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典故(文案精选9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28 00:48:32 浏览59

孔子的故事典故

1、但是孔子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各国间不断游走,希望可以让天下恢复礼数。 

2、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3、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的故事典故)。

4、有能力,有抱负,但孔子这一生的政治活动为何坎坷不断,多番辗转?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也曾叹气自艾吗?  

5、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6、鲁昭公赐鱼不久,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就聘请他到家中,他先后做过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7、孔子那时在鲁国的仕途其实挺顺利的,估计孔子自己也是志得意满,准备一路上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9、附录: 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133

10、不过,要说最著名的故事,倒是不在《论语》之中,比如说被选入教材的《两小儿辩日》,就出自《列子汤问》。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11、古人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12、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14、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15、今天,狄老师要接着给大家讲《孔子的故事》。

16、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17、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18、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19、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0、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21、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22、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23、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24、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孔子的故事篇6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25、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6、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27、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28、就这样,孔子反复弹奏而一丝不苟,不断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乐曲的内涵——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师襄也知道孔子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知他学什么都要习焉不察,学而不厌和执着的追求,故采用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使孔子发挥主动精神,能在实践(弹奏)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进取。

29、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30、相传他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31、所以,御在那时,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战争工具。

32、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33、明代的袁子凡对这两则故事有过精辟的论述: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孔子经典故事篇3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34、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35、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36、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孔子的故事篇5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37、另一个故事,在《三字经》中有论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类似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有一次孔子又出门了,在路上看到许多小孩在路边嬉戏。孔子当时就有些犹豫,这次可千万别再被小孩子难住了。他就在一旁观望。其中有个叫项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让自己的弟子先去打探一下,顺便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让他一边玩去。

38、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39、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40、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1、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42、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43、由此获得的国君的认可和奖赏,相当于通过了后世科举考试的殿试。

44、管仲的主子被齐桓公杀死,管仲不能死节,还反过来辅佐齐桓公。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为他辩护,说如果管仲像“匹夫匹妇”那样株守小信,在沟渠里自杀殉节,那么大家早就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了。这就是孔子的“信而能反”。

45、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46、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47、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48、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49、一“教”一“学”可谓配合默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琴艺求精。孔子的故事篇3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50、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51、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52、孔子一系列据理力争的坚持,就触动了三个大夫的权利和利益。大家要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大多命运都比较悲惨,商鞅、吴起、屈原等等。孔子也险些被那些大夫杀害,几经周折才逃离鲁国。

53、《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54、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55、孔子《论语》。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l),人们的“爱人”之心本处于人的自然情感。而“仁”本源于“孝’,并渗透于“仁”的全部过程;而人的道德行为的施行必须遵守“礼”。而人何以行孝呢?为了“仁,’!“好仁者,无以尚之”。这样,“孝”与“仁”的内在同一性和“仁”、“孝”与“礼”的内外共存性,构成了孔子“孝”文化独有的特色,一扫孝德不能完全普适的狭隘性和单纯外在规范的制约性,使孝文化成为所有人内心自觉遵守的至上的行为规约,获得了新的生命。孔子经典故事篇6一天,有个人,路过孔子的宅门前,看见孔子的一个弟子在扫地,想到孔子的门生一定不差,就问了个问题,“请问你知道一年有几季吗?”孔子的弟子觉得很奇怪,这个人怎么会问这样幼稚的问题,就说到:“很奇怪,是人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你难道不知道吗?”来人,气冲冲地看着他,“怎么会是四季呢?明明是三季啦!”孔子弟子一愣,不会吧,怎会有人把四季说成了三季。这个人一定是个神经病,不然就是个白痴,于是,就和来人据理力争起来。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得结果。

56、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57、孔子从小便发奋读书、修养道德,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收了许多孩子作为门徒。

58、孔子深受刺激,他也辞官离开了鲁国跑到了齐国。

59、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传说武艺超群,力大无穷

60、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

61、因此这人回来后并没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来是想去赎他出来的,可是一想,我赎了后,若去报帐,别人肯定要议论:以往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好。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人就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不去赎人了。因此,此做法就阻碍了许多鲁国奴隶被人赎出,是错误做法。孔子的小故事篇14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62、讲述与聆听之中,我们会看到先人的生活,看到神州大地上的悲欢离合,也看到世事变迁与沧海桑田。

63、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64、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65、本来这文化教育是被贵族阶级所垄断的,现在孔子将它普及给一般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教无类”。 

66、据《史记》记载:鲁国国力大增,引起齐国警惧。齐国有个大夫,他经过设计,向鲁国赠送了女乐文马。鲁定公自此荒废了朝政,疏远了孔子。孔子也至此心灰意冷,最终又离开鲁国。

67、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68、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69、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70、答案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凭借他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71、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72、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73、孔子是悲观的,就此谢绝官场,退而修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因此这一时期孔子的弟子慢慢多了起来。

74、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75、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76、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77、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既感慨“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批评他,“由也好勇,无所取材”。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卷入权力斗争,失败死难。卫国国君父子争权,关卿何事?用故事四里的话,“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这是子路的“勇而不能怯”。

78、经过一番大动作,鲁国几乎就要迎来大治,孔子本应该巩固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地位,然而,最终功败垂成,孔子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9、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80、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位“孔门四教”,具体指?

81、打击,可以毁灭一个人,而豪杰之士,则在打击中愈挫愈勇,百炼成钢。

82、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83、孔子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育。

84、  孔子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85、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86、一次楚昭王听说了孔子高尚的品德,想要聘请孔子。

87、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他为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中藏书任他借阅。

88、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89、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90、礼,指的是周礼,是那个时代的人必须掌握的生活礼节,是各种仪式上的礼,是人与人之间的礼,是不同场合的礼。

91、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92、  孔子和麒麟有着不解之缘,他与麒麟的相遇贯穿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

93、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94、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95、孔子被中国各阶层的民众所铭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他还坚持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从后人叙述的关于孔子的故事资料,他所倡导的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