ 海外新书预告|《1789年前的法国:一个极权政体的解体》

25、实际上,伏尔泰强调了不可预知的人类行动在决定历史发展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他常常认为偶然事件导致了最重大的结果,甚至走得更远,认为乌得勒支条约(TreatyofUtrecht,1713)是由于马尔伯勒公爵夫人(DuchessofMarlborough)把一杯水洒在了马尚夫人(Mrs.Masham)身上而酿成的结果,当时马尚夫人和(安妮)女王在一起,这不仅使公爵夫人蒙羞,还导致辉格党丧失权力,因此,托利党向法国求和。

26、  400多年过去了,历史证明了米歇尔.德.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

27、在哲学上,谢林把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转变为客观唯心论,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28、他明确地将自己哲学的目的定位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美境界。

29、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30、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顶峰。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有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之父的乔叟,代表作品有《悼念公爵夫人》, 寓言叙事诗《众鸟之会》 ,爱情故事长诗《特罗勒斯与克丽西达》。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弗朗西斯·培根。而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时期的成就是诗歌与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更是欧洲人文主义标杆式的人物,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尤其以哈姆雷特最为出名。

31、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霍布斯对于“和平与安全”有着更为敏感的感受和更为迫切的渴望。

32、我们从青少年的文化常识、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带领孩子进行主题阅读、建筑古迹和博物馆的现场考察以及生动的动手实践活动。指导孩子对美国的历史、政治与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考察报告,了解美国东部地区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33、联邦国家的两院制(美国式)设参议院和众议院。在美国,参议院议员以州为单位选出,为了防止人数较少的州利益受损,各州不论人口多少均在参议院中占有两个席位,美国现有50个州,参议院里就有100个议员。众议院中各州的席位数量以人口为基准,但至少都会有一个议员,目前美国众议院里有投票权的议员共有435名。两院各有一些对方没有的权力。

34、 神往往不具有完美无缺的品质,因为这样反而会使他变得不完美;为他设限的从来只是他自己,因为他本身就是他的必要性。

35、两篇文章都没有明确地意在探讨历史原因(historicalcausation)本身,尽管如此,这两篇论文都包含着一些关于历史变化之本质的重要哲学陈述。如果我们想发现,孟德斯鸠在其罗马史著作中的决定论的根基是否在更早的时候就可辨识出来,而且他是否将这一决定论理论用在除了罗马之外的其他历史背景中,那么,两篇论文就值得我们来分析。

36、他理想中的立法机构类似于英国式的两院制,有两个独立的议院,一个由上层阶级组成,一个由平民组成。这个制度起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当时罗马有着全是贵族产生的元老院(类似于上议院)和全体罗马男性公民产生的平民大会(类似于下议院),两者相互制衡。不过到了如今英国的两院制,上议院的权力已经非常小,近乎象征式,被称为“跛脚的两院制”。

37、罗吉尔·培根可以说是旧时代最后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也是新时代最早的一位科学思想家。

38、伏尔泰不太喜欢孟德斯鸠,不过他依然称《论法的精神》是一部“理性与自由的法典”;这部著作被法国大革命中温和派的领袖们视为一部“圣经”;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从中汲取了三权分立的理论,也接受了将内阁成员放置于国会之外的办法,在这些宪法起草者的个人作品里,随处可见对孟德斯鸠作品的引用。

39、自然法的理念意味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与之相对的是人定法(或者叫意定法)的“人赋人权”。自然法的教义是后来英国大宪章、法国的权力法案和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的基础。 

40、“我每天早晨醒来,阳光明朗,我散步,写作。”他说。

41、孟德斯鸠既没有保留波舒哀(Bossuet)对神意(Divineprovidence)的目的论式的强调,也不像其同时代的许多智识人那样,通过目的论式地强调基于科学进展的持续不断的进步,来设想取代神意。在努力“将历史从终极因(finalcauses)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把历史带回到真实的经验性原因”的运动当中,孟德斯鸠是其中的一份子(Cassirer,前揭,页220)。尽管孟德斯鸠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但他并没有和那帮人坚持同样的论调:因为自然越来越屈从于人类的控制而预言着无限进步。他或许会认为,与他同世纪的杜尔哥(1727-1781)和孔多塞的进步论观点,或者下个世纪的圣西门(1760-1825)和孔德(1798-1857)的进步论观点,其实只是一种主观而又不确定的说法(gloss)。

42、孟德斯鸠在《思考》中关于菲利普二世的叙述,与他在《论政治》中的相关论述完全一致。他强调了菲利普二世的个人缺陷,而没有强调预示着成功的历史的决定论趋势。孟德斯鸠在此指出,菲利普二世主要的缺陷在于他不知变通。那些本可能和本应该会影响其想法的特定环境都从没有发挥影响。其结果是,他从来都无法走一条中庸节制的道路。他错误地以相同的思维方式(mind-set)处理完全不同的事情。他也从来都不知道如何根据特定情况的需要来恰当行事。他只是看起来在政治上精明,实际上却“无法正确判断事物”。此外,他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也缺乏条理。孟德斯鸠写道,

43、雕像也反映出当时两河平原涌动的新思潮:一种对人生昙花一现、即使贵为天子也难逃死亡结局的悲观思考。这尊头像的面部细节能刻画出人物的年龄、性格和情感状态,而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雕像则完全不同——身处正式礼仪活动中国王静止、毫无人格特征,法典上方的雕像显然是为远观而设计的。

44、谢林——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45、罗马法起源于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十二铜表法。此前的古罗马法律一直是将风俗习惯规定下来的“习惯法”,和汉谟拉比法典相似,没有新制法律,没有立法程序和机构。

46、在很多场合,纠纷的裁决和惩罚方式是武力。比如爱斯基摩人那样并不致命的拳击比赛和欧洲比到死的决斗——直到近代之前,身在其中的人们都相信这种方式是十分公正的。在通过武力进行了裁决的同时,被判罪的一方也往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明不承认打断了你的腿,强哥说你们俩决斗吧,谁赢了谁就有理。

47、随着新状况的层出不穷,偿付时也会出现价目表里没说清的情况,会引起纠纷,需要裁决。这就进入了法律的第三阶段,由酋长、长老组成法庭对犯罪者和受害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决。也有些纠纷没有闹到法庭,由人们自愿和解或是接受调解。如果受害方认为判决不公,他们通常也会寻求私下报复。在公元3-5世纪,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普遍就是这样解决司法问题的。

48、 ●何兆武|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49、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论辩法即辩证法的创始人。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

50、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思想武器。

51、我们观察局部只是为了对整体做出判断;我们考察一切原因,是为了看清一切结果。

52、公元前5世纪,在平民(plebians)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法律,刻在罗马广场的十二只青铜表(也就是青铜板)上,每一个表上是一种法律,因此被称为十二铜表法(TwelveTables),可惜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的战火中全部被毁。

53、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论点:与其说人类驯化了小麦,还不如说小麦驯化了人类。更有趣的是,定居下来的人类反而比狩猎采集的时候过得更差,他们的工作时间更长(要除草收割),还面临粮食歉收的危险。

54、根据布卢姆菲特(J.H.Brumfitt)的睿见,“一旦他找到一个值得钦佩的英雄,他就倾向于将一切都归于这个英雄的种种行为。”当然,我们可以详细说明这一点,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伏尔泰对待瑞典的查理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法国的路易十四的态度。

55、 启迪人民并非无关紧要。官吏的成见始于民族的成见。在蒙昧时代,干尽了坏事也毫无疑惧。在开明时代,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依然战战兢兢。

56、在这次出国游历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旅行当属英国之行。1729年11月,孟德斯鸠抵达英国首都伦敦。此时英国是一个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是孟德斯鸠多年心弛神往的国度,他到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英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英国,孟德斯鸠结识了不少政界中的活跃人物,参观英国议会,两次出席聆听英国下院的辩论,并对之作了准确无误的记录。孟德斯鸠还大量阅读各种报刊,他经常翻阅的《手艺人》杂志,主要登载政论文章,探讨和论述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问题。在英国期间,孟德斯鸠与共济会也有一些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性秘密互助会社的成员(回到法国,他继续热心参加这一团体的活动,直到后来迫于政治压力才退出)。1731年4月,在英国生活了近一年半的孟德斯鸠,离开了这个“文明的国度”,回到法国,结束了历时三年的国外游历考察。

57、   “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58、“法”的精神、政体理论、分权制衡与政治自由理论。

59、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60、要么取决于太过遥远的原因,于是,看起来,它们无法比其他许多原因更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要么取决于某种被一个重大原因隐藏起来的次要影响(aminoreffect),这个重大原因会产生其他巨大而迅速可见的种种影响,同时又遮蔽了次要的影响,直到这个次要影响爆发出来,有时,可能在三个世纪之后才爆发出来。

61、因此,孟德斯鸠显然重要地促进了那种运动——它试图让历史不仅仅是“某种不可解释的象形文字”之类的东西。他意识到超越纯粹编年史记载的需要,开始追问原因,而不仅仅追问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人们开始追问这个问题时,历史研究才开始走向成熟。

62、从汉谟拉比到查士丁尼,从孟德斯鸠到拿破仑,这是我们在卢浮宫里的难忘一课。◎

63、自然法并非来自司法实践,而是来自法律哲学。自然法(naturallaw)创立了“正义”的概念,出自古希腊斯多葛主义,意思是正义高于各种人定法和政治实体。

64、汉谟拉比之所以要制定这部法典,目的在于使强不能凌弱,在于保护孤儿寡妇,任何受压迫的,都可到正义之王的面前来申诉。

65、孟德斯鸠谈论了路易十五摄政期间的法国,试图以此表明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基调能够起到的决定论所具有的支配力。孟德斯鸠声称,尽管那一时期发生的那些事件的性质不同寻常,但当时的一般“基调”就是那样,所以,即便那些掌权者完全不同,即便掌权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那些事件的总体进程也不会受到影响:

66、对于理解孟德斯鸠关于决定论趋势——这些趋势先使罗马臻于伟大而后开始衰落——的观念同样重要的,是他就罗马的领土大小对其历史兴衰的影响所作出的结论。在这些结论当中,孟德斯鸠展现了对某种政治社会学的兴趣,这种政治社会学强调领土的大小,而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严肃的学术探讨的主题。孟德斯鸠认为,领土的大小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居住在这个国家的人的心态,这反过来影响着适合于特定领土范围的政制形态,以使之适应既定的领土范围。

67、十八世纪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应当哲学式地(enphilosophe)写作历史,也就是说,历史写作应当超越那种对杂乱无章的事实进行无意义编年的写作类型,它既应当服务于说教性的目的,以证明现时代的优越之处,又应当服务于解释性的目的,以找出潜藏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各种原因。人们认为,解释而非仅仅描述历史事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人认为,历史写作需要一个具有哲学兴趣的心灵。吉本评论道,“如果哲人不总是历史学家,至少可以希求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哲人。”伏尔泰论道,“无论我们时代的学究们说什么,历史都必须由哲人来写。”对休谟而言,历史和哲学不可分离,因为发现进而检验那些关于人性的始终如一的原则(uniformprinciples)需要历史和哲学,这些原则曾那般困扰十八世纪的心灵。

68、在这里的讨论中,休谟并没有触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发现的原因,一旦它们初现端倪,是否就会产生一个先定的因果链条呢?然而,当时的其他哲学式史家确实提出过这个根本问题。譬如,伏尔泰有时写道,历史似乎被源于普遍原因(generalcauses)的必然之流所推动。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中写道,那种通常被视作“命运之手笔”的事情,“说到底不是其他,而是宇宙中所有事件的必然联系。”

69、司各脱意识到了理性对信仰的威胁,并力图通过放弃理性对信仰的证明,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但这种作法,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了条件。

70、原初,孟德斯鸠是把《思考》看作一部篇幅更长的未竟之作的一部分,这部著作题为《君主》(LePrince)或《众君主》(LesPrinces)。这部篇幅更长的著作有一则残篇收录在《随思录》里,这则残篇表明,同《论政治》一样,这部著作整体的关键在于,政治需要道德,尤其是君主需要道德。孟德斯鸠在这则残篇中如是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