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
1、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
2、师:(打开题目)来猜猜!猜对有奖!要说理由。
3、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
4、在这个故事中,子路同学成功收获了“第二滴血”,恭喜恭喜,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段故事有着一个极其崇高的主题:“天之未丧斯文”。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连妖精都愿意帮你,即便死在你面前也是以海鲜的形状。
5、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6、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7、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8、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9、“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10、他的问题是什么?——你相信这本书所说的是事实吗?你觉得孔子是伟人吗?
11、 麒麟死了,孔子认为,麒麟为灵兽,虽然出现,但是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他自己的生命也要到头了。此时极大地打击了孔子,也打击了他对恢复太平盛世的信心,他说:“吾道穷矣”,《春秋》就此绝笔。
12、这位不速之客不理问话,兀自嗷嗷乱叫,一看就不是善茬。子路能惯着他吗?立马与之搏斗,奈何斗他不过。孔夫子作为教练,在旁边观察出破绽,临场指挥子路攻其弱点,最终将来人扑倒在地。原来并不是人,而是一条大鳀鱼,长九尺余。怪不得戴着大高帽子呢!
13、孔子的落后面主要是他还带有奴隶社会中的等级思想,甚而是氏族社会中所遗留的血统观念、狭隘地域观念,这就是表现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正名,讲礼,讲君子、小人,讲天,讲命,讲内诸夏而外夷狄(对吴、楚就加以敌视),等等。这里很多东西是陈腐的,孔子在讲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特别流露出留恋一些旧事物的感情。
14、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在于,你几乎无法反驳:历史记载,老子出函谷关,进入西域,不知所踪。几百年之后,一门崭新的宗教从西域传入中土。
15、看官,你道是何故事?原来,孔夫子与子路,恰如唐玄宗与孙悟空,路途辗转,亏得一个勇悍徒弟形影相随、鞍马效劳,保护师傅周全。这一日,孔子行于山中,让子路找水,子路奉命来到水边,不料遇到一头猛虎。老虎没料到,子路比它更猛。一番激战后,子路不但战胜了老虎,还把尾巴揪了下来,并当成纪念品揣到了怀里。
16、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17、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18、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19、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86
20、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21、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22、生:编写《春秋》、孔子绝粮、勾留在楚国边境……(回答精彩)
23、 孔子和麒麟有着不解之缘,他与麒麟的相遇贯穿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
2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5、可是读者中也许有人要追问我究竟对于孔子是怎样的看法。我在这里,也就把我极不成熟的看法谈一下。谈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有,还是诚恳地向读者讨教!
26、 13949811012孙老师
27、孔子的教育方式,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因材施教”,也就是说,他会根据弟子的个性调整教学方式。面对子路的提问,他的话很委婉,但子路肯定能够听懂:他不会带子路,因为子路的个性有缺陷,崇尚硬刚猛怼,缺少对这个可怕世界的敬畏。前一句说缺点,后一句指方向,煞费苦心,让人肃然起敬。有趣的是,在《猛男子心碎歧视链,孔夫子嘴炮训逆徒》这个杜撰的故事里,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也与历史上的孔子保持了高度一致:他为什么反复用“歧视链”开导子路?因为子路吃这套啊!
28、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29、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30、在被《冲波传》收入之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故事应该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不少年头。从传播学上看,这种改造无疑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得力于孔夫子的巨大号召力,从魏晋六朝到今天,从内地到西部高原,从中国到日本,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跨度里,这个故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1、更致命的是,这句指向子路是“低端人士”的断语,并不是吃瓜群众的碎碎念,而是来自当时最伟大的智者孔夫子。智者既然不可能出错,也就是说,子路是低端人士这事儿,绝对板上钉钉,一点卖萌耍赖、强颜欢笑、来回找补的余地都没有。
32、(1)( )的孔子(苦难、温和、好学、勤奋、豁达、智慧、坚定、包容、活泼……)
33、从理论上来看,它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典型应用,蜜是胡萝卜,烟是大棒,威逼利诱之下,不怕可怜的蚂蚁不为人所用。
34、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35、《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36、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3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8、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39、这两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生僻词汇,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问。它在提醒我,作为一个读者,在看传记时,应该有怎么样的立场。
40、我们问什么问题呢?——孔子的父母是谁?孔子的伟大在哪里?他为什么会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
41、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42、《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3、——胸怀宽广,抱负远大,乐在其中,是孔子的生活哲学。
44、从讲述上看,作者也有着高超的叙事技巧:蚂蚁和蜜的关系常人都能理解,最关键的是丝,仓促之间上哪找丝去?别忘了,这个主意是采桑女出的。也就是说,作者在揭示答案之前,其实早已给出了推理线索。有没有点“本格推理”的味道?
45、那么,作为后世诸多故事的鼻祖,魏晋时期“孔子与九曲珠”的故事是原创的吗?
46、如果说第一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够“怪力乱神”,那么第二个故事则没有这种问题,因为故事里出现了实打实的“妖精”。咱们给这个故事照例取个回目,可以叫《夫子断粮饥渴难耐,子路烹妖养生大补》。
47、(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48、从回目可以看出来,这次子路仍然是C位角色。
49、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50、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回答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孔子告诉他,这是因为这两人的性格不同。子路一贯好强,所以要抑制他一下;而冉有一向胆小怕事,所以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闯闯。(《论语,先进》
51、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孔子的著名故事:孔子使子路问津问津遗迹今尤在,
52、看明白没有?儒、释、道三家里,其实道教才是最厉害的那个。你看它无论是对儒教的打击,还是对佛教的打击,都取得了“连对方都承认了”的完美效果。这种成果的取得,跟道家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
53、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54、孔夫子终于说出了那个扎心的答案:下士杀虎捉虎尾。这正是子路打虎的方式。子路的心情非常失落,我们绝对能够理解。因为按照一般人的心理,不高端甚至连中端标准都达不到,其实我们都能接受,但我们往往很难接受“低端”。
55、在充分了解儒、释、道残酷斗争的背景之后,我们再回到孔夫子“蚁穿九曲明珠”的故事,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感觉?
56、好一个琪曰,好一个赵曰,假以时日,必将其君子之道达巅峰。
57、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58、(2)跟着孔子学( )(做人、做事、做学问……)
59、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60、首先,根据百度百科,鳀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也就是说,孔子能够遇到鳀鱼精,并不是纯粹的误打误撞,而是有着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大家知道,孔子是山东人,离海并不远,或许小说作者在编故事时,早就考虑好了这微妙的羁绊。
61、首先,“老子化胡”得到了历史书的承认,并且越写细节越多,越写越像那么回事儿:“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画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这细节就问你怕不怕?
62、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始终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始终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始终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最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但始终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63、而且,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过渡性以及他的政治地位(他不仅当过高级官吏,而且一生主要活动除了教育事业外也是奔走做官,就是教育事业也主要是训练弟子们做官的)的关系,他的思想有许多不彻底、不明朗、对上妥协、对劳动生产和劳动人民轻视的地方。这些地方集中地表现的就是他所谓的“中庸”之道。这是他的软弱处。
64、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