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欣赏
1、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2、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4、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5、田野里,成熟的稻子,好像灿烂的彩霞洒落在田间;黄澄澄的谷子,被谷穗坠得直不起腰,可它还是使劲地随风摇曳,好像是在为金色的田野唱着赞歌。
6、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7、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汉代就已流传开来,在汉画像砖上,就有这一题材的刻划和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秦始皇是一个强权和暴力的象征,荆轲则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但他所刺杀的是一个暴君,而他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是义无反顾,慷慨赴难,最后身死而酬知己,于是,荆轲之“士为知已者死”便具有了一种除暴安良的侠义色彩,被后世广为传扬和盛赞。陶渊明身处王朝更迭频繁,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年代,亲历了刘裕杀晋恭帝而自立的变乱,他选择荆轲这样一位敢于舍身除暴的英雄加以歌咏,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嫉恶抗暴,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怀,表明他归隐之后,仍不忘关注现实,他并没有完全退守于他虚构的“桃花源”中。所以龚自珍有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平淡处,二分梁甫一分骚。”
8、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1——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之一
11、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1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13、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4、大海的暂时宁静是为了蓄积爆发的能量,荷塘秋冬的凋零是为了来年明媚的花香。“呼喊”与“沉默”是同一种精神不同的表现形式,“只要不是平淡”,在宁静中蓄积,在呼喊中爆发,都值得提倡。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这是一种努力奋斗的态度,不要在乎前路的坎坷,也不要怕荆棘的密布,听从大山的召唤,即使“双脚磨破”“双手划烂”,也是在所不惜,勇往直前。鲜血流淌,就如同让夕阳涂抹小路,就如同荆棘变成杜鹃。
15、8——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9——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16、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17、汪国真先生的这首《山高路远》原本是写给全世界第一个在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女登山运动员潘多的。他为登山运动员的精神所感动,写出这首诗又感动了许许多多的青年人。
18、(读经典02)好文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节选
19、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李煜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21、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