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1、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2、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无知”,其实说的是对彼岸世界的一无所知,无论你对此岸世界有多么了解,都不能对彼岸世界有一点知识!这更是大谬,苏格拉底的“无知”,强调的正是此岸世界的价值观是多么主观,作为价值观谁也无法替神立法,规定某种价值观一定要优先,这才是苏格拉底的困惑之处,也是人类的困惑之处。
3、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4、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5、音乐史上: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马丁克劳泽——阿劳,埃德温费舍尔
6、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伤的士兵。 苏格拉底一辈子生活艰苦。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衣服,经常不穿鞋,对饮食毫不讲究,只是专心致志研讨学问。 40岁左右苏格拉底在雅典城邦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7、对于那些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肯定会对这样的死刑判决伤心不已,在场的就有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学生,包括柏拉图本人。
8、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真正的舵手,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些,特别是因为好歹总得失去它。何必死守这一片泥土,这一种行业,何必留意邻人的流言?
9、明教育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0、苏格拉底得知祭司的这个回答之后,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其实非常无知,而神却说没有人比自己更加有智慧。
11、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12、来自华威大学的JianfengFeng是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他表示:“人类智商是一个很宽泛且争议较大的话题,直到最近有了先进的大脑成像技术之后,我们才能在当前的研究中用到相关数据,得到机会足够信息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研发人工智能,比如帮助建立理解和诊断使人衰弱的人类精神疾病(类似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的基础。”
13、苏格拉底在和各色人等讨论的时候,得罪了这些人。揭露他们的无知的过程中,自然是树敌无数,因为苏格拉底让很多自命不凡的人当众出丑,而那些围观的年轻人也很愿意用苏格拉底讨论问题的方式再去检验别人,让更多人出丑。
14、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在这里,苏格拉底明确地指出,一切美德都是真、美和善的,真美善都对人有益有用,因此无人有意为恶,而无知就是恶。
15、德尔图良在希腊哲学、基督宗教、各地异教展开“三国演义”的激烈竞争中,深深体会到了希腊哲学和科学的特质:哲学和科学用理性和逻辑去组织经验之时,立刻把世界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由于哲学排斥基督上帝和异教诸神,未知世界呈现为黑暗、浑沌、虚无,与人对立,给人带来不安、恐怖、难知、荒谬……哲学和科学自认为完全可用曾经获得已知的方式去征服一切未知。然而,德尔图良慧眼一观,悟出了这里内蕴的根本性困境。
16、在中国思想、印度思想以及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里,在本质上都没有未知。中国的圣人(从唐尧到孔子到老子)和印度的圣人(从释迦到大雄到商羯罗)以及其他文化的先知,都是全知的。只有希腊哲学家不敢以全知自居,作为哲学家就意味着等待着今人或后人来驳斥自己和否定自己。世界上只有希腊哲学,用哲学代替神喻,从在本体论上承认未知这一基点上开始思考世界。“未知”一旦从希腊哲学这个潘多拉妖盒里放了出来,就再也无法收回去了!被希腊哲学启蒙了的人类,注定要永远面对“未知”!
17、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帮助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18、苏格拉底的知包括对事物的知、对善的知和对人本性的知。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钥匙的话,那么关于人自己本性的知则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无知,才可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的知识,以实现美德达到至善。人如果对自己本性一无所知,则必然导致恶。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其他认识的基础。而人的本性就在于相对于神来说的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要想有知,进而有德并最终达到至善之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19、 编辑:漫道文苑
20、苏格拉底又问:“假如您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你欺骗他说:‘赶快吃吧,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吃了它以后你就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这也是不道德吗?”
21、据说,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条最为有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22、但是苏格拉底坚持让他给出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定义与本质,那遇到下一个例子,我们还是不能知道是不是虔诚。
23、现在,华威大学的一队科学家们首次通过量化大脑的独特功能,来定义和测量人类的智商。他们的研究鉴定了大脑的不同部位、它们在不同时间段的相互交流以及这些信息与智力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大脑功能的可变性与更高的智力和创造力有关。
24、有次泡利跟朋友甲去一起听朋友乙的讲座,讲完后,他跟朋友乙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烂的演讲。”朋友甲偷笑,然后泡利转向朋友甲:“我没有算上上次你在苏黎世的那次演讲。”
25、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26、不仅仅是因为他很有名,还因为他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向。
27、苏格拉底的名言,道出了西方哲学的根本:只有经严格逻辑的审查和反思而来的知识,才具有确定性、明晰性、可证明性和可证伪性,才是“真知识”。德尔图良的名言,透出了西方哲学由苏格拉底而来的特质,必然把世界分为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从而必然让西方哲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到荒谬和恐怖,进而产生对哲学进行补充的基督宗教与之同行。维特根斯坦的名言,突显了西方哲学在确立了逻辑、因果、必然、本质的权威之后,其对立面——非逻辑,非因果,偶然、非本质——也会产生出来,并终会昭示自身的独特位置。爱因斯坦的名言,显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在宇宙论上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必然要面临的困境,而且无法解决这一困境。
28、在投票决定苏格拉底有罪之后,原告提出了自己认为恰当的刑罚,他们主张应该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9、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苏格拉底之前,比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这些哲学家,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自然的问题:
30、苏格拉底在辩护演讲的一开始,就把自己和指控者,甚至是和大数雅典人都对立了起来,这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他自愿求死的决心和态度。
31、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你应听从你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32、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他遇到了一个占卜师,这个人叫游叙弗伦。
33、德尔图良的话,是西方哲学—科学与基督宗教结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