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
1、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2、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国家,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国家呢?「强国」?
3、所谓大人,是依照原则而活,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如何为事情赋予意义。
4、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5、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6、一脱离险境,孔子就命令马上向卫国国都帝丘前进。子贡不解地问,和约上不是规定不能去卫国吗?孔子说,那是在被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神是不会信的。言下之意是,所谓的外交辞令都是一些骗人的鬼话。
7、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8、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9、那么,在中国思想中,以正面称赞意义使用「言必信,行必果」的到底是谁呢?也许是司马迁,但他用这句话描写的,乃是「游侠」群体。
10、如果仅仅是为了“言必信,行必果”,这只是属于,在比较低的等级上,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11、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12、(拼音)yánbìxìn,xíngbìguǒ
1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于是有一天,我真的翻开《论语》《孟子》这些我们装帧得十分精美摆在书店里、显示我们还是中国人的书籍时,我才读到了一些当时很难理解的段落。
15、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样的普通人啊!大概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16、·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7、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承担一定民族使命的人。其次是孝顺父母,服从哥哥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当权者,孔子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孔子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18、我们以必须要谈及的“信”的概念为例来说明如下:
19、发生了这种事,最应该做的就是知错就改、悬崖勒马,即使有那么一些不开眼的人责怪你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也好过傻乎乎地做着不该做的事。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2、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4、意思其实再明白不过了,孔子所谓的“言必信,行必果”并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高大上道德准则,而是比较低级的普通人的表现。这里有两个概念一定得搞清楚:第“士”基本上指的是“士大夫”,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政者,而且是君子。第文中的“小人”绝不是跟“君子”相对的概念,而是指的平庸之人,也就是普通人。明白了这些,就容易理解孔子这种“毁三观”的观点了。其实他说的一点都没错,关键就在于他的认知层面比我们高一个层次,已经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了,而不单单是做事。
25、通行的解释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一言)可以终身行之呢?孔子答道,这个字恐怕只能是“恕”了吧。自己不愿意要的,莫将其施之于别人。
26、《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7、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28、也许你会说,我们就不要去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就算了,怎么还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说成「大人」?前后不出尔反尔,一听就是水平不高的人的作为,孟子这样说,未免夸张了吧?
29、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30、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31、·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2、——经典名句你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人家是那么说的。你理解得不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六个字,“硁硁然小人也”,孔子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不是什么好的行为。那是小人做的事。
3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4、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35、用另外一位圣人孟子,他说的更加直接,《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6、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终极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37、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38、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39、《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40、要想正确体会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士”、“小人”和其中的“必”字,以及当时的“话题对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41、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42、正确理解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涉及到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判别逻辑,以及之所以做出这种结论的道德观念依据。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在内在联系上加以贯通,才能准确理解孔子的真实意图。
4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44、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45、·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6、孔子的弟子子贡,立志做个外交家。有一天,他问孔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士。孔子循序渐进地讲了士的三个境界。
47、《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8、《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49、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