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全书
1、《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2、第二讲内容主要是进行原著选读和讨论《哲学全书》、《美学》。针对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想象力”问题,KlausVieweg教授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进行说明,阿拉伯数字能够在国际被广泛使用,原因就在于其抽象性,想象力的抽象程度越高或者说越接近概念,结果也就越具有普遍性。现场有同学以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艺术作品《泉》为例,提出一些诸如此类的艺术形式是否仍属于黑格尔所谓的艺术范畴。Vieweg教授回应到,黑格尔对于艺术品的定义首先要求必须要有思想渗入其中,也就是说,艺术品如绘画等必须包含着思想才称得上艺术,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对物品单纯地进行空间位移、排列组合或者单纯的形式改造不属于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包含着思想。对此又有同学作进一步追问,艺术品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不同的艺术品也就会包含着不同的思想,那么如何在人们之间形成沟通与交流。对此,Vieweg教授回答道,黑格尔正是要表明想象力仅仅是表象这一阶段,它还需要进一步向思维过渡,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概念。
3、 他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论。
4、但自我意识的这种反身结构在踏入到与其他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初期并未得到他人的承认,而只是主观内在的意识,因而时常遭到摧毁;它要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必须在与其他自我意识(其他人)的“生死斗争”中获得某种确定的承认,这就是建立某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在这种被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主人代表自我一方,奴隶代表对象一方;但自我是有对象的,只不过这对象外在地属于他;对象也是有自我的,只不过这自我寄于主人身上。所以主奴双方都不是真正完整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奴隶一方从事着与对象世界打交道的劳动活动,他支撑着主奴双方的生存,而主人只不过是寄生虫而已,所以建立完整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的真正自由的希望倒是在奴隶一方。“奴隶据以陶冶事物的形式由于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他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即是他自身”奴隶通过劳动把自己的人格灌注在对象中,他才能够人性地对待他的对象(主人在享乐中则只是动物性地消费他的对象),也才能够意识到一切他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从中就萌生出一切人在人格上“平等”的观念,而这就是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但黑格尔又认为,自由意识一旦建立,就陷入到自身分裂之中。“斯多葛主义”通过把一切对象消解为自我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怀疑主义”则相反,通过把一切对象作为不真实的东西从自我中排除出去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这两者的冲突就导致“苦恼意识”即灵与肉、彼岸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即“理性”的层次才能解决,理性就是完成了的自由意识。而理性通过“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发展则为建立起“客观精神”提供了前提。客观精神就是自由意识的实现或“自由意识的定在”。
5、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6、(2) HegelsEnyz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EinKommentarzumSystemgrundrißvonHermannDrüe,u.a.Suhrkamp,2000,S.12(《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 – 对体系纲要的一种评介》,H. 德吕厄等人著,祖康出版社 2000年,第12页).(黑格尔哲学全书)。
7、(7)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8、存在论的第一个“正、反、合”三段式是“存在、无、变易”。“存在”(Sein,又译“是”、“有”、“在”等等)是整个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为什么要以“存在”为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应当没有任何前提(先入之见),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因而必须是最抽象的范畴,才配得上充当“绝对”的开端。而“纯存在”就是这个最抽象的范畴,它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可以说什么都还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一个“决心”,即决心“去存在”。但这种决心正因为如此就是最普遍的、涵盖一切的,一切其他哲学范畴都必须首先有这种决心才能发展得出来,才能存在,否则就根本不能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是一切其他范畴的基础和开端。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存在”并非我们通常所以为的意指“存在的东西”(名词),而是本身包含有内在的能动性的“存在活动”(动词)、“存在起来”的活动。逻辑学中所有其他的范畴都具有这种特点,即自身能动性、自己运动的特点。逻辑学一开始什么都还没有说,就已经标明了这种特点,这是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的。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由概念的这种自身能动的生命活动建构和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拼凑出来的。(黑格尔哲学全书)。
9、“主观精神”包含三个阶段:“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现象学”。这本来是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名称,原准备作为他的全部体系的“第一部分”,但在后来出版的《哲学全书》中成了主观精神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只涉及原先的《精神现象学》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前四章的内容,其余部分则被分散到“心理学”和后来的“客观精神”及“绝对精神”中去讨论了。所以“精神现象学”主要是描述了自我意识的形成史,或“意识的经验科学”。它从精神现象中最直接呈现的意识现象即“感性的确定性”出发,但指出感性在其确定性中如说“这一个”时,其确定性在于我意识到我的“意谓”与特定的这一个感性对象相关;但这种确定性立刻就变成了不确定性,处于变化之流中的感性对象瞬间就变成了不是“这一个”而是另外一个“这一个”,我的意谓则失去了确定的对象,而只不过是我的意谓而已。所以感性确定性的真理(真正的确定性)在对象上就只不过是共相“这一个”的确定性,在意识中则只剩下共相“我”的确定性。于是感性确定性的主客对立就被扬弃,而代之以意识中的两个共相“我”和“对象”的对立了。通过一系列与此类似的辩证进展,意识的对立项从“我”和“对象”一步步上升到“知觉”和“事物”、“知性”和力”、“现象”和“超感官世界”,在“超感官世界”中从静止的知性“规律”上升到第二种规律”(“第二个超感官世界”)即辩证转化的规律,最后从这种辩证规律的反身关系中达到了“自我意识”。意识终于意识到它与对象的对立其实就是它与自身的对立,它只有在与对象对立时才(在对象身上)意识到自身。意识与对象的这种辩证关系就使意识摆脱对象的外在束缚而成为自由的了。这样,对象就是另一个“我”,“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自我意识使自己进入到了与其他自我意识的关系中。
10、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4期:经院哲学的基本主题
11、知无知是思想激荡的地方,欢迎你加入我们《哲学史讲演录》的共读学习。
12、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1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8期:毕达哥拉斯派与塞诺芬尼
14、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15、(5)黑格尔:《逻辑学 哲学全书.第一部分》,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406页。
16、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17、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0期:从赫拉克利特到得谟克里特
18、(2)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19、黑格尔一方面表现得很谦虚,他不是把他的哲学看作是自己的独创,而是看作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又显得十分狂妄,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整个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
20、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21、于是艺术哲学下一步工作就是揭示决定艺术家灵感的那个时代精神,这就进入到了艺术史的进程。艺术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是艺术定义中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历史中首先展示为“象征型艺术”,即表现在东方神秘象征(如埃及金字塔、斯芬克斯等)和原始自然宗教中的艺术,其特点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正在互相寻找,但总是不能相适合,只能间接地猜测隐藏在形式底下的神秘内容,感性物质粗糙、笨重,压抑和遮蔽了精神的活力。第二阶段是“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其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精神完全体现为感性形象,物质(主要是人体)充满活力,点点溶入意蕴之中,这就达到了最高的美的理想,同时又是最丰富最坚定的个性表现,如古希腊的雕刻。但由于理念毕竟只能表现在感性物质这种有限的形式中,所以在古希腊的美中仍然透出一股淡淡的“静穆的哀伤”。精神寻求超出肉体的出路,于是造成了第三阶段的“浪漫型艺术”,在这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再次分裂,形式成为对自然的机械摹仿和技巧的卖弄,失去了精神意蕴,内容则成为艺术家个人主观偶然心绪的自我表现,越来越突破了形式的具象性束缚。这就是从基督教以来直到今天的艺术发展之路。它表明艺术正日益走向衰亡。精神由此就抛开了感性自然的形式,而提升到了更高的自我意识层次即宗教的层次。
2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8期: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及洛克、霍布斯
23、(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24、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25、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26、(16)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3,S.322(《黑格尔往来书集》,第3卷,汉堡,第322页)。
27、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28、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唯有“概念论”才是真正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在此之前的“存在论”和“本质论”只不过是对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或真正的“本体论”的“形成史”即“概念的发生史”而已。同样“概念论”也是认识论,是宇宙精神的概念本体经过存在论和本质论在自己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的认识。最后,“概念论”最纯粹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即辩证法的实质,即“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或“圆圈式”进展法则。在此之前“存在论”中的诸范畴是一个一个地跟进,“本质论”中的诸范畴是一对一对地排开,它们虽然最终都被排列为三个一组的“正反合”结构,但这种排列都还是外在的,并未直接体现于范畴内部,因而这些范畴总是互相遮蔽了它们潜在的辩证本性;到了概念论,范畴本身就体现为具体概念的自身发展,或“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辩证进展,所以一切概念都去掉了杂质而“透明”了,真正形成了一种辩证“逻辑”。概念论就此成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体。
29、最高的宗教是“绝对宗教”,指基督教,在这里,上帝通过化身为人(耶稣基督)而显示了人与神的统一。但基督教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表现在《旧约》中的“启示宗教”,宗教概念客观地被启示出来;其次是表现在《新约》中的“实证宗教”,以基督的传记现身说法地表达宗教思想;第三是表现在新教中的“自由宗教”,人在上帝中认出了自身。不过,黑格尔又认为,真正的宗教精神最突出地体现在启示宗教中,上述三个阶段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启示宗教,因为“实证宗教”只不过是“已启示出来了的”宗教,“自由宗教”则是自我内心启示的宗教,它们体现了启示宗教本身的三个环节:圣父,普遍性,世界的创造者,实体,相当于逻辑学;圣子,特殊性,外化为肉身,相当于自然哲学;圣灵,个别性,返回到主体性,人与神同得救,相当于精神哲学。到了最后这个阶段,宗教精神就扬弃了表象而意识到了概念,从而过渡到了哲学。
30、 — 刘勰《文心雕龙》
31、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32、(4)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0页。
33、黑格尔的《逻辑学》有两种,一种是出版于1812~1816年的《逻辑学》上、下两卷,另一种是出版于1817年的《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篇幅只有前者的大约一半。俗称《小逻辑》(前者因此有时也被称作《大逻辑》),它在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内容也更加精炼、紧凑,是专门为教学用途而写的书。
34、 这一形式或方式此后对于处理黑格尔这一重要著作起了一种定向作用,开了一种先例,发生了一种长久的影响。1906年勃兰德(G.J.P.J.Bolland)出的版本是以友人版为范式的。格洛克纳(HermannGlockner)的百年纪念版全集(SämtlicheWerke.Jubiläumsausgabe)是以友人版为模式,是友人版的影印版,它照友人版的形式和方式在“哲学体系”这一统一的、同时极误人的标题下,把黑格尔的这一著作仍然编成三卷,分别列入第第9和第10卷。正如珀格勒(OttoPöggeler)所批评的那样,格洛克纳对于友人版的方式整个来说缺乏批判意识。不过格洛克纳版有一点和友人版不同,那就是它把黑格尔这一著作的第一版、即1817年版,也收了进去,编入了第6卷。这点令人高兴,因为黑格尔这一著作的第一版无疑具有自己的价值、特点和发展史位置,因而无可代替。罗森克朗茨(KarlRosenkranz)说:“这一最初的版本还包含着最初创作所具有的那种创造性气息。后来的各版在细节的发挥上,而特别是在有关进行争论和辩解的说明上,是变得远为详细了,但是为了从其集中的总体,如其以初始问世时的整个力量出现时那样,来把握黑格尔的体系,人们将必定一再回到这一最初的版本,因而也将必定再次重印它。”(1) “必定”在这里和“必须”相联系,含义可以互通,因为我们不能否认黑格尔哲学研究同样具有研究规范和研究逻辑。但按照黑格尔档案馆同事的考证,格洛克纳的影印本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本。
3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36、(18)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20,19FelixMeinerHamburg,S.594(《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94页)。
37、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7期: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