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1、Gelassenheit (1959) 《泰然任之》
2、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可表达为“两端论”:前苏格拉底思想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形而上学哲学的转向构成一端,为“第一开端的脱落”;西方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的完成与后哲学思想的开启构成另一端,为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在《什么叫思想?》中,海德格尔抓住了“两端”,以两个讲座分别处理尼采与巴门尼德,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海德格尔推崇的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三位)。我想,海德格尔的《什么叫思想?》之所以重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了。
3、让我们抛开这些屈尊俯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对“乡人”的关心,学会严肃地对待那里的原始单纯的生存吧!惟其如此,那种原始单纯的生存才能重新向我们言说它自己。
4、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5、本书初译稿是译者早年根据英文译本做的,而其中一个原因,居然是当年我在国内没有找到德文版(单行本)——现在中国的研究者恐怕已经难以想象我们那时候在资料方面的匮乏了。时过境迁,文字心思均有大变。这次我根据德文全集版把译文重新做了一遍,希望现在交出来的译文对得起这二十几年的延宕。
6、早在学术教学活动的一开始我就清楚,在实际上坚持天主教的信仰观点的情况下,不受所有的保留和隐蔽的约束影响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对我自身来讲,通过在现代宗教历史学派的意义之中对早期基督教的不间断研究变得不再能够持续。于是,在我的讲座里,我不再提及神学家了。
7、然而,令我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是,海德格尔对自己的这些讲座的评论却是:
8、按照传统的或习惯的译法,这个箴言的意思是:“必需去道说和思考存在者存在”。而根据海德格尔所做的重新解释,这个箴言的意思大变,竟然成了:(海德格尔)。
9、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0、现在,当谈论杜尚、沃霍尔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和这一事件的潜在联系,这并不奇怪,因为从表面上,执着于现代技术现成物的他们似乎是海德格尔最激励的反叛者。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些装置艺术家的视角重读海德格尔的这篇文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海德格尔在此处就像一个装置艺术家:他陈置一个物,剥夺物的原初语境,使得物只能介入到他的论述当中,这并不是“真理的自然介入”,而是“物的被迫介入”。而当复制技术开始泛滥的时代,梵高的《鞋》,某工匠的便池和盒子,它们都是受迫之物。
11、就算如此,我也要去。全部的棋子都被夺走,棋盘上只剩下王,也绝对不会投降。
12、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13、中国部级(副部级)研究机构和高校完整名单,看看有你的母校吗?
14、(22)(德)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全集》第18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2年。
15、海德格尔说,在以往的讲座中,首先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座,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原初展开的追问(ursprünglichereEntfaltungendesFragens)所超越和排除的(beseitigt)”。而还有一些“从前的讲座”,如对《智者篇》(21)的解释和关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22)的讲座,有用,甚至被人们所采纳。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海德格尔指出,比以上这些尝试更重要的探索“会在将来出现”,在那些探索中,思想的真实运动会
16、极少富人拥有他们的财产,是财产拥有他们。英格索尔
17、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思考的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这样的思想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的。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
18、在本书第二个讲座中(1952年夏季学期),海德格尔主要提供给我们关于巴门尼德的解释,其实主要是对巴门尼德的一个箴言(残篇第六)的解释。这个箴言说的是:
19、当然,在这份自述中,我们也看到了青年海德格尔开始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位青年哲学家想要表现的东西是:
20、以上事实说明,斯宾格勒的影响实际上一直伴随着海德格尔漫长的思想生涯,海德格尔总是或明或暗地将斯宾格勒作为争论对象。虽然海德格尔始终未接受斯宾格勒的类型化的历史方法论与历史循环论的基本假设,在他看来这种对历史作类型化的解释,是“没有历史性的历史哲学,是自相矛盾”,海德格尔自己的历史思想也一直以这种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理念化色彩的历史解释方式为对手并试图将其解构。但是,海德格尔与斯宾格勒之间的共性可能要大于二者之间的差异。犹如斯宾格勒将自己的思想归功于歌德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本人也深受歌德和尼采,特别是后者的影响。他和斯宾格勒的思想风格都像歌德和尼采一样更偏重于鲜活的生命感和灵动的诗性,而不像笛卡尔和胡塞尔那样的绝对理性主义。
21、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22、在本书中,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的基本立场未变,但侧重点和切入点有所不同:是要围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进入尼采的形而上学。尼采有言:“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以往的哲学在感性—超感性(非感性)的二元对立意义上把人规定为animalrationale(理性的动物),或者说,人被规定为超肉身、超形体的东西,但在这种规定中,传统哲学既没有深思“感性”,也没有深思“非感性”,因此在传统的人的规定中,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处于传统规定中的人被尼采称为“末人”,而为了超越这种“末人”,尼采提出“超人”(übermensch)理想。关于“超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段经典表述:
23、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24、这是一个“无思时代”。在“无思时代”里,当然无人读《什么叫思想?》啰——有出版界的友人告诉我,眼下的图书市场很怪异,凡带有“什么叫……?”、“什么是……?”之类书名的书都好卖。但好卖不一定表明书好读,更不证明读者好思。
25、第一部分中思想道路回顾的核心评论,当然是对海德格尔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的评论。应该说,这一文本是上述那个“人的此在存在论”计划的第一个公开的实现。因为,在《存在与时间》之前还有一系列没有公开发表的重要的实验性文本和探索性讲座手稿,如著名的“那托普报告”(1922年)、《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年)和《时间概念史导论》(1925年)。当然,这时“此在”之前已经没有了“人的(menschlichen)”定语。海德格尔说:
26、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也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
27、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28、在最近我对海德格尔文献的梳理中,一个意外的发现是在海德格尔留下的大量文本中,还存在一部分长期以来被研究者严重忽视的一类文本,即他亲自完成的简历、生平和对自己思想道路进行回顾的总结性文本。有趣的是,在海德格尔这种自述式的文本中,我发现这些文本竟然也会区分为半公开的面具性言说与秘密的真言。这也是说,海德格尔在文本中说海德格尔,但也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构境层面说自己:一是面对特定机构和需要所作的说明性交代,这通常是概述人们看得见的海德格尔的基本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自述;二是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这又分为公开的文本和私下完成的秘密文本,这是一个双层自指性构境。我认为,在海德格尔说海德格尔中,更需要我们深思的东西,是他自说自话中隐蔽自指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秘密文本,就是海德格尔在1937年前后写下的《道路回顾》一文。此文实际上透露了海德格尔本己思想构境中的本真性自我指认。我突然意识到,让海德格尔自己说,可能是走向海德格尔之思的唯一可行的本真指南。
29、但是,海德格尔所研究的,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了人的存在境况。他进一步问道:上面所表达的生存关系对理解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他的结论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结构是时间性。这样便引起了对时间这个历来争论不休的现象的新的解释。时间并不是公式和框框。事物也不是按照这个公式发展的。在本源上,时间本来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只是表达了人的生存的有限性。人不只是能够预感到死亡,在所有每个日常行动中,人也总是走在“自己的时间之前”。他会束手等待未来的降临,并让未来决定自己现在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总是按照未来的可能来造就设计自己的。同时,在每个时刻,人又被过去所束缚,所统治,没有自我的参与,人被投入了一种具体的存在形式之中。这样来看,人的存在又是一种“业已存在”。还有,人又是现时的,他在将周围存在着的事物不断地现时化。这样,人的本质中又有了一种“现时存在”。这三点,“时间之前”、“业己存在”和“现时存在”构成了人生特具的时间性。海德格尔说,这三点是人的生存中“如醉如痴”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是人的生存从本身出发向外延伸的方式。通过这三点,人实现了他的本质中所具有的有限性。它们也是人们认识时间的根源。
30、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规则,就算有,那也是由我创造的。
31、他说,之所以要写此书,是要弄清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存在?
32、第八是问题的进展及其本质(DasVorgehenunddasWesenderFrage)0这个被海德格尔视作“决定性”方面的先行与追问,都是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获得的东西,他不想人们把本有之思境视作对存在论的简单怀疑和否定(断裂式的“转向”)。新的构境只是“这个问题从前被理解为此-在的那种原初行动,而存在者从存有出发的可说明性的范围正是根据这种原初行动出现的。”另一条道路上的本有之思境不是真的有一种新的对象化的东西,而是先前存在论之境的解构和重新构境。存在论中的此在—存在者—存在构境,现在重构为“此-在”一存在者—存有构境。
33、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镇。其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位箍桶匠,其母亲约翰娜·肯普福·海德格乐出生于当地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天主教徒。
34、装置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对物中所蕴含着的人类经验的剥夺,而非澄明和维护这种经验。奥尔特加在《艺术的去人性化》中隐约的触碰到了这个层面,他指出现代艺术的实质在于“歪曲”,使得作品远离人类的同情,这确实是那一代现代画家们在做的事情:“风格化就是一种歪曲”,这正是他们选择对抗哲学家的手段,那就是尽量的脱离艺术家与哲学家共有的自然,把作品创作为自己的私人语言,保护物种的经验成分。这正是夏皮罗对海德格尔的反击方式,他说梵高的鞋就是梵高自己的“自画像”,它拒绝公共诠释。
35、生活在城里的人一般只是从所谓的“逗留乡间”获得一点“刺激”,我的工作却是整个儿被这里的一切所支持和引导。后来,我在小屋里的工作一次次被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演讲邀请、会议和弗莱堡的教职所打断。然而,只要我一回到那里,甚至是在那小屋里“存在”的最初几个小时里,以前追问思索的整个世界就会以我离去时的原样重新向我涌来。我只是进入工作自身的节奏,从根本意义上讲,我自己并不能操纵它。城市人总担心,在山里和农民呆那么长时间,生活一无变化,人会不会觉得寂寞?其实,在这里体会到的不是寂寞,而是孤独。大都市中,人们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并不难感到寂寞,但绝对想象不出这份孤独。孤独有某种特别的原始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
36、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37、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
38、对于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这样一种实存论意义,海德格尔在其《尼采》书中做了如下总结:
39、第二份值得认真解读的自述文本,是青年海德格尔写于1922年6月的“生平”。这一文本在被全集收录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言其重要,是因为此时青年海德格尔已经不再被钳制于某种具体的学术体制资历的定向条件,他更需要的是直接显示白己的学术能力,所以,他可以在自述中比较真实地描述自己的思想发展进程。他可以建立一种从表演性向表现性过渡的阅读构境层。在这一“生平”自述中,海德格尔的自指显然不再是迎合新康德主义和教会,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向当时学术场中已经获得承认的胡塞尔现象学的表演性致敬,当然,他已经敢于表明自己的独立思想个性了,即在现象学中的差异性表现。此处的阅读之看的显境意向,显然不再是李凯尔特等新康德主义者,而是向胡塞尔之类新的学术伪大他者表现自己的学术原创能力。
40、真是顽固,到死都不改玩弄玄虚的坏习惯。他告诉我们,读全集,也就是面对海德格尔的全部文本,其接受方式不是将其作为死去的历史学的解释学对象,而是像海德格尔一样从头去追问,当一个追问之构境中有所获得的时候,再进行更深一层的追问构境。这其实也是海德格尔思想构境的秘诀:先是接受问题,这个问题通常会是人们认为已经完结的答案,但海德格尔总是将一种思想史上的“END”变成开放的思之道路,这就是解构式的追问,追问本身就是真正的疑惑。比如,面对作为形而上学认知对象的现成存在者,海德格尔通过追问其生成性的存在使之回落到被遗忘的根据。其次是对追问本身进行更深一层的再追问(Befragen)。(1)海德格尔专门指认,更深的追问总以回到原初的方式实现。依我的理解,这个“zurück”是从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开始,但海德格尔将这种“回到”深化为多层面存在归基过程:他先是从胡塞尔本人的本质直观“回到”被扣留的生活此在的实际性,使形而上学的存在者回到被扣留的存在的差异之问,再从存在之真理“回到”被扣留存有之真理,最终“回到”道说天地人神的本有之境。我得承认,这也是我自己下决定将本书的书名改为《回到海德格尔》的最后动因。
41、海德格尔最后告诫我们,他留下的文本不是供对象化解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条仍在行进的思想道路。人们只有在与海德格尔一同踏上思想之途时,才有可能打开和复建他的思想构境。并且,通过我们上述的讨论,这显然不是一条在途中的路,而是一座复杂的思想立交桥。所以,在他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全集的前言笔记的第一个片断文本中,他用了道路场域(Wegfeld)这样的表述:“这部全集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一个在对多重含义的存在问题的自身变化着的追问之道路场域(Wegfeld)中的途中(Unterwegs)。”这是让我们回到了他的思想开始处,即那篇令他开悟的弗朗茨·布伦塔诺的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存在概念的多重含义》,这一开境之思,成为海德格尔一生存在之问的自身变化和不断重构深化的思想构境过程。海德格尔说,他的这部全集的接受方式为:
42、这便是我的“工作的世界”——由观察者(访客和夏日度假者)的眼光所见的情况。严格说来,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我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时刻的变化。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
43、(2)(德)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全集》第80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岀版。
44、海德格尔说,只有那些“一再经历伟大瞬间(die GroßenAugenblick)——即遭遇到存有的隐匿作为其现身的瞬间——的人”,只有对批判和意志拥有勇气的人,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批判性道路上“把本质性的步骤揭示出来并加以展开”。能够从伟大的瞬间中批判性地重构思想之境,这样的人,现在不多,以后也不会真的多起来。
45、做了一次重新译解。巴门尼德这个残篇是更为人所熟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认为具有开创性或开端性的意义,是“纯思”的开始,以老黑格尔的说法:以此命题,“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确实,巴门尼德这个箴言(因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早就成了全部西方哲学的基本主题。在海德格尔看来,甚至康德的定律“一般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同时也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也无非是这个基本主题的变式,更不消说黑格尔的命题“存在就是思想”了。
46、我开设的训练课有:针对研究胡塞尔的初学者的《逻辑研究》之第第四和第二研究;洛采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anima);笛卡尔的《沉思录》,一次两课时。针对进阶学生:那托普的《普通心理学》;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狄尔泰的《描述的与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两课时。
47、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扉页上,写着向胡塞尔致敬及非常看重与其的友谊。这表明,存在主义哲学,来源自现象学派。
48、这部全集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一个在对多重含义的存在问题的自身变化着的追问之道路场域中的途中。全集应该通过如下方式来引导:接受问题,一同去追问,然后,首先以愈加好问的方式去追问(fragenderzufragen)。愈加好问地追问(Fragenderfragen)——也就是,往回走;回到扣留(Vorenthalt)之前;回到命名着的道说(nennendeSagen)之中(“回到”作为思想的道路特征,不是时间的和历史学的)。
49、BeiträgezurPhilosophie(VomEreignis)
50、哲学家在艺术的评价上有过的最大“丑闻”,大概要算海德格尔对梵高《鞋》的那段著名评价,海德格尔犯了一个著名又不著名的“低级错误”。梅耶·夏皮罗不确定海氏到底评论的是哪一幅画,因为有三幅符合海氏的描述,于是他去信询问,而最终在回信中被海氏确定的描述对象,那双鞋梵高只在城市里穿过。
51、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德格尔
52、海德格尔在著名的《明镜》访谈中(1966年9月23日),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53、个人以为,就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海德格尔不如萨特更为完善、深刻和易懂。当然,萨特晚了海德格尔几十年。个人还以为,存在主义哲学,所表现的,是一战以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无奈,但又没从根子上找到原因。
54、若抛下怨恨的话,那天之后的我就不存在了,那样就不是我了。
55、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56、(1)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第32页,第37页,第247页,第350页,第41-45页。
57、(3)参见[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1页。
58、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同一与差异》
5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qzY6qgPrvtQBwbla9-WMw 提取码:6j4x 书名:海德格尔
60、http://site.douban.com/264305/(拜德雅小站)
61、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62、当然,正是在这种在形而上学传统逻辑中的“失败”表演,才会使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发生一种内在的全新改变,即走上“克服形而上学”的漫长道路。这种新改变有两个重要的入口和新路向,海德格尔说,正是在失败的形而上学逻辑废墟之上,
63、第四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即将在南艺隆重举行
64、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
65、这个小结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简单的内容提要。这部分“I.现有的文献”目录,共有七目:其一是讲座,其下没有具体内容所指。其二是演讲,其中列入有五讲:1930年“关于黑格尔的演讲”(阿姆斯特丹)(1);1930年“关于真理的本质”(2);1930年“哲学当代的境遇”(康斯坦茨的演讲)(3);1935年“关于艺术品的起源”(弗莱堡的演讲)(4);1936年“关于艺术品的起源”(法兰克福的演讲)其三是“关于练习的札记”,这是海德格尔的专题研究班讲座,他专门用“特别是”标出的内容包括“关于康德的先验辩证法和关于实践理性批判”(6);1935年“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7);1935-1936年“关于莱布尼茨,单子论”(8);1936年“关于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9);1937年“关于席勒的美育书简”(10);1936-1937年“关于尼采的专题讲座”其四的标题为“著作的前期工作(对《存在与时间》的自我批判)”这里的“著作”是指《哲学论稿》。其五是“思考与提示”(笔记本Ⅱ-Ⅳ-Ⅴ)其六是“关于荷尔德林的专题讲座”(14)和“《恩培多克勒》的前期工作”最后是“从本有而来(哲学论稿),还有第4点”其中的“第4点”,是指这一讨论可以参考在本讨论中的第4点。
66、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己在自身中行动,这种行动是处于与世界命运的对话中。在我看来,从形而上学产生出来的与实践的区别和二者之间的转化的想法阻塞着洞察我所理解的思想的道路。也许我可以在此指出我讲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已于1954年以《什么叫思想?》的书名出版。恰恰这部书是我发表过的一切著作中最少被人阅读的一部,这件事或许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标志。
67、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得到缓慢而痛苦的解放的历史英格索尔
68、此外,斯宾格勒与海德格尔一样把关切(Sorge)视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活动,他认为:“正是这种原始的关切情感,主导着西方的观相学,也主导着埃及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观相学,是它进而又创造了性爱的象征主义,以家庭系列的个体生存的形式表现着无休止的生命的涌动。”斯宾格勒同样指出了关切与时间及死亡的紧密联系:“在我们对还没有成为过去的生命产生一种永远警醒着的关切之前,是不会有对已成为过去的东西的关切的。动物只有未来,但人却同时还知道过去。故而,每一种新生的文化都是在一种新的世界观中且随着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出现而觉醒的……它突然瞥视到死亡是可感觉的世界的奥秘。”不难看出,斯宾格勒的思想并非聚焦于传统形而上学所追寻的带有彼岸色彩的抽象理念或绝对真理,而是关注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与方式,关注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并由此导出对整个历史演变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德格尔的思路与斯宾格勒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后者是海氏生存论分析的先驱。
69、他说,由此,可以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它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过于贴近日常生活而难以把握。
70、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
71、通过揭示这种已有的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进一步分析了人,因为人是理解存在的中心点。在分析人时,海德格尔不是从抽象的人,而是从具体的、实践中的人以及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经历出发的。他也不是以某种超人的东西为着眼点来研究人的,譬如从上帝或者某种绝对精神的角度,而是从人的角度开始的。也就是说,在人看来,人自己是怎么回事呢?海德格尔指出,人不是像一块石头或一棵树那样存在着,人可以按照可能性设计自己的存在。和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不一样,海德格尔没有把人放入单纯的、人为的独立存在之中。他更多地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世界”,同时又和其他生物和其他人共同存在着。人“在世界中存在”,“与其他事物共同存在”。
72、从1909到1910年的冬季学期开始,我在弗莱堡大学神学院作为神学院学生学习天主教神学。在这里我主要热衷于哲学。具体地说,从一开始就基本上着眼于源头(Quellen)(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波纳文图拉,托马斯·阿奎那)。为了理解超出哲学教科书之外的问题,我在当时教义主义者布拉戈的引导下,开始研究洛采和胡塞尔。神学的工作集中在新约全书的注释和教父学之上。对超越诫命的洞见的努力,驱使我对弗兰茨·欧弗贝克展开了一种批判的研究并使我特别对新教的教义历史研究有了一些了解。对我来说,古恩克、包赛特、温德兰德和莱岑施坦的现代宗教历史研究和阿尔伯特·史怀泽的批判工作进入到我的视野,是关键的。我在第一学期的神学和哲学研究,使我在1911年春天里决定从神学院退出,放弃对神学的学习,因为我不能够接受当时依照明确的要求而提岀的“现代派誓约”(Modernisteneid)。我也因此而变得贫穷,但是我仍然决定,作出这样的尝试,献身于科学的研究之中。到哥廷根去胡塞尔身边的计划,也因为我在本地的大学获得了一份奖学金而落空了,这个奖学金一直资助我到申请教职。
73、在这场非常紧张的思考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诞生了:如果中心问题是本体存在,那么人只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现象。因此,与近代的主观主义哲学以及当代的存在主义相反,海德格尔否认人在这些哲学体系中所占据的中心主导地位。当代社会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是一条歧途末路。科学技术是人的主观性的最后一次凯旋,因为在科学技术中,同时又通过科学技术,人类开始专横自负地支配世界。晚期的海德格尔主张:谈到人时,不能把人看作某种独立的存在,而只能把人与本体存在联系起来看待。人之所以存在,并不是由于人是自由的。着眼于本体存在,人的存在才有意义,因为通过人,本体存在完成了它的自我显示过程。
74、棋子就要像棋子一样服从上司的命令,这才是长寿和成功的秘诀。
75、陛下还真是温柔啊,是我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忘记侮辱了自己的人。
76、从目前收入全集的文献来看,海德格尔写下的四份简历都是用作申请学位或教职的公干,所以,他知道这些简历是写给那些学术秘书和大他者看的东西,因此这些简历都是比较官样化的话语。在这些简历中,其中第一份写于1913年的简历是为了申请博士学位所写,这也是所有简历中最简单的一份海德格尔从他的出生、上学到最后的大学听课,其中没有任何主观评论。与这一简历相近的,是他写于1934年和1938年的简历,只是一种简单的对经历的客观描述。似乎,根本不能建构起一种多于文字的阅读情境。令人感兴趣的是青年海德格尔分别写于1915年和1922年的两份自述。我们先来看第一份。