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文案精选55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29 07:51:08 浏览59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2、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3、人就是自由。在萨特看来,由于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给予我们。最后导致我们孑然孤立,没有任何可依赖的东西。因此“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因为人并不会创造自己,他被抛入这个世界,然后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如庞其所言:“人就是人的未来”,人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但现在,人是被舍弃的。进一步地,人只有在体现自己时,他才存在,因此可以说,一个人只是一连串行动的总和而已,除此之外就空无所有。因此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没有所谓“潜能”,只能从人的行为中判断价值。在生命中,一个人创造他自己,描绘自己的画像,除了这画像之外就别无所有。

4、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5、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6、没有什么证据,表示出我是亚伯拉罕,但每时每刻,我仍然被迫去扮演这些作为范例的行为。每一件发生于每一个人的事,就好象整个人类用眼睛注视着他的行为,并且为他的行为所引导。因此每一个人应当问他自己:“我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的行动足以引导全人类吗?”如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他就在掩饰他的焦虑。很明显地,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焦虑不是那导致无为主义或懈怠的。这是一种为每个负有责任的人所熟知的单纯的焦虑。例如,当一个军事长官负起攻击的责任,而派一批相当数目的人去冒死时,那是他选择这样做的,并且是他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无疑的,他是在上级的命令下这样做的,但是这命令极为泛泛,必须他来加以解释。而就在这解释上,决定了十人、十四人或二十个人的生命。因此当他在做决定时,他不得不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是所有做领导的人都知道的。那并不阻碍他们的行动,反之,那正是构成他们行动的主要条件。因为这行动表示他们面对着许多种可能,而当他们选择其一时,他们就由此而知道它是有价值的。存在主义者描写的就是这种焦虑,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存在主义所说的焦虑,乃是用一种对于为它所涉及者的直接责任去解释的。它不是一块将我们和行动分隔的幕布,它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

7、《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再生重生的旅程。

8、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字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

9、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10、  最后,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自由只为自由所限,也就是说,自由不受他物掣肘,自由或一个个体的自由只为自己的自由本性所限。这又恰恰证明,自由是绝对至上的。

11、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指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究,本身不包含文学的内容,是关于存在问题的纯粹思考本身,而存在主义文学则是指通过文学手段(比如小说)间接地阐述存在主义或者说以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或问题为指导思想来创作的文学。

12、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3、1 存在先于本质 |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14、正因如此,身体哲学也是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现代身体哲学的开创者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解释为人的冲动、个体性、身体性;尼采同样将“身体”引入哲学来解读康德的“物自体”。对叔本华而言,没有身体的感受,我们无法拥有对事物的观念,例如对“月亮”的观看。同样,萨特也指出“身体”是在实际生活中与选择相关的活动,他将哲学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并表明二者息息相关。

15、萨特认为主观性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残酷的战争、丑恶的罪行这些种种都是造成人类冲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荒谬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是极其痛苦的,如此的世界反映出来的现象和表象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失望与苦闷,而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交加的旅行。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

16、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7、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18、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19、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20、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21、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22、无神论存在主义——我也是其代表人之一——则比较能自圆其说;它宣称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至少总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

23、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去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既然人是这样超越自己的,而且只在超越自己这方面掌握客体,他本身就是他的超越的中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这种构成人的超越性(不是如上帝是超越的那样理解,而是作为超越自己理解)和主观性(指人不是关闭在自身以内而是永远处在人的宇宙里)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叫做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24、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25、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从只有人的瞬间意识可以被把握的绝对起始上,只靠这样的意识现象关系,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样的哲学,一套面对活着没有活着这件事以外的任何其它保障条件的哲学,一套勇敢拿掉各式幻觉拐杖,单只凭着人自己的意识与意义站起来的哲学。

26、Maythewindbealwaysatyourback.

27、对于我们最基本的攻击,当然是说我们过份强调了人生的罪恶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她神经过敏地说了一句粗俗的话,就自我解嘲地叫道:“我想我要变成一个存在主义者了。”由此可以看出,丑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同义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我们是“自然主义的”,假使我们是的话,这倒奇怪了,因为今天我们却比名符其实的自然主义者更使他们感到震惊和畏惧。那些可以安然读完一本像左拉的《大地》那样的小说的人,却无法忍受存在主义者的小说。那些诉诸于大众智慧的人——那是一种悲哀的智慧——发现我们的更为悲哀。然而,又有什么话比说“仁爱始于家庭”或者“升擢歹徒,他会反咬;将他击倒,他则崇拜”更会使人感到嗒然若丧呢?我们都很熟悉许多可以这样引用的老话,它们的意义大抵相同——你不可反抗现存努力,你不可违反权威,你不可逾越本分,干涉他人。或者说,任何不依从一些传统的行为都只是浪漫主义;或者说不根据过去经验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由于经验显示出人总是不变地倾向于罪恶,所以必须有严厉的规则来约束,否则我们就要陷入无政府状态了。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咀嚼着这些丧气的老话,每当他们听到一些讨厌的行为时,就会说:“多么像人性呀!”——就是这些重弹写实主义老调的人,在抱怨存在主义对事物的看法太过于阴郁。的确,他们那些过度的抗议倒使我怀疑触怒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悲观,而是我们的乐观。因为追根究底,在我正要向你们解释的学说之中有警告作用的是——人有选择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吗?为证实这点,我们必须在纯哲学的水准上,把它重新研究一番。那就是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

28、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29、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30、问题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有两种存在主义。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这些人里面可以举雅斯贝斯和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两个人都自称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这些人里面得包括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和我。他们的共同点只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不妨说,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31、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32、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33、萨特有许多深刻洞见,其理论是哲学、心理学、以实践为目的的行为伦理学的混合产物。因此很难构建成一个自洽的(价值)行为体系。萨特曾承诺过要写一本有关价值、道德的书,一直没有兑现。虽然构建价值体系如此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萨特的哲学里得到一些鼓舞与振奋,以及一些关键词:绝对的自由选择;不自欺;人类的共通性。至少已经不再是零了!

34、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35、在第四部分,尚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萨特描绘的生活化场景——男女约会。通过该场景的描绘,尚老师带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存在与虚无》中关于“手”的哲学。在约会的场景中,女子的模棱两可的“手”同时具有事实性和超越性。手的冷漠有效地诠释了“自欺”这种半透明的行为。“自欺”是一种自在的、半透明的、暧昧的,甚至可以是某种舒适状态。然而毕竟“手”不是物体,具有一种超越性。因此爱是比爱还多的爱。基于此,尚老师还指出像“六点钟闹钟响了,必须起床”这种似乎带有必然性的事实,往往也是一种“自欺“。因为事实上,可以没有这个“必须”。

36、至于出版社和页码,因为很多社都有此书,我说不准,我个人是在《思想的力量》里看的原文摘抄。

37、那么,谁能证明我是借我的决择把我对于人的概念来加诸全人类的适当人选呢?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证明的,也没有迹象会使我相信它。如果有一种声音在叫唤我,我仍得自己去决定这声音是否来自天使。如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好的,那也只是我自己的选择,说它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38、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39、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40、“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41、人的存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道:“将人的开放性与自由,和物的不透性合在一起,乃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就是人要获得一种存在状态,在此状态中,自觉存在与自体存在无间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想,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人就是一种欲为上帝的存在。”

42、另一方面萨特承认基本处境的限制性,但它具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个人自由地决定他的目的。但是人类的共通性使得一个人可以设法超出某种处境而趋向相同的限制,因此每一个目的都有其共通性,任何一个目的都可以为任何人所了解。只要有足够的资料甚至可以了解白痴、原始人。(萨特十分乐观,但问题是如何得知别人真的了解了你的目的?而你自己也真的了解吗?这又是一种信心。)萨特在书中举例:以《黍须上的磨坊》为例。一位年轻的女人,美姬,她是热情之价值的化身,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年轻人叫做史蒂芬,但这个青年已和另外一个不出色的女孩订了婚。于是美姬不贸然追求她的幸福,反而为了人类团结的缘故选择了牺牲自己而放弃了她所爱的人。另一故事,在斯丹达尔《卡尔特修道院》中的桑索芙莉娜则相信热情使人具有真正的价值,那么她就会宣称伟大的热情使为了它的牺牲成为正当的,而必须选择阻止史蒂芬与丑小鸭未婚妻的婚姻之爱。萨特用此例来说明主观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可是有时主客观因素是很难剥离的,假若此时二人互换位置,是否会做与原来相同的选择,还是说可以理解彼此的选择??

43、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44、用加缪的话说,就是如何“诚实”活着的哲学。加缪的“诚实”意味着在承认活着没有什么固定的、既有意义的情况下,仍然不畏惧不怀疑地活下去。存在主义是要盯着事实的大空洞用力地凝视,看穿生命本来就没有那些意义,勇敢地一直活着,才能一直不懈地凝视着。

45、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46、  其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意识是自发的。萨特的“意识”,是指一种脱离了经验思维内容的、非个人的(impersonality)“意识”,即“反思前的我思”。这种意识,空无内容,思无根据,无始无终,先天如此。是一股自然而然,自发的流,它理所当然是绝对自由的。

47、“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都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既然人是自由的,存在本身也是自由的,那么人即自由,人即存在,人不存在,一切也就都不存在。

48、“存在主义”这一称谓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活于其中是烦恼丛生,会感到忧虑与恐慌。恰恰是忧虑与恐慌证明了“我”是存在的,是在真切感受这世界。人是自由的有着自我选择权,而“存在”是做出选择的前提,是意识思想指导行动的前提。笛卡尔言:“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几乎人人知晓,而海德格尔一举撕毁笛卡尔的哲学图画,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存在的场和领域,这场的中心不是“思想”般形而上的精神实体。“人诗意的栖居”,存在主义对抗世界的异化,引导人自由地选择,顺从自我意志,这种打破牢笼追求自我的勇气就是“诗意”,人活着就该如此“栖居”。

49、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50、当我们想到上帝是造物主时,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把他想象为一个超凡的工匠。我们考虑哲学问题时,不管是笛卡儿那样的学说,或者莱布尼茨的学说,多少总含有这样的意思,就是意志跟在理性后面,至多是随理性一同出现,所以当上帝创造时,他完全明白自己在创造什么。由于这个缘故,人的概念在上帝的脑子里就和裁纸刀的概念在工匠的脑子里相似: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裁纸刀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是藏在神圣理性中的某种概念的体现。

51、  应该说,萨特著作中的这一特有现象同他哲学活动的宗旨——建立“拆构哲学”——是有关系的。他对传统哲学的背离和冲击,不仅表现在体系上,也见之于他的文体、结构、语言和风格。

52、这可使我们了解下面这些名词的意义——或许有一点夸大——例如焦虑(anguish)、舍弃(abandonment)和绝望(despair)。你立刻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明了的。

53、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54、举一个比较属于个人的例子,我决定结婚并且生儿育女;尽管这一决定只是根据我的处境、我的情感或者欲望作出的,但这一来却不仅为我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号召全人类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