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简介
1、"ThedocilityoftheChineseisnotthedocilityofabroken-hearted,emasculatedpeople."
2、 辜鴻銘自始至終都堅持認為,愛國,首先要愛其文明。他曾告訴國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發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中國人西化成洋鬼子時,歐美人隻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隻有當歐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於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尊重。”
3、有骂,有不骂,至少他自己会认为,是来于他心里的是非。是非的具体内容可能与常见不同;就辜氏说,是多半与常见不同。这是因为,“他觉得”他有不同于世俗、远远超过世俗的操守和见识。这种信念还固执得近于妄,比如他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他自己。因为此外都是坏人,他又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雅量,于是有所见,有所闻,不合己意,就无名火起,不能不一发作为快。发作之委婉者为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如:
4、辜鸿铭(1857—1928),近代学者、翻译家,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多种语言,是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中国人,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重大影响。
5、很多人都说做人要早立志,但《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话,“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6、辜鸿铭被马建忠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震撼了,甚至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40年后,辜鸿铭在回忆那三天与马建忠的对谈时依旧记忆犹新:「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是因为他,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7、与此同时,辜鸿铭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著作,能全篇背诵莎士比亚和《浮士德》。(辜鸿铭简介)。
8、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9、英文经典与英语口语成功之真正秘籍宝典!(重点推荐)
10、这个人叫杨玉书,是当时的广州候补知府,他受人之命,去香港打探中法战争的军情。
11、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先生、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王学斌先生等,一同探寻辜鸿铭先生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如何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辛亥革命,民主与共和的态度。
12、这篇文章发表在英文报刊《字林西报》上,自发表起就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很多知名报刊都发表了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13、但他的保皇,和大多数为己谋利的保皇党,有着本质不同。
14、为此,辜鸿铭写了一篇文章——《为祖国和人民争辩》,署名为“一个中国人”。
15、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武汉等辜鸿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试图通过实地探访,寻找辜鸿铭当年的踪迹。
16、这一晚他先到了王家,两位法国客人也到了;我进来和他握手时,他对那两位外国客说:“Herecomesmylearnedenemy!”大家都笑了。入座之后,戴弥微的左边是辜鸿铭,右边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鸿铭用手在戴弥微的背上一拍,说:“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坐在辜疯子和徐颠子的中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CrankyHsu”和“CrazyKu”的两个绰号。
17、在这20年中,他是如何吸收中国文化的呢?当初的情形极为尴尬。中国传统的儒生根本瞧不起这个西装革履习夷学的“假洋鬼子”。他说:“时欲从乡党士人求通经史而不得,士人不与之游。谓其习夷学也,先生始乃独自奋志,讽诵诗书百家之言,虽不能尽解,亦得观其大略,数年间于道亦无所不见。”
18、辜鸿铭本以为,回国就意味着回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圈。
19、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灰色的细长辨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在观察我。他还没有搞清楚,应该用什么方式待我。看得出来,他保持一种警戒的态度。
20、我以为,在古老的中国式人性中最先打动你们的一点是,真正的中国人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
21、可以说,在辜鸿铭的青年时期,他对西方的了解要远超东方。
22、而在翻译一系列中华经典的过程中,辜鸿铭自己也渐渐完成了一个转变:从相信东西方文明能够互补,到相信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甚至可以拯救西方文明。
23、后来他并没有实行他的恐吓。大半年后,有一次他见着我,我说:“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进去了没有?”他正色说:“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的不好!”
24、一开始他讲话的声音很细,也显得疲惫无力;可是随着他对所讲的题目兴趣增大,他的声音变得宏亮起来。
25、他们陷入自己的文化思维中,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野蛮、未开化”,对中国文化有太多误读。
26、刚回国的时候,辜鸿铭的辫子还没有长起来,一小撮短发肆意地抛在脑后,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27、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
28、其中,伦敦《泰晤士报》认为这篇文章不可能是中国人所作,因为英文用词极其高贵典雅。
29、几名德国人大吃一惊,而周围的人也觉得一个留着辫子的黄皮肤人居然能用外国话与外国人交流,都上前围观。其中有一个人对辜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
30、因缘说完。言归本人的正传,想由外而内,或由小而大。先说说可以视为末节的“字”,我看也是因怪而坏。《辜鸿铭特辑》收陈昌华一篇《我所知道的辜鸿铭先生》,其中说:
31、这里住着一个著名哲学家,前去拜访他是我这次艰苦旅程的目的之一。他是中国最有名的儒学家。他的英文和德文非常流利,曾做过皇太后著名总督的秘书多年,现在已退休。
32、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33、茨威格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34、辜鸿铭听出对方话中的讥讽之意,清了清嗓子,不卑不亢地回答:
35、“Monsieur,你别说了。有一个时候,我老辜得意的时候,你每天来看我,我开口说一句话,你就说:‘辜先生,您等一等。’你就连忙摸出铅笔和日记本子来,我说一句,你就记一句,一个字也不肯放过。现在我老辜倒霉了,你的影子也不上我门上来了。”那位法国记者,脸上更红了。我们的主人觉得空气太紧张了,只好提议,大家散坐。
36、思想方面还有不琐细的,由现在看,是绝大部分离奇而片面。举其大而总的,是中国什么都好,外国什么都不好。这种怪想法还付诸实行。大举是写,写书,写文章,给西方人看,说西方的缺漏和灾祸如想得救,就只能吸收中国的文明。小活动是骂,据说照例是,看见英国人,就用英语说英国怎么坏;看见法国人,就用法语说法国怎么坏,等等。而所谓中国文明,是指孔子之道,即四书五经中所说。奇怪的是,他觉得,他眼见的多种社会现象(个人除外),并不异于四书五经中所说,直到男人作八股,女人缠小脚,等等,都是,所以都应该保存,歌颂。
37、读经随声听,完全按照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理念设计,超长待机,高清音质,携带方便。分为三款:一号机为中文经典诵读,中文经典跟读;二号机为英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跟读;三号机为王财贵教授演讲大全+王教授吟诵+中西经典音乐+读经之歌曲(一世一生读经歌、诵、拜孔音乐、卧龙吟)。三台机子同时播放,互不干扰,真正实现中文经典、英文经典、古典音乐同时24小时熏陶。学堂大厅、学堂教室、居家卧室、客厅都可以悬挂播放。胎儿、婴幼儿、儿童的耳根非常灵敏,每天24小时循环播放,不知不觉孩子已经接受了最好的经典教育。如果在6岁之前乃至于13岁之前,让孩子大量听,很多经典就可以听到上千遍,将来读诵的时候就不费吹灰之力,好像书是前世读过一样。孩子学语言经历了这样过程,胎儿听觉神经系统先发展,4个月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就可以接受教育了,出生之后再听一年多,一般孩子一岁半左右就自动会说话,这是何等的天才语言学习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我们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孩子听高度的语言,听四书五经的声音呢?孩子长大了会走动、上学、外出、运动、旅游。这些零碎时间加起来也非常多,不能让孩子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一款读经机小背包,孩子可以随身背三台读经随身听,而且很轻便,每天只要充电一次就可以听16小时。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起来,孩子全天与经典之声相伴,随时随地聆听圣贤的教诲,24小时刺激脑神经发展开发聪明智慧。这样听经效果不可思议,很多经典不知不觉就很容易听到1000遍以上,为以后的读诵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孩子都可以在最黄金的时间与最高度的经典相伴,读经之声随声听是您给孩子最好的选择!只要三台读经之声随声听孩子就可以接受最好的中西经典及古典音乐教育
38、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如此描述辜鸿铭:「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39、这虽然都是骂人,却骂得痛快。痛快,值得听听,却不容易听到,尤其在时兴背诵“圣代即今多雨露”的时代。痛快的骂来于怪,所以,纵使怪有可笑的一面,我们总当承认,它还有可爱的一面。这可爱还可以找到更为有力的理由,是怪经常是自然流露,也就是鲜明的个性或真挚的性情的显现。而这鲜明,这真挚,世间的任何时代,总嫌太少;有时少而至于无,那就真成为广陵散了。这情况常常使我想到辜鸿铭,也就不能不以未能在北大红楼见到这位戴红顶瓜皮小帽下压发辫的怪人为不小的遗憾。
40、(4)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忆刘忠诚(刘坤一)薨,张文襄调署两江,当时因节省经费,令在署幕僚皆自备伙食,幕属苦之,有怨言。适是年会试题为“道千乘”一章,余因戏谓同僚曰:“我大帅可谓敬事而无信,节用而不爱人,使民无时。人谓我大帅学问贯古今,余谓我大帅学问,即一章《论语》亦仅通得一半耳。”闻者莫不捧腹。(同上《半部论语》)
41、 1880年,辜鴻銘在新加坡碰到了一位學貫中西的人物、語言學家馬健忠。馬健忠建議辜鴻銘認真研究千年流傳的中國文明。這次會面改變了辜鴻銘的命運,他決定回到祖國,研究中國典籍和文化。
42、现时的大战引起全世界的最大注意。我想这战争一定会使有思想的人们转而注意文化的大问题。一切文化开始于制服自然,就是说,要克服、统辖自然界的可怕的物质力量,使它不伤人。我们要承认,现代的欧洲文化在制服自然方面已经取得成效,是其他文化没有做到的。但是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比自然界的物质力量更为可怕的力量,即藏在人心里的情欲。自然界的物质力量给人类的伤害,是远远不能与人的情欲所造成的伤害相比的。因此,很明显,这可怕的力量——人的情欲——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调理和节制,那就不要说文化,就是人类的生存也将成为不可能。
43、后世传辜鸿铭拥有13个博士头衔,从精力和能力来看,夸大的成分较多。据后来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回忆,辜鸿铭在各种文字材料之中只写自己的一个学位:爱丁堡文学硕士。
44、而我是有备而来,我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同哲学家打交道。我们自己的哲学家本杰明早就讲过,应该把哲人奉为神明。
45、有一次,他在英国的一家饭店上男洗手间时被服务员误认为是女孩。
46、(3)余谓财固不可不理,然今日中国之所谓理财,非理财也,乃争财也,驯至言理财数十年,其得财者惟洋场之买办与劝业会之阔绅。昔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余谓今日中国欲得理财之道,则须添一句曰:“官官,商商。”盖今日中国,大半官而劣则商,商而劣则官,此天下之民所以几成饿殍也。(同上《官官商商》)
47、他在席上大讲他最得意的安福国会选举时他卖票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听他亲口讲过好几次了,每回他总添上一点新花样,这也是老年人说往事的普通毛病。
48、他又问:“你懂得这副对子的意思吗?”我说:“‘菊残犹有傲霜枝’,当然是张大帅和你老先生的辫子了。‘擎雨盖’,是什么呢?”他说:“是清朝的大帽。”我们又大笑。
49、伊藤博文故意问:“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50、Butbytheword"gentle"Imeanabsenceofhardness,harshness,rouhness,orviolence,infactofanythingwhichjarsuponyou.
51、推杯换盏间,辜鸿铭送给伊藤博文一本自己译的《论语》。
52、当然,辜鸿铭知道留辫子也只是个形式而已,要真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读书。1883年,他决定辞去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中的职务,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化。
53、自称“四洋”(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孩童般的精神世界的成熟理智的人。
54、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因肺炎去世。盡管后人對辜鴻銘的評價褒貶不但他的學術成就及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當德國著名作家勃蘭特夫人聽到辜鴻銘逝世的消息時,惋惜地說:“辜鴻銘死了,能寫中國詩的歐洲人還沒出生!”此話表明,西方人已經高度認同他在歐洲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55、中文著作,重要的只有两种,1910年出版的《张文襄幕府纪闻》,我买到了,1922年出版的《读易草堂文集》,我没买到。(1985年岳麓书社出版《辜鸿铭文集》,收以上两种)买到的几种,《春秋大义》扉页有作者赠孙再君的既汉又英的题字,署“癸亥年(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立夏后一日”,字颓败,正如其人那样的怪。此外还有介绍他的材料,也有几种。其中一种最重要,是林语堂编的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第十二期,1934年出版,后半为《辜鸿铭特辑》,收文章九篇,托尔斯泰的信和勃兰得斯的评介(皆汉译)在内。刊前收相片两幅。一幅是辜氏的半身像,面丰满,浓眉,眼注视,留须,戴瓜皮小帽,很神气,不知何年所照。另一幅是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合影,1924年6月在清华大学工字厅所照,全身,瓜皮小帽,长袍马褂,坐而拄杖,其时他年近古稀,显得消瘦了。1988年岳麓书社出版伍国庆编《文坛怪杰辜鸿铭》,收介绍文章比较多,写本篇之前我也看到。
56、(6)丁未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张文襄与袁项城(袁世凯)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项城见驻京德国公使曰:“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其幕僚某将此语转述于余,以为项城得意之谈。予答曰:“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同上《倒马桶》)
5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jbU8d41VbXrxdJOD78WXg提取码:1234书名:中国人的精神
58、房东太太在他每次叩拜祖先后,都会故意调侃道:“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这些酒馔啊?”
59、辜鸿铭(1857—1930),名汤生,推想是用《大学》“汤之盘铭”语,取字鸿铭,一直以字行,别号有慵人,还有汉滨读易者,晚年署读易老人。籍贯有些乱,追根,粗是福建或闽南;细就所传不同,有说同安的,有说厦门的,还有说晋江的。不追根就没有问题,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父亲是那里的华侨。一说母亲是西方人。十岁左右随英国布朗夫妇到英国,先后在英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到过法、意、奥等国。肚子里装了不少西方的书和知识。更出色的是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几种语言,尤其英文,写成文章,连英国人也点头称叹,以为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味儿,可以比英国的文章大家加来尔、阿诺德等。获得十几个学位,其中一个本土的是宣统皇帝赐的文科进士,也许就是因此而入了《清史稿》。
60、对于西洋文明,辜鸿铭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但对中国文化,他却只能依靠零星的儿时记忆来了解。
61、林语堂赞他,英文超越出众,两百年来未见其右。
62、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人」。
63、初到国外,辜鸿铭依照父亲的嘱托,时常向东叩拜祖先。
64、本片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65、最后总而言之,辜鸿铭的特点是“怪”。怪的言行,有些有佯狂成分,那是大缺点。但有些来于愤世嫉俗,就间或可取,至少是还好玩。如:
66、(1)有一次他跟胡适说:“我编了一首白话诗: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孔会(指伪道学的孔教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文坛怪杰辜鸿铭》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