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简介(文案精选3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22 08:47:21 浏览59

柏拉图简介

1、“所以,希珀克拉底呀,智术师不恰恰[c5]就是某个贩卖养育灵魂的东西的大贩或小贩么?据我看哪,智术师就是这类人。”

2、柏拉图认为,知识与真信念不同之处还在于前者具有而后者不具有稳固性和确定性。在《美诺》98a,真信念被说成“不愿意停留很长时间”而倾向于“溜走”,而知识是通过某种方式“绑定”下来的,能够在心灵中稳固地存留。这里的意思不是说真信念很容易被人遗忘,而是说真信念很容易由于某种原因——尤其是他人的说服——而被放弃或更改,而知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高尔吉亚》(454c以下)尤其讨论了作为修辞术之特殊功效的说服,并且把说服与信念关联起来,把教导与知识关联起来。认识(知道)不同于相信,知识不同于信念,因为信念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知识不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修辞术造成的结果是不带有知识的相信(pisteuein)而不是认识(eidenai);修辞术不需要认识事情是怎样的,它只需发明某些策略以造成说服,从而让缺乏知识的人觉得修辞家比实际拥有知识的人有更胜一筹的知识。

3、《克拉底鲁篇》(论语言)、《美内克索斯篇》(对修辞学的嘲弄)。(柏拉图简介)。

4、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怎么样,仅三人的名字就如雷贯耳吧。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他主张贵族执政,并为维护这一局面设计了理想国。

5、人,总会死亡。而人却是一种可以面对死亡,直视死亡的生物。

6、Thelastwritingsoftheyear348BCare:thelaw,theIbnNomichaptersequel,justthebeginningofthedeath.

7、图五: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的黄金圣斗士

8、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175-242CE),没有留下著作。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Plotinus,204-269CE)。普罗提诺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研究,直到公元243年到罗马定居。普罗提诺的作品主要都是他晚年的讲课笔记,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神秘主义色彩。普罗提诺发展了这哲学体系。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人物还有普罗提诺的学生波尔菲里(Porphyry,232-304CE)、叙利亚学派的扬布里柯(Jamblicus,330CE)、雅典学派的小普鲁塔克(Plutarchus,350-433CE)和普洛克罗(Proclus,411-485CE)。

9、如果你一直想要阅读《理想国》却迟迟未曾翻开;

10、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狄奥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11、这本书——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作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著作《理想国》。

12、公元前367年60岁,将学园交欧多克索(即欧多克索斯)主持,自己带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叙拉古,当年老狄奥尼索斯(狄奥尼索斯一世)死,狄翁摄政,此时柏拉图已声名远播希腊及以外。

13、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不同形式的政府制定出不同的法律,都是为了照顾统治者自己的利益。但苏格拉底说,正义的国家里,医生考虑的是病人的利益,舵手考虑的是他下属水手们的利益,并不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14、《理想国》论述了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的:从什么是正义,到一个理想国的构建、治理等方面。全书涉及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15、《理想国》是柏拉图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通常被分成十卷:

16、  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的美学还停留在简单的素朴阶段。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下开始试图超越之前传统美学的框架。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针对音乐美和形式美展开了探讨;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德谟克利特则针对音乐、绘画和诗歌进行了描绘。柏拉图再次基础之上,努力拓展美学研究的范畴以及深度与广度。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研究,而且拓宽了审美领域,他把审美视野从音乐、绘画、诗歌等具体门类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17、第十卷:来生与报应。苏格拉底和阿弟曼图斯首先谈到什么是模仿。苏格拉底说,你可以用一面镜子创造出万物,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如果是这样,那么画家、诗人、工匠也都是模仿者,他们创造出的东西不过是幻觉。

18、你我彼此之间的关系碰巧是下面这样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希腊人不知道我俩,(310e)而且我俩的交往(συνουσία)也不是什么秘密。但你不要忘了,(我俩的交往)将来也不会是秘密:听闻(我俩的交往)的人已是如此之多,因为(我俩的交往)既不短暂,也并不低调。可我现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要从头开始讲起。

19、首先,我们要挑战一个固有的刻板印象:希腊哲学反宗教吗?或者说,希腊哲学的崇尚理性等于反对宗教吗?柏拉图本人是极具宗教气质的,这一点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现实感与常识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宗教气质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可窥见一斑。柏拉图对理念问题的阐释可以看作后世共相问题的开山鼻祖——与个别事物(殊相)相对立的理念(共相),构成了一个超脱于现实世界的超感世界。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包含两部分,一个是现实的、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感官世界,一个是超现实的、由共相组成的理念世界。而当我们做几何推理,或是哲学思考时,我们的思维就能脱离感官世界,进入理念世界。可以看出,这与俄耳浦斯主义中"天人感通"的观念不无相似之处。 

20、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三十僭主”上台执政。“三十僭主”转而又被新的代议制政府取代。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21、In385BCthevintageofthecaseofSocrates:StatueoftheSocrates.

22、《泰阿泰德》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作品,处于从中期对话录向晚期对话录过渡的阶段。

23、苏格拉底的死似乎促使柏拉图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与苏格拉底有关的记忆保存并且保护起来。由于他是一名诗人——他是希腊诗选里一些非常美丽的爱情诗的作者——他很自然地会想到用某一种文学表达方法;可是,他没有用诗来描述苏格拉底,而是想到用充满戏剧性的对话来描述,这样就可以用苏格拉底生前实际用过的辩论法把他表现出来。

24、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条“从哲学到神学”的发展路径,是完全与我们所熟悉的“从神学到哲学”的学术理路相反的。正像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教授A·C·劳埃德(A.C.Lloyd)指出的那样:“新柏拉图学派的成长,不只是作为罗马帝国中的一个学术机构,而且还是一个宗教时代的一种精神运动。这种发展早已在普罗提诺以前已经开始,它的这种特征是非常清楚的。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在事实上,神学原来就是属于希腊哲学的,新的东西是学院派哲学家们对宗教的态度,普罗提诺把宗教作为哲学一样接受,追求相同的目的。” 

25、不难注意到,柏拉图有时把拥有关于某个对象的知识说成能够为它提供说理或定义性说明,有时又将它说成“看见”某个理念。观看似乎是直观的或直觉的(intuitive),而给出定义性说明则是论证性的或推理性的(discursive),两者有根本不同,于是诠释者们各执一词,强调观看理念的一方认为柏拉图所说的知识更接近于理智直观(陈康称为Ideenschau,或理念直观),而把提供说理或辩证法确定为依赖于这种理智直观的、更为低层次的认识方式,这是直观派;14相反,强调辩证法的一方认为柏拉图所说的知识就是给出关于关于某个东西的说理或定义性说明的能力,别无某种更高的理智直观,而所谓对于理念的“观看”这类视觉措辞只有比喻或类比的意义而决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这是论证派。除了陈康之外,可以归入直观派的还有格尔森(L.P.Gerson)、冈萨雷斯(F.Gonzalez)、莫拉夫奇克(J.M.E.Moravcsik)、塞尔(K.M.Sayre)和赛义夫(J.Szaif)等人;15而属于论证派的,则有戈斯林(J.C.Gosling)、卡恩(C.H.Kahn)、安纳斯(J.Annas)、法恩(G.Fine)、埃尔文(T.H.Irwin)、霍恩(Ch.Horn)和拉普(Ch.Rapp)等人。16我赞同论证派而不是直观派的观点。我认为,知识要求提供说理的能力跟前面讲到的知识要求把握到真或实在说到底是同一回事。理念与定义性说明并无根本差异,尽管前者据说是被心灵“看见”的,而后者作为某种语言表达与其说可看见不如说可听到,但这里的看见和听到都不可能是感知意义上的,而只能指“理解”。柏拉图多次提及对于理念的观看或洞见,这看似表明他认为心灵拥有某种针对理念的理智直观能力,也就是nous或noēsis所指称的这种能力。确实,作为理性能力的nous,它的活动方式常常被类比为观看,而且在这种视觉类比中认知看起来主要是通过直观而非命题性判断达到的。但是事情的另一面可能更重要,这就是,柏拉图自始至终认为某人只有通过推理或论证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辩证法,才可能为事物之“所是”给出定义性说明。于是,nous只在类比意义上指某种直观能力(柏拉图有时夸大了这种可类比性,尤其在《理想国》核心卷中),而实质上它始终与语言和论证不可分离,它与同样作为理性能力的logos或辩证能力(hē toudialegesthaidunamis)17并无根本不同。那种认为柏拉图把最高层次的认知方式确定为理智直观而把辩证法视为稍逊一筹的方法的观点在我看来难以成立,因为在柏拉图这里,nous(noēsis,phronēsis)和logos本身融合在一起,不可分离。18知识必然包含给出说理的能力,而且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传授,而由说理构成的东西是可断言的、具有命题结构的、论理性的。当然,柏拉图确实也不太愿意放弃认知的视觉类比,在晚期作品《斐莱布》(38e-39c)他仍试图把“说理/陈述”图像化,从而变成某种视觉对象;但是这种视觉同样不能从字面上而只能从类比的意义上来理解。总之,柏拉图所说的那种凭借nous或noēsis对于诸理念的直接领会应该被视为推理和论证的最终结果或完成,而不是无需论证的那种直观或亲知。

26、柏拉图以多种方式使用epistēmē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语词,并且他的知识概念颇具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他的著作中,知识有时表示作为一种认知态度的确知,有时表示学问领域或科学门类,有时表示最高层次的理智能力。柏拉图在有些场合看似把经验知识也算作某种知识(例如,《美诺》提及关于从雅典去往拉里萨的道路的知识,《泰阿泰德》提及关于某个抢劫事件的知识),但是他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概念保留给理念知识。理念知识要求把握到真正的实在,也就是洞见到那些永恒不变的理念,而这同时意味着获得关于所是的定义性说明。理念知识的最高顶点是关于善之理念的知识。通达这种理念知识的方式与其说是某种理智直观,不如说是作为“给出并接受说理的能力”的辩证法。作为把握到真而且永不可错的理想认知成就,知识带有稳固性和确定性,不会因外在的说服而更改,而且它是难以达到和极其稀有的。

27、(摘要)柏拉图以多种方式使用epistēmē(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语词,并且他的知识概念颇具复杂性和多面性。本文在通观柏拉图著作的基础上概括了他关于知识的基本观点:知识要求领会到真;知识要求给出说理(logos)的能力;知识要求稳固性和确定性,并且不会被说服而放弃;理想的知识是难以达到和极其稀有的。柏拉图在有些场合看似把经验知识也算作某种知识,但是他始终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概念保留给理念知识。从许多方面讲,柏拉图的知识概念都不同于当代知识论所谈论的作为“得到证成的真信念”的知识。

28、Norman Gulley等人认为这种方法相当于抽象化和普遍化,也就是从对于诸多个别实例的感觉经验出发,通过发现其相似性而领会到某种普遍特征或共相。Julius Moravcsik认为它在普遍化之外还意味着将这个共相对象化为独特的实体(即理念),这个实体以特别的方式具有共相所表示的特征。陈康反对把这种方法描述为抽象化和普遍化,而是将其称为“去个体化”(deindividualization)。参看宋继杰《陈康与柏拉图的知识论》,载《哲学动态》2015年第9期;另参看Gulley,N.,1962, Plato’sTheoryofKnowledge,London:Barnes&Noble, pp.49-

29、“那些追求正义的人由于无法干不正义的事情才不情愿地追求正义......任何人的本性都倾向于认为贪婪是善的,只是在法律的强迫下才转而尊重平等。”

30、我们在《高尔吉亚》465a看到,关于某事物拥有专家知识要求某人理解这个事物,而理解根本上就是为该事物提供说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对于事物之本性(phusis)和原因(aitia)的领会。柏拉图心目中的“知道/理解”不仅是知道本性而且是知道原因,于是使得知识区别于真信念的那种说理不仅表示关于某个对象“是什么”的说明而且表示关于“为什么是”的说明。

31、从论证上看,《理想国》致力于营造一种回环结构,首先着力论证灵魂的正义,接着论证各种城邦起源、发展和堕落,最后又回到论证灵魂的正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