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
1、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二十四孝图)。
2、尝粪心忧(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3、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欢心。
4、教育部:将书法课本列为国家教材,成绩纳入中高考系统
5、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唐语砖雕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6、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7、那么《朝花夕拾》当中的《二十四孝图》,想表达的是什么?
8、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9、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在今天看来,这些故事中有些“尽孝”的做法或许并不可取,但其倡导的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仍具有教育意义。
10、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11、(临摹与创作):赵永金临邓石如篆书长卷、篆书刘禹锡《陋室铭》长卷欣赏
12、可是妈妈要喝笋尖汤,他必须出去找寻竹笋。于是他扛着铲子、斧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
13、《二十四孝图》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的书籍,附有插图。内容主要是宣传封建社会的孝道.鲁迅先生根据童年读《二十四孝图》的体会,着重描述了他在读“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过程中产生的强烈的反感,生动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叛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忍.《二十四孝图》则是对愚昧无知的封建孝道、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风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14、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程回家去作笋汤。妈妈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惊讶不已,心中一高兴,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笋汤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15、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16、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17、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18、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19、 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20、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曰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1、 杨香,晋朝人。杨香十四岁的时候随父亲杨丰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拽走。当时杨香手无寸铁,只知道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危险,急忙奔跳上前,用尽全身之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不放。猛虎终于害怕,放下父亲跑掉了。
22、“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23、"孝"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4、 拾葚异器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25、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感到欠母亲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妈妈费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26、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27、槐阴作媒图汉朝董永家贫,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后来他准备卖身去地主家干苦力,半路上遇到一位美女,于是董永就将她带到地主家帮忙。该女子勤劳能干,一个月就织了300尺布,还清丁债务,原来她是天上的七仙女被董永感动,特地下凡来帮助他的。
28、《二十四孝》所列榜样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
29、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30、全文前后两部分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述和议论,主线分明;从封建复古主文者反对白话这个问题入手,联想古今的儿童读物,引起对童年的回忆,然后过渡到对《二十四孝图》的剖析。
31、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32、《上书救父》,人物:缇萦;性格特点:不畏权贵、勇敢坚强、不辞劳苦。
33、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
34、赏析:夸张、犀利的语言揭露了复古派极力反对白话的丑恶形象!
35、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搬弄是非。
36、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37、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38、《望云思亲》,人物:狄仁杰;性格特点:勤奋好学、清廉勤政、体谅他人。
39、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40、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
41、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42、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43、芦衣顺母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冬天继母的亲生子的棉衣里是棉花,而他的棉衣里是芦花,后来父亲发觉后要休掉妻子,闵损反而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十分疼爱。
44、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为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她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正要将儿子扔进去,忽然一个霹雳。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天赐郭巨,官不得取。
45、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46、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仅就这点意思,表示他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妈妈的名声,传遍了各地。
47、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48、赏析:表达了作者对小学生的同情以及对复古派阻碍了孩子看书的乐趣的批判。
49、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
50、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51、孝也好,爱也好,敬业也好,都应该是日常的、平淡的、波澜不惊的,如果把个别的、暂时的、极端事例的当做常态化的标准要求每个人去做,那么既是没有人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希望在传播正能量的时候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篇6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52、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53、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54、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
55、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56、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57、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58、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9、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60、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61、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62、赏析:鲁迅通过“老莱娱亲”古今不同叙述的比较,说明“后之君子”一定要把老莱子的真跌改成“诈跌”,有力地戳穿了道学先生们卑劣的手段和险恶的用心,揭露了“孝道”的虚伪性。
63、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64、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